這裡是由南粵女聲與南方新聞網聯合打造的《悅聽》欄目。今天,與您分享的文章是《關於家的5個故事,讓中秋有了更深的意義》。
點擊此處收聽主播朗讀音頻
父母的等候,是深夜為歸家的你留住的一盞燈;
是工作壓力大時,微信裡給你寬慰的一句留言;
是每逢團圓的日子裡,一句「等你回家」的期盼。
佳節悄臨近,復沓又中秋。
不少離家在外卻無法歸鄉的人們選擇將自己的故事分享出來,他們的故事,也讓中秋有了更深的意義。
人不回家,月餅要到
中秋臨近,對於小慶來說,僅僅是意味著會有一個長假期。
掰著指頭數,他已經快一年沒回老家。
畢業後,他來到了北京。在網上找到合租的舍友,每天花3個小時上下班的日子,一晃也過一年多了。
疫情後,公司降了薪,日子過得有點緊巴。節假日的車票又貴又難搶,小慶放棄了回家的念頭。
他和舍友計劃中秋節在出租屋裡「打火鍋」,這應該是他們能想到的最快樂的過節方式了。
公司給他發了盒月餅,他給家裡寄回去,當是問候了,心中多少有點酸楚。
小慶常安慰自己:「人在年輕的時候,誰還沒有那麼段困頓的時光,如果不是因為夢想,誰願意背井離鄉。」
四海為家月相伴,銀盤不解遊子心。
故鄉在遠方,夢想在前方。只能選擇埋頭過坎,歷事練心。
他們的中秋,在節後那天
對於背井離鄉的人來說,回不了家是不得已,但阿明和他的家人卻是三過家門而不入。
阿明是警察,他的老婆是護士,父親是火車司機。有時飯吃到一半,他和妻子會因為突然接到的一通電話,放下碗筷就出門。
尤其是到了節日,在別人家團圓的時候,他們全家反而是最忙碌的。
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堅守,護送更多人平安、健康地回家。
在過完節的那一天,才迎來了他們的團圓日,湊一桌子人整整齊齊的。
那一天,阿明的父親會主動下廚,炒兩個拿手菜,逗得兒孫們咯咯笑。
你問他們中秋不能聚會遺憾嗎?
他會嘿嘿笑說:「能在一起,團圓就是中秋!」
在我們的身邊,有無數像阿明和他的家人一樣的人,他們熱愛自己的職業,對工作充滿使命感。
也正因為有千千萬萬這樣的人和家庭的付出,才成就了我們的幸福。
遠嫁的女兒,最怕過節
方文前兩天給發小寄了一箱子特產,託發小中秋回去時幫她帶給老家的父母。
她的老家在雲南的一座小城,交通不便,老人家年紀大了,去快遞站取快遞很麻煩。
遠嫁國外的她,父母家人成了她最深的牽掛。
她也是終於明白,為什麼自己出嫁那一天,父母會難過成那樣。
自從有了孩子後,她更明白為什麼家人從一開始就阻攔她的這段愛情。
中秋快到了,但她的寶寶才幾個月,無奈只能放棄回家,安心帶娃。
有時跟丈夫爭吵後,舉目四望,孤獨感湧上心頭。
她也慢慢明白了,遠嫁的女兒,是父母丟失的寶。
她調整情緒後,給父母撥通了電話。
還未張嘴,淚已成河……
事業和團圓,我只能選擇一個
大田想家已經刻到了骨子裡。
他之所以管自己叫「大田」,就是因為他來自閩南的一個叫「大田」的小城。晚上回來後,常常在出租屋裡單曲循環《大田後生仔》。
唱著唱著,有時候一個激靈,仿佛被打了雞血。
大田是在深圳做酒水生意的,中秋大家團圓,飯館餐廳擠滿了人。
為了賣出更多的產品,他馬不停蹄地來往於各個餐館推銷自己的產品,談生意,進貨,送貨……
生活不會虧待努力的人,如今的他已經攢了一筆錢,接下來想把自己的生意再擴大些。
大田也在網上買了些東西給家裡寄去,然後給家人撥了個視頻:
「還好嗎?」他媽媽衝著電話笑呵呵地問道。
「很好,賺得多,年底辦喜酒。」大田說這些的時候,對面的老人家笑得更開心了。
爸媽,一直在等你回家
孩子之於父母,不管年紀多大,都是最深的牽掛。
但對於強子來說,現在的他還體會不到。
他在高速路口的一家汽車維修站工作。初中時,因為叛逆和家裡人鬧翻,跑到外頭打拼生活,社會這碗飯不好吃,他也吃盡了苦頭。
臨近中秋節,過路人多了起來。他看著大家歡笑的臉,以及裝滿後備箱的各種禮物,心裡更是苦澀。
姐姐打來電話,催他回家吃飯:「阿爸漬了螃蟹等你回家。」
強子倔強地掛了電話,然後呆坐在地上好久,眼眶紅了。
他以為自己是被拋棄的,殊不知,爸媽正在翹首期盼他回家。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就像風箏,飛得再遠,那條繩子始終牽在手裡掛在心頭,所以才有「牽掛」一詞。
再大的矛盾,在愛面前,都蕩然無存。
離家越遠,越懂得家的可貴,越懷念爸媽的嘮叨;
離家越久,越明白家的重要,越想念家的溫暖。
中國人自古重視中秋節,這也是忙碌生活裡不可或缺的儀式感。
所有倦鳥,在這個日子裡尋得理由紛紛歸巢。
一家人花前月下,溫酒賞月度中秋。
能和愛的人一起共團圓,便是最美的時光。
文字來源:南粵女聲綜合自十點讀書、卡瓦微卡
圖片來源:包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