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1號,龍門嶺隧道工程建成,使安溪通往廈門公路降低越嶺高程410米,縮短裡程13公裡,行車時間從原來的3個多小時減少到1個半小時左右,從根本上改善了安溪到廈門的交通狀況,徹底打開了千百年來嚴重製約安溪對外交往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天然屏障。「打開山門,躍出龍門」,數百萬安溪人夢寐以求的願望實現了。
都說蜀道難,曾經,閩道更比蜀道難。長期以來,福建作為前線,一直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基礎設施欠帳太多。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福建沒有商用機場、港口,只有鷹廈鐵路這一條通向省外的鐵路,公路僅有國道324線達到二級標準。不少貧困鄉的村莊甚至基本處於隔絕狀態。政和縣汀元鄉一些偏僻山村到1986年還穿著清朝大袖口的衣服。
80年代初期,福建省委、省政府領導認識到,要迅速改變封閉、半封閉的狀況,必須開展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反覆研究後,提出首先要集中力量,節衣縮食,利用外資,建設十大項目,包括新建廈門國際機場、擴建福州機場、使鷹廈鐵路、外福鐵路實現電氣化等。
項南會見參加廈門國際機場通航典禮嘉賓
龍門嶺,安溪與廈門的分界線,山高霧濃,坡陡彎急,交通事故頻發,令人望而生畏。750米的山那邊,是繁榮發達的廈門,山這邊,卻是全省最大的貧困縣。數十年來,安溪人民和旅外鄉親都在努力提議改建安同公路,開山鑿隧,都因工程的巨額投資無法籌集和各種條件不具備而沒能實現。
龍門嶺回頭山古道
1988年,安溪縣委縣政府把改造安同公路作為安溪擺脫貧困,發展經濟的一項重要工作擺上議事日程。1991年12月17日,省計劃委員會批准立項,同意對龍門嶺公路進行改建,改建工期三年。
然而,工程進入衝刺階段時,卻出現2000多萬元的資金缺口。 1993年2月8號,在安溪迎春茶話會上,與會代表們得知消息後表示:「安溪人可以用自己的雙手搬掉貧困這座大山,也一定能用自己的努力打通龍門嶺。」
眾多企業家紛紛捐款,縣五套班子領導掏出了相當自己兩個月以上的工資,有的老領導連兒孫給的過節費也捐出來。時任安溪縣委宣傳部長的蘇宇霖回憶說:
縣裡面就提出要改造這個龍門嶺,直接從底下鑽一個山洞出去,那就降低了海拔高度,而且路程也縮短了。這個工程進展快到一年時間的時候,帳裡面沒有錢,就剩下30萬,所以當時縣裡面就想一個辦法,大年二十八下午就發動捐資,結果想不到企業家、社會賢達一下子捐了400多萬。
消息傳向街巷,傳向農村,全縣廣大幹部群眾紛紛趕到捐資辦公室捐款。時任安溪縣委宣傳部長的蘇宇霖回想起當時的場景,依然十分激動:
第二天整個縣城都轟動起來了。小孩子的壓歲錢,老人們買營養的錢,大家都紛紛來捐資。群眾說,為了開鑿龍門隧道,捐點錢值得。當時一個老教師70多歲了,胃癌的晚期,他聽到這個消息,就從枕頭上(拿出)383塊錢,兒女們給他要買營養費的,叫他兒子說,這一點拿去獻給捐資辦,過不了幾天老人就去世了。所以我們當時想改變這個路的這種願望,化成了全民這種排山倒海、眾志成城的一種力量。
據統計,當時共有1048個單位和53295位安溪海內外鄉親、臺港澳同胞及各界人士踴躍捐款,總計捐資22029519.13元,使工程順利渡過難關。1995年5月1號,龍門嶺隧道工程順利建成。
1996年4月8號的《人民日報》發表通訊《靠自己的骨頭長肉——福建安溪縣自強不息走出貧困》,讚揚了安溪人民這種逢山開路,遇水填橋的精神。
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副巡視員鍾健英:
要想富,先修路。改革開放的歷史證明了老百姓這句口口相傳的樸素話語。正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打開了中國改革開放迅猛發展的廣闊空間。今年國慶長假期間,中央電視臺熱播的《坐著高鐵看中國》欄目,就是這方面的真實生動寫照。高鐵開通,讓貧困地區有了更多與外界連接的機會,四通八達的交通,成了教育、就業流動之線,也是謀生致富之路。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年
福建新聞廣播福建之聲聯合
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
共同推出百集歷史印象志
《遍地英雄下夕煙》
記錄脫貧攻堅的戰場上
前赴後繼,奮力拼搏的八閩兒女
以智慧和勤勞
滋養閩山閩水的繁茂
找尋脫貧攻堅的密鑰
總策劃 | 趙林、阮怡
執行監製 | 孫世慶
音頻製作 | 李昂
百集系列報導《遍地英雄下夕煙》播出時間:
FM1036福建新聞廣播
每晚22:30連續播出
【來源:福建新聞廣播FM1036】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