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史官的故事終於結束了,一集不落的追完,如釋重負。結局很圓滿,邱海昤實現了她作為女主的所有理想和抱負,擺脫世俗的男婚女嫁,進入宮廷,拿起史筆,記錄真實的歷史,捍衛史官的權力,以及與同事們一起為先代君主沉冤昭雪,擺正歷史。
最後,她也沒有歸隱,沒有相夫教子,而是升職,繼續在藝文館工作,並培養新的女史。
不得不感嘆,這幾年韓劇塑造的女性都十分有境界,高愛信,宋客主,以及邱海昤這些,她們走出了閨閣,不拘泥於世俗的情愛,讀書進學,經商營利,科舉為官,有理想有抱負,有愛國的情懷,並且有百折不撓,堅韌不屈的骨氣,這就是「士」的高度,是非常吸引我的地方。
故事的時代背景是在十九世紀,對應我們的清朝中期。女主海昤從小在清朝生活,因此眼界開闊,並接觸了西洋學問,對天文星象感興趣,她的房間有西洋棋,望遠鏡,英文書,甚至世界地圖,郎世寧的畫。這些布景道具,都是與角色興趣愛好有關係的,也可見劇組的用心。
海昤的社交圈也很豐富,在進宮前,她就已經以書婢的身份,進出士大夫家庭,為女眷們閱讀小說,傳達社會信息,並有自己對書籍的看法。
有照顧她的義兄,與她一起探討科學問題,並給與她充分的自由,尊重她不婚的選擇。
有關心她的侍女,兩人親密無間,玩笑大鬧,沒有主僕之分。
有和她共同理想的同事,三位女史,她們彼此扶持,交心交命,從入宮到結束,她們沒有任何矛盾,共進共退,擺脫了傳統宮鬥的套路。她們對抗的是男史官們的不信任與輕視,男尊女卑的偏見,最後用自己的方式在藝文館立足,並且直言不諱,執筆從心。
有指導開解她的上司,男史官們從最初的的輕視不屑態度,漸漸改觀,認識到女性史官的作用,肯定她們的能力。其中閔奉教和海昤的戲份最多,他們建立了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並且志同道合,都有作為史官的自覺與覺悟,在彼此落難時,都給與了最大的幫助,比如持斧上疏和最後的慶典請命。藝文館的史官們,不分高低性別,目標一致,態度堅決。他們達成的共識就是,堅持記錄歷史,維護歷史的真相,不惜一切代價。
還有愛她的大君,尊重她的獨立,兩人甚至沒有結婚,而是保持了同居關係。真是佩服編劇的思維。
劇中藝文館眾史官的面貌生動,各有性情,且有各色人性,並不完美。但他們最令我佩服的,就是不畏君權,敢於用筆記錄歷史,堅持記錄真實的品質,不為任何人所動搖,他們把史官的尊嚴和道德看做比君王還高尚的東西。這樣的精神,值得讚揚。藝文館史官的精神,也是一種「士」的境界,我相信也是編劇極力渲染的部分。
除了海昤,世子嬪的大度寬容,慕花的忍辱負重,宋女史的獨立自主也都讓人印象深刻。宋女史最後辭去官職,離開宮廷,做起了教授平民的老師,也是一種有利於社會的選擇,很有意義。
總之,這部劇給我的啟發非常多,一個是知識女性的塑造,走出閨閣,跨越宮廷,真正的做工作,接觸社會,發表意見,輔佐明君。一個是士大夫的塑造,如何才能表現讀書人的氣節,史官的操守。我想,我們應該向韓劇多學習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