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傑耶夫在國家大劇院排練「奧涅金」。
一連四晚在國家大劇院執棒歌劇《葉普蓋尼·奧涅金》,每場演出約三個半小時——指揮大師捷傑耶夫僅這一項工作就夠辛苦的了。不過,面對自己的「老朋友」國家大劇院,他還是有求必應,任勞任怨地挑起了「副業」。昨天,國家大劇院歌劇電影《圖蘭朵》首映禮,他欣然站臺助威,而事先約好的40分鐘媒體採訪時間,則不得不拖延。
都說捷傑耶夫精力超級旺盛,果然名不虛傳。此番北京之行,他真的是「敞開了指,敞開了聊」。梳理他四天來的行程,一名世界頂級藝術家的認真態度和敬業精神,躍然而現。
「遲到大王」這回竟沒遲到
因為歌劇「奧涅金」是由國家大劇院和自己掌舵的馬林斯基劇院聯合製作,捷傑耶夫這一次到訪大劇院顯得尤為「緊張」,也扭轉了他一貫的「遲到大王」形象。
3月12日11時40分,捷傑耶夫乘坐的航班抵達首都國際機場。11個小時的飛行沒有將疲憊刻在他的臉上,他反而顯得有些興致勃勃,在奔赴酒店的車上還翻看著「奧涅金」節目冊。
接下來,他猶如完成了一場急行軍——
13時30分,抵達酒店,辦理好入住手續之後,馬不停蹄奔赴大劇院,滴水未進,粒米未沾。
14時15分,抵達大劇院。工作人員怕時間來不及,考慮把原定14時30分的排練推後,不過得到的回答是:「準時開始!」
14時28分,舞臺監督開始催場,原本拿到嘴邊的水果又放下,直奔樂池。
18時,第一場排練結束,回到休息室,開口第一句話是:「讓我喝口茶!」
19時,再次站到指揮臺上,第二場排練開始。
每一個環節,都是準時開始,這讓歌劇「奧涅金」製作人韋蘭芬感到些許不可思議。她笑著說:「大師其實挺愛遲到的,我之前在馬林斯基劇院看演出,每一場他幾乎都會推遲15分鐘才開始。」
而在捷傑耶夫看來,如此高密度的工作安排,是作為指揮應該要勝任的,「從我學指揮的第一天起,我的父母、師長就沒人告訴過我,當指揮是一件簡單而輕鬆的事情。」
一個問題回答足有10分鐘
採訪中,有記者問捷傑耶夫,對中國歌劇發展如何看待,他回答了一句:「中國的歌劇事業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發展得都要快。」然後是幾秒鐘的停頓。正當大家以為他回答完畢之時,他又開腔了,而且一說就是10分鐘,已然將美女翻譯晾在了一邊。
從國家大劇院至今已製作27部歌劇,創造了「驚人的速度和藝術影響力」,到中國古典音樂的觀眾越來越年輕化,人群越來越廣泛,再到義大利等歐洲國家在歌劇、芭蕾舞等表演藝術資源上是「維繫」而非「拓展」……捷傑耶夫口若懸河地說,配合著各種各樣的手勢,那雙目光深邃的眼睛則時不時環顧著四周。
一番「神聊」下來,聽得出他對中國這些年來興建了不少現代化劇院、音樂廳異常感興趣:「過去幾十年中,歐洲興建了多少歌劇院?北美新建了幾個音樂廳?少得可憐。可以說,整個歐洲建設的新劇院都要少於一個中國。」
在他看來,修建劇院不僅僅是一項建築工程,更是一項藝術文化工程,「演出場所孕育著文化發展的潛力,如果每天有1000個孩子進劇院看演出,對文化藝術的推動將是巨大的。就像在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上,我邀請兩個孩子一起指揮,這對我來說是一項常規工作,但對他們來說,可能影響一生。」
捷傑耶夫堅信,「年輕人接受藝術薰陶將會改變世界,他們將規劃一個國家藝術與文化的未來」。所以,他和馬林斯基劇院在維持運營的同時,一直堅持面向青少年做公益藝術普及教育。「這一點,國家大劇院和我們很相似。要知道,一座劇院如果整天只想著賣票賺錢,會很糟糕的!」說著,他微微皺了一下眉頭。
打算和中國同行深度交流
此番聯手推出「奧涅金」,捷傑耶夫顯示出了十足的誠意。一來,馬林斯基劇院建院230年以來首次和亞洲劇院聯合製作歌劇;二來,他本人親自登臺連續執棒四場演出,這個舉動就算在他的「自家地盤」馬林斯基劇院也實為難得。
關於國家大劇院和馬林斯基劇院的關係,他有一個精妙的比喻:「國家大劇院非常年輕,到處充滿藝術的活力,恰巧馬林斯基劇院也剛剛建了一個新劇院,所以說我們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新興劇院的聯盟,就像一個小家庭,這在世界範圍內都算是非常特殊的關係。」
2007年國家大劇院開門迎客,捷傑耶夫親率馬林斯基劇院全院人馬帶來開幕演出,算是兩家劇院聯姻的開始,而今這「兩口子」步入了深度蜜月期。據他透露,2015年至2017年,兩家劇院將有一系列交流往來,「具體的合作方式,我們正在討論之中,有可能邀請中國歌劇去俄羅斯演出。另外,馬林斯基劇院新建成的劇院,其中有四個室內樂音樂廳,非常歡迎中國音樂家登臺。我們還將會委約中國當代作曲家進行創作,做一些鮮為人知的作品,推動世界歌劇向更多元方向發展。」
雖說關於「兩口子」的未來計劃,捷傑耶夫說得有些「朦朧」,不過禁不住媒體記者再三追問,他終於透露,此番「奧涅金」中國組演員,將被邀請至俄羅斯演出該劇。
「歷史是一件事,現在做得如何,是另外一件事。我注重的是現在。馬林斯基劇院現在正處於歷史上最高水平,而國家大劇院作為世界文化使者的地位也越來越突出,我們將是重要的夥伴。」捷傑耶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