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句話本身是有矛盾的,在郭靖眼裡為國和為民是一致的,沒什麼區別,但是在江湖豪傑如黃藥師、周伯通等眼裡卻是兩回事。
國是皇帝的國家,民則是老百姓。
郭靖母子流落到大漠,是蒙古人收留了他們,自幼學習蒙古人的騎射摔跤等,還與拖雷結義為安達,甚至還被封為金刀駙馬,可以說蒙古人對他有再造之恩。
反觀大宋,除了給他一個不堪回首的童年,還給了他什麼?
被他骨子裡血統的束縛,背叛了安達和青梅竹馬,背叛了蒙古人,是不是有點不義,有點不忠?如此之人也當不得一個俠字吧。
郭靖和蕭峰是同樣的人,是一個鏡像。郭靖是儒家,蕭峰是佛家。
他們兩個都是被敵國撫養成人,而且都被敵國尊敬愛戴,最終又都和敵國分道揚鑣。
如果郭靖沒遇到黃蓉,他可能會專心的去當他的金刀駙馬,並且成為一個好將軍,在成吉思汗攻打大宋的時候,他一定會據理力爭的反對,最後戰死沙場。
作者譴責的實際是戰爭的發起者、侵略者,大俠一定會是反對戰爭反對侵略。
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郭靖立了大功,成吉思汗給了他一個機會,允許他提一個條件,他本想推脫了華箏的婚事,最終卻選擇了制止屠城。
蕭峰曾經覺得自己這個契丹人會低人一等,但他看到了兩國軍隊互相殺戮百姓,終於明白了,兩國都有好人,也都有惡人。
這才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至高境界。
反倒是楊康,選擇了「生我無恩,養我有恩」的道路,確定了自己的立場。
此時大宋國內許多人已經對趙家王朝心灰意冷,甚至是厭惡之極,當時對蒙古人的野蠻還沒有切身體會,在趙家王朝下民不聊生,最終,失去民心的趙家王朝丟了天下。
在這個時候,為國和為民實際上就是背道而馳,如果真的是為國為民,就應該揭竿而起,既能抵抗外辱,也能除去內惡,一舉改朝換代。
所以郭靖的局限性也就在這裡,一心維護腐朽的趙宋王朝,他的忠義更多是愛民,不是愛國,不是真的為民,他阻擋了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身懷經世之才的黃藥師等人,寧願退隱山林、袖手旁觀,就是對趙宋王朝的不滿,也是對時局與歷史的清醒認識。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放到郭靖身上有點言過其實,郭靖忠義的形象更多是止殺的形象,不是止戰為了和平。而蕭峰制止宋遼開戰,才符合大仁大義的形象,他的價值觀,作為忠義形象的代表才是當之無愧。
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郭靖只是一位儒家的草莽英雄,他不會有安邦定國"的抱負.也沒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才幹。
在金庸小說中大部分主角最後結局都是歸隱於山林,他們的歸隱結局,是在有一番功業、建樹後「功成身退」,是對江湖名利的淡泊。
歸隱結局,表達了俠客對江湖的厭惡和逃避,暗示退一步天高海闊。
這正是金庸對俠客內心世界的領悟,是人類對平和恬淡生活的嚮往,是對和諧社會的憧憬,同時呼喚人類要爭取以和平取代戰爭,和諧發展,共生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