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銀川媽媽的朋友圈讓人看後頗有觸動,媽媽叫雷清香,她用美篇記錄了女兒趙蕾在英國居家隔離時製作的小美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抗疫日記。她說,這是女兒在用另一種方式向他們報平安。
除了甚感欣慰,她沒想到女兒在這期間成了一個小小的美食家,做的菜餚擺盤精緻,且每盤都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會把中國的食材與英國的春天,還有柔美的花朵聯繫起來,讓人非常溫暖,看了之後心底也會柔軟與平靜起來。
01
「那條朋友圈動態就意味著平安」
銀川姑娘趙蕾,性格活潑,笑起來給人的感覺像有陽光照耀在身上。畢業於中山大學的她,在廣州工作過一段時間,2017年考入英國利茲大學讀研究生,之後便留在英國工作。
「1月底,中國疫情剛剛嚴重的時候,英國這邊還沒有開始重視。」趙蕾說,那時她就戴起了口罩,也囤了一些消毒用品,直到3月18日,英國大部分人開始被建議在家辦公時,她才開啟了居家隔離期的生活。
趙蕾坦言,每天製作美食,讓她的日子增添了很多明媚色彩,焦慮的心情暫時得到了緩解,從那一天開始,她就決定開啟「30天美食日記」,用照片和文字記錄當下的美與感受。當然,這樣做也是希望遠在中國的父母,能通過她的動態,得到一份安心。
而媽媽雷清香提起女兒,則是滿滿的自豪感,「她很獨立、自律,我們雖然非常擔心,但也尊重她暫時不回國的決定,自從她開始美食打卡,我和她爸爸每天都等著她的朋友圈更新,看到她做的那些美味的羊排、陽春麵,除了感嘆女兒長大了,也知道她一切平安」。
02
用一種方式向生活致敬
之所以沒有選擇回國,趙蕾對這件事顯得理性很多。她坦言一是有工作在身,二是覺得回去後在途中也會增加風險。
「我18歲就開始在廣州生活,喜歡那裡的人文、美食,平時也會做,也喜歡擺弄花草,所以居家隔離的日子,我開始動手製作美食,用來和自己好好相處。」趙蕾表示,她覺得,在隔離期間,身體安全雖然重要,但心理健康也同樣重要,所以,她不希望如果這段時期過得不開心,可能在之後的日子裡,從心理上會變成一個害怕與人接觸的人,「有人常說,沒有什麼事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可見美食有治癒人心的作用,而我這樣做,也是用另一種方式向生活致敬」。
03
便宜的菜品適合居家烹飪
隔離期間,趙蕾大概會一周逛一次超市,把需要的食物都買齊。她坦言,在英國生活了三年多,很喜歡英國的超市,因為菜價不高,肉類也便宜,太適合中國人居家烹飪。「五六斤的羊腿,只需要大概10英鎊就能買到」。
說到這,趙蕾笑言,大概是因為飲食文化的差異,當地人去超市,多是購買酒類、奶製品,而且,非常熱衷於買半成品,比如油炸食物和直接送入烤箱的披薩,所以,從原材料加工的食物,比如新鮮蔬菜,反倒十分便宜了。
因為一場疫情的突然來襲,很多身處海外的華人,早早進入自我隔離的模式,包括銀川姑娘趙蕾,平時很少發朋友圈的她給自己定了一個30天美食計劃,居家隔離期間每天做一道不同的餐食,並上傳到朋友圈,用來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她說,烹製美食的這些日子,讓她的心情越來越好。4月15日,是她堅持計劃的第30天,周末她去了附近的油菜地踏青,滿眼橙黃,身上有光照來,春天真好啊。
1 中國美食配上了英國的春天
「第9天,陽春麵,是春光的調味;第12天,西班牙海鮮飯,用完了僅剩的一小撮藏紅花,第15天,蔥油拌麵……」
近日,記者翻開趙蕾的朋友圈,被她那些堪比大廚的菜式所吸引,順著她的食譜,看到了一幅美食地圖,除了感受到一個熱愛生活的女孩,也被那些美食和精緻的擺盤吸引,甚至有一種中國美食配上了英國春天的有趣感受。
比如第15天的蔥油拌麵,趙蕾是用鵝油拌的,擺盤時,她用筷子把面捲起來,放在白色的瓷盤中間,上面放了一小撮蔥絲,還撒了院子裡的粉色野花。她說,這花是院子裡的野花,名叫heather。生活在英國的這些日子,她記住了許多花的名字,也喜歡在美食旁邊配上各種各樣的花朵,做好的綠豆糕,會配上院子外面隨手摘的野花野草,有時是鵝黃小花,有時是灰紫色小花枝,不經意間,就讓食物呈現出一種野趣。
「我喜歡在食物擺盤上花心思。」趙蕾笑言,做美食有時就像是在戀愛,味道與愛情,都是自己選擇的,有時候,並非完全用舌頭來評判味道,而是得用心。
2 冰箱裡有什麼就烹飪什麼
每天烹飪什麼,趙蕾說,大部分會根據冰箱現有的食材做決定,比如,因為買了一整隻雞,所以,每天都會表演花式吃雞。今天做了大盤雞,明天就會做麻辣手撕雞,也會用剩下的食材自由發揮,說起來,那剩下的兩塊雞胸肉,就把它們炒成了雞肉粉,「其實這就是低脂版的雞肉鬆,因為不加油和糖,可以在室溫下保存長達三個月,拌沙拉和做雞粉海鮮粥都很美」。
當然,有時候,也會根據天氣,或者當天發生的事情去烹飪。外面下雨時,她就會給自己煮一碗泰式冬陰米粉,暖一下身體。她記得在美食日記記錄的第22天時,她做了一碗武漢熱幹psata,就是根據當天的好消息做的。
「前一天收到了一個許久未聊天的湖北朋友的好消息,替她開心,也勾起了我的饞蟲,但沒有面,也沒有鹼水面,所以就只能中西結合了,用義大利麵替代,再澆上自己調的芝麻醬、胡蘿蔔丁、辣蘿蔔丁、蔥末和一點點辣椒油,香。」趙蕾說。
3 烹飪與擺盤靈感,來自生活與旅行
說起來這30天烹飪與擺盤的靈感,趙蕾坦言,多和生活還有旅行有關。她說,這幾年在英國,趁著假期,都會出去旅行,比如葡萄牙和土耳其,她也喜歡觀察當地人都在吃什麼。
記憶最深的,是在環土耳其旅行,當時在伊斯坦堡開車,發現一家農戶在收蘋果,她就停下車去路邊看,沒想到,當時他們在做一道農家燉雞,聞起來特別香,幾番聊天后,對方不僅請她品嘗美食還告訴她,他們在食物裡放了薑黃,「後來,我燉雞時也會放這種香料」。
英國的植被豐富,到處都是綠色,這也讓趙蕾的餐桌豐富美好起來。美食日記第29天的時候,趙蕾就在家附近的地方,收割了大把韭菜回來,炒了蝦仁。趙蕾介紹說,英國的這種韭菜,名叫熊蔥,別名野韭菜,據說熊非常愛吃它,當然,英國人也愛吃它們。「有時候,他們會把野韭菜打碎,和松子、橄欖油混合在一起,做成一種醬,吃麵的時候拌在一起,我喜歡拿它炒魚豆腐,或者包餃子」。趙蕾最中意的英國蔬菜,還有一種鮮茴香,「長得有點像蔥,是扁的,做成餃子餡特別好吃」。
因為本就喜歡植物和美食,趙蕾家的樓前,她還種了一些香料,比如迷迭香、百裡香、鼠尾草和薄荷,還有歐芹。「因為水土好,隨便撒下去種子,就能生長得很茂盛」。
4 父母也會「雲點菜」
烹飪並製作美食的這些天,趙蕾覺得,除了做菜帶給她無窮樂趣外,和父母的互動,也讓她感受到了在這個特殊時期家庭的親密。最好玩的一次,是和爸爸的「雲點菜」,讓她深感美食是帶有記憶的。
「我爸特別喜歡吃中衛家常拌涼菜,那天視頻,他就告訴我他想吃這道菜了,我聽完後,就開始做」。
趙蕾說,做這道中衛家常拌涼菜時,她用了自己發的豆芽,放了海帶絲、粉絲,還有炸土豆條,再放上醬油、鹽、醋、糖,點睛之筆則是芥末,「我用的芥末,是用新鮮山葵研磨的,還把這道綠色的芥末刷在了涼菜盤上」。趙蕾做好後拍給爸爸看,爸爸笑得合不攏嘴,「他說我把5元錢的涼菜做成了50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