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這個神奇的地方,吸引了無數藝術家、詩人、妓女和流浪漢

2021-02-08 人民藝術art



在巴黎這座名勝眾多的浪漫之都,比起塞納河的婀娜多姿、羅浮宮的富麗古雅、香榭麗舍大街的時尚繁華、巴黎聖母院的神聖莊嚴,凡爾賽宮的金碧輝煌,蒙馬特(Montmartre)遠不如它們聲名璀璨。


這塊彈丸之地也許無關緊要,但在那些醉心藝術的人們心目中,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它是現代藝術的發源地,喚醒了野獸派與立體主義最初的記憶。


Historical photograph, Montmartre, Le Maquis, rue Caulaincourt, 1904


今天的蒙馬特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蒙馬特,如同後來紐約的格林威治(Greenwich Village)、蘇荷(SOHO,即South  of  HoustonStreet)、東村(East Village)和法國的巴比松(Barbizon)。


但它們都不是藝術家們的久居之地,而是某個時期的棲身之所。


當畢卡索、莫迪裡阿尼等人離開蒙馬特出現在蒙巴納斯的咖啡館,人們發現蒙巴納斯(Montparnasse)已經取代了蒙馬特。


在逐漸被當年的藝術家們遺落的角落,卻留給了後來的旅人駐足的理由。

 

Historical photographs, Montmartre, Rue Saint-Vincent, 1909


Historical photograph, Montmartre, Women at the fountain, Place du Tertre, 1900


蒙馬特之於巴黎市的附屬關係只有一百五十多年


因為它的居高之勢,塞納河也不得不繞道而行。


從一片布滿葡萄園和磨坊風車的鄉村到藝術家的集散地,集了太多因果,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大部分藝術家都曾在此作畫為生。

 


《蒙馬特精神:1900年前後巴黎的波西米亞生活》展覽作品


除了畫家,蒙馬特同樣也吸引了許多詩人、作家、音樂家、舞蹈家、電影藝術家旅居或遊歷於此。


如維克多·雨果、「迷惘的一代」的菲茨傑拉德、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時裝女王可可·香奈兒、美國達達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曼·雷、詩人託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文森特·威廉·梵谷《蒙馬特》,布面油畫,81 x 100釐米,1887


蒙馬特高地,上有小丘廣場的聖心教堂,下有白色廣場的紅磨坊。


山腰的埃米爾·古杜廣場有一處被稱為「洗衣舫」的地方,洗衣舫的木板屋便是畢卡索的畫室,畢卡索在那裡住了年(1904—1909)


從憂鬱的「藍色時期」過渡到明朗的「粉紅時期」,並最終創立立體派,開現代藝術之先河。


巴勃羅·畢卡索《女襯衫》,布面油畫,72.7×60釐米,1905


在窮困潦倒的時期,他常去「狡兔酒吧」以畫賒酒,到1911年離開蒙馬特時,他已名聲在外,受到追捧。


半個世紀以後,畢卡索在狡兔酒吧用來換酒喝的一幅畫在蘇富比(Sotheby's)拍賣現場以四千多萬美金出手成交。

 

中國的張大千、徐悲鴻等大師也曾來過蒙馬特,那一年(1956年7月)張大千還拜訪了畢卡索。


巴勃羅·畢卡索《穿紅色絲襪的裸體》,布面油畫,66.5 x 52釐米, 1901


就在畢卡索搬到洗衣舫居住的那一年,在蒙馬特土生土長的莫裡斯·鬱特裡羅(Maurice Utrillo)開始專研風景畫並以此為生。這位街頭畫家畫出了蒙馬特令人悵惋的詩境。

 

值得一提的還有鬱特裡羅的母親蘇珊娜·瓦拉東(Suzanne Valadon)


這位美貌狂熱放蕩的女畫家曾是雷諾瓦、德加、勞特累克、夏凡納等大畫家的模特兒,在蒙馬特的舞場畫室紅極一時。


蘇珊娜·瓦拉東《自畫像》,43.5 x 30.5釐米,1883年


她把玩世不恭的音樂怪傑埃裡克·薩蒂搞得神經緊張、痛苦不堪。


創立阿旺橋派的埃米爾·貝爾納,也曾得益於她的介紹在蒙馬特安排過住處。


蘇珊娜·瓦拉東《紅沙發》,80 x 120釐米,1920


1862至1874年間,中年的馬奈是蒙馬特高地腳下的咖啡歌舞廳的常客,現場作些客人與演出場景的速寫。


他將光和色彩帶進了人物畫,開創了印象主義畫風。


其時,身為藝模的維多琳·默蘭(後來成為畫家)經常出入於那裡的酒吧跳舞酗酒,並成為馬奈最主要的模特。


他以現實的手法表現出來,甚至以反維納斯的姿態刻畫了一個妓女淡定而夾雜些許傲慢地反觀世界的表情,引起眾怒,打破了人們的美好幻想。

 

路易斯·安克坦《女人的面紗》, 81 x 55釐米,1891


畢沙羅在蒙馬特的日子不多,卻是印象派最堅定的擁護者。

 

莫奈也很少進入蒙馬特,卻以《日出·印象》為追求色彩變化、描繪瞬間光感的畫家贏得了「印象派」之名。


當同時代的藝術家們在蒙馬特高地縱情聲色時,莫奈在70公裡外的吉維尼深居簡出,修剪大麗花的枝葉,欣賞睡蓮滿塘,創作傳世名作。


凱斯·凡·東根《蒙馬特》,布面油畫,81 x 65釐米,1904

 

1873年至1875年,德加居住在蒙馬特高地,以畫芭蕾舞女聞名於世。


在經歷了視力減退而引起的厭世傳聞之後,他把生命最後的二十年都留在了蒙馬特。


到他病逝也葬於此(蒙馬特墓地)與音樂家柏遼茲、作家大仲馬、小仲馬、左拉、奧芬巴哈、特呂福和尼任斯基等人成為睦鄰。

 


印象派的畫家們幾乎都是蒙馬特的暫住者、旅居者。


只有雷諾瓦成為了蒙馬特公民。


在印象派誕生之前,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早在1840年便創作有《磨房舞會》,並有幾幅蒙馬特風景畫,雖然他從未在蒙馬特高地生活過。

 


與此略同,保羅·塞尚也以蒙馬特高地為主題創作了一些作品,成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

 

1886年暮春,大病初癒的梵谷來到了他夢中的蒙馬特,和他的胞弟提奧住在勒匹克街54號、一幢灰白色的房子裡。


到1888年2月他離開蒙馬特赴法國南部的阿爾勒,在那裡發生了著名的自殘(割耳)事件。


在蒙馬特的兩年裡,他結識了勞特累克、畢沙羅、高更等畫家,與驕狂蔑眾的高更交好,並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

 

文森特·威廉·梵谷《The Blute-fin Mill》,布面油畫,55.2×38釐米,1886


1884年,脫離了貴族家庭約束的勞特累克定居蒙馬特。


他與模特兒、妓女相處,饒有興趣地觀察和描繪著這裡的生活。


幾年後更成為紅磨坊的常客,熱烈的康康舞曾是他的創作主題並藉此忘卻痛苦。


雖然他英年早逝,卻留下了傳世招貼,成為現代廣告畫的先驅,也使得紅磨坊更為聞名。

 

勞特雷克《Femme tirant son bas》布面油畫,58 x 46釐米,1894


喬治·布拉克18歲就來到蒙馬特的陋室作畫;


莫迪裡阿尼23歲來這裡一住就是6年。


愛德華·維亞爾當年居住的蒙馬特汶蒂米爾小廣場,後來以畫家的名字命名為「維亞爾」廣場。


馬蒂斯則對蒙馬特法蘭多拉舞(Farandole)記憶猶新,並與德蘭在此開創了野獸派。


那比派(Les Nabis)以德尼(Maurice Denis)、波納爾(Pierre Bonnard)、勞特累克為代表等藝術家團體也在此形成。


還有達達主義的馬塞爾·杜尚、最後一個波希米亞主義的蒙馬特藝術家金·保羅以及後來超現實主義的薩爾瓦多·達利……


瑪麗·洛朗桑《Apollinaire et ses amis》,130 x 194釐米,1909


拉蒙·卡薩斯《埃裡克·薩蒂的肖像》,布面油畫,198.8 X 99.7釐米,1891


亨利·艾溫波爾《Le Caféd』Harcourt à Paris》,布面油畫,114×148釐米,1897


毫無疑問在那個年代,蒙馬特獨特的鄉村氣息、寬鬆的政治氣氛和廉價的租金吸引著潦倒的藝術家、詩人來此棲身和尋找創作之源。


他們與舞女、妓女、乞丐、街頭藝人、酒鬼、商販和流浪漢共同生活在這個放逐者的樂園,並被冠以一個特殊的稱謂:波西米亞人。



蒙馬特甚至因為那種骯髒放蕩的生活被人稱為巴黎的「豬巷」,但它卻代表了一個與「美好年代」(Belleépoque)的巴黎世俗生活相反的逆世界


多少年後,蒙馬特也因這些藝術家而聞名,成為「現代藝術的搖籃」。




藝術,一切皆有可能

Art, everything is possible


  今日薦讀 


轉載須知

後臺回復「轉載」,

無二維碼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人民藝術·生活美學]




相關焦點

  • 伍迪·艾倫《午夜巴黎》:蒙馬特高地的藝術家群像
    影片表現的主題是懷舊情緒、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伍迪·艾倫憑本片獲得了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影片中提及的歷史名人多達數十位。下面將與巴黎有關的文學家藝術家們都列出來,其中有演員飾演的加以粗體提示。除了簡單介紹其生平和成就外,更更配以劇中人和真實照片的對比,著眼介紹各自與巴黎的淵源,以幫助對影片的欣賞和理解。
  • 詩人的贓物與戰爭——阿波利奈爾和畢卡索
    藝術家走進審訊室的那一刻,這男人頓時神採飛揚;聽到答案後,臉色又晦暗了下來。憔悴蒼白的他,確實不再像阿波利奈爾——巴黎先鋒派中的享樂達人。此外,他應該比誰都清楚:禍不單行。每每如此。這是他人生中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即使連他的拜把兄弟此時都拋棄了他,也沒什麼好驚訝的。好在檢察官是老江湖,一眼就看穿了藝術家的偽裝。
  • 導演、藝術家、詩人,只是凡人給他的便籤……
    這一年,有一個先鋒沙龍的常客諾阿耶子爵(他是藝術家的熱心贊助者)邀請考克多合作完成一部動畫片,考克多說,那不如我拍攝一部真正的電影好了,於是有了他的處女作《詩人的血》(1930)。《詩人之血》電影畫面這部電影充滿了視覺隱喻和象徵符號,比如:鏡子/自戀,眼睛/窺視,牆壁/界限,雪球/死亡,血/藝術家的苦難……考克多認為「現實即神秘」,這些都是詩人內心空間的視覺化表達
  • 澳門山寨版的巴黎鐵塔,吸引了眾多中國人,都在拍照假裝在法國
    這是巴黎的浪漫和拉斯維加斯的激情。這是澳門。受巴黎的啟發,澳門巴黎綜合度假村充滿了浪漫的法式風情。它使用巴黎塔作為地標,巴黎塔是在一半的原始建築中建造的。澳門巴黎大酒店為何能屢獲殊榮?位於金光大道上的澳門巴黎人,猶如一顆璀璨的寶石,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光芒。
  • 《新橋戀人》:跛腳的流浪漢和富家女愛情,華麗而短暫
    這是寫給我愛人的一無所有的流浪漢。什麼是愛?在詩人眼中,愛是靈感繆斯,在畫家眼中,愛是一種獨特的顏色,在普通人眼中,愛是一日三餐之後的心跳,但在瘋子眼中,愛是生命,是生命中所有的光和熱。1991年《新橋愛人》從另一個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異常而浪漫的愛情故事。
  • 那些浪漫和憂傷——巴黎的情人之路
    在地鐵歌劇院站下車,出來就會看到一幢被稱作「巨大的結婚蛋糕」的建築,它就是在1875年轟動了整個巴黎社交界,堪稱裝飾和色彩主義典範的「加尼葉巴黎歌劇院」,而就在正面的歌劇院大街的盡頭,則是由莫裡哀創辦的,世界最古老的國家劇院:法蘭西劇院。
  • 「網紅」流浪漢身份揭曉,他的經歷堪稱神奇!結局暖哭
    10月中下旬,一個流浪漢在網絡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因為他雖然衣衫破爛頭髮凌亂,但是他颯爽的站姿惹得網友紛紛猜測他的身份。如今,離家600多公裡,流浪8年多之後的他近日流落到浙江省衢州市龍遊縣湖鎮鎮,在當地居民的熱心幫助下,終於和失散多年的親人相聚。
  • 巴黎情愫.
    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鐵路和遊輪,讓文藝圈完成了第一次全球化。那個時候的巴黎,每個咖啡館裡坐滿了作家、詩人、畫家、音樂家,幾乎每一秒鐘都會有無比偉大的作品誕生在巴黎。我記得很早之前我發朋友圈說過,世界上再沒有哪個行業或群體像藝術家們這樣,有如此強的主觀能動性。別的行業可能都是資源吸引人才,而藝術行業是人才帶動資源。他們在哪裡,哪裡就是藝術的中心,二十世紀初,他們在巴黎,巴黎就是世界藝術的中心,二戰來了,為了避難藝術家們逃到紐約,現在紐約就變成了世界藝術的中心。
  • 如果不是它,很難想像會有這麼神奇的地方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606字,閱讀約2分鐘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貴陽一個神秘的地方,這裡有無數神奇的石像和迷人的風景。它的誕生充滿了藝術色彩,創造它的人也充滿了藝術氣息。它就是貴陽花溪夜郎谷,一個充滿藝術色彩,文化氣息濃鬱的地方。是一座充滿神秘氣息的喀斯特生態公園。是著名藝術家宋培倫的心血之作。石砌建築,造像,陶藝不勝枚舉,造型奇特。整個生態園風景秀麗,造型獨特。所以這裡有很多藝術家的工作室,貴師大美術學院的實踐基地也在這裡。走進這裡,你會被這裡的建築所吸引。
  • 19歲小哥用一個最簡單的戲法,變出了巴西無數街頭流浪漢的笑臉
    但是最近,照片上這個19歲的小哥就是用這個最簡單的魔術,在巴西街頭變出了無數流浪漢臉上,最真實和溫暖的笑臉。在Andrey看來,魔術是再神奇不過的技藝。每次看到自己變幻的小戲法,最終變成人們臉上的驚奇和開心,他就覺得特別快樂。
  • 隨手拍巴黎蒙馬特高地,這是一個到處都有傳說的地方
    蒙馬特高地是來到巴黎以後,感覺到最愜意的一個地方,似乎和巴黎其他的區域的繁忙,雜亂不同,這裡更顯現出一種理所當然的法國情懷,節奏有點慢,生活因為有遊客的點綴顯得很多樣。蒙馬特高地之所以是巴黎最年輕的區,因為這裡歸屬於巴黎市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時間,附近有高大神聖的聖心教堂,畫家聚集的小丘廣場,夜夜笙歌的紅磨坊,寫滿愛情話語的巴黎愛牆。所以,神奇也就從這裡拉開了序幕,整個蒙馬特高地像一個安靜的山間小鎮,有點像摩洛哥的艾西拉,整個小鎮上都有很多精美塗鴉。
  • 《午夜巴黎》邂逅心中的黃金年代
    每個失眠的夜都會想起「藝術家」伍迪艾倫2011年上映的電影《午夜巴黎》,讓無數小文青過足了癮,我這個偽文青也不例外,先後刷了三遍。巴黎,時尚之都,是藝術的代名詞,是無數人嚮往的地方,是眾多藝術家們集結聖地,城市街頭到處布滿文化和藝術痕跡,無處不在訴說浪漫的人間情懷。
  • 被詛咒的銀幕詩人,只為愛人拍片,拖垮三個製片方拍出法國最貴文藝片
    鐵達尼號》那樣壯烈的愛情,而只是一個終日徘徊在新橋上的流浪漢,愛上了另一個走上橋的女流浪漢的另類故事。這個特別的電影人,他總是被旁人說成是一位珍貴的藝術家「詩意的棲息在大地上」。在影片《男孩遇到女孩》中,落寞的青年獨自徘徊巴黎街頭,因為他的女友背叛了他愛上了他最好的朋友。偶然機緣,這個青年進入一個私人聚會並結識了另一個美麗的女孩。
  • 地球上最詭異的4個地方,其中一個在日本森林,已吸引無數人自殺
    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來看看世界上最怪異的4個地方。地球上最詭異的4個地方,其中一個在日本森林,已吸引無數人自殺 ,樹上、野外、哪都有,毛骨悚然,據當地人說,這裡總是發生靈異事件,據說一人曾經在附近的海上發現一具溺水而亡的女屍,並且她的附近還有許多娃娃,於是人們為了安撫死去的靈魂,所以開始到處扔娃娃,而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自從他們開始扔娃娃以後,這個島上發生的事情就越來越驚悚了!
  • 如果你也聽說,巴黎那黃金時代,你不會這樣
    巴黎詩人、藝術家、劇作家、導演、記者,全世界人都寫過他們對這座城市瘋狂的熱愛,不愛巴黎是很難的,這是一個充滿了文化、成熟、階級和風格的地方。巴黎這是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巴黎,聚集著無數偉大的人們,作家、畫家、攝影家、導演、設計師,他們隨性而活,浪漫而又充滿才華。
  • 午夜巴黎
    臨近深夜,人群也變得稀薄下來,空氣中透出一股秘密氣息,說不清是在哪一部描述巴黎夜晚的小說中讀到過有關的段落,或是一首詩,還是某一部和巴黎有關的電影中,一幀絕妙的鏡頭,在腦海中浮現。因為陌生,我和巴黎之前保持著相對適中的距離——不遠,是在書中讀到過它,是在一些漂浮的詩句中感觸過它;不近,不是因為初次來訪,而是作為一個漫遊者,本就沒有抱有太多想像。我所做的,就是走動,在這個城市中雙腳能抵達的地方,漫無目的地走動,按下快門,拍下有趣有感的一路所見。走累了,或者當雨水把鞋子變成水船,就下地鐵,上巴士。
  • 我們總會回到巴黎,海明威的巴黎,或者伍迪艾倫的巴黎…
    達利的好友、電影大師路易斯·布努埃爾,和美國藝術家、攝影家曼雷(Man Ray)也同時登場,「超現實主義三人組」在伍迪·艾倫的電影中重聚。◈格特魯德·斯泰因美國女作家、詩人、藝術收藏家、沙龍女主人,一生大部分時光在巴黎度過,眾多的畫家和作家都是她沙龍的座上客,電影裡的斯泰因由奧斯卡影后凱西·貝茨神準還原。
  • 巴黎之子 鬱特裡羅
    「奇蹟」幾乎都發生在法國:年過不惑的海關公務員亨利·盧梭操起畫筆傳奇成名,莫裡斯·鬱特裡羅則把藝術當作一種精神療法而終獲不朽。莫裡斯·鬱特裡羅是巴黎畫派中最著名的風景畫家,尤其深愛描繪巴黎北部蒙馬特地區的街景。他常常把蒙馬特冷清的街道描繪在奶白色、暖灰色、橄欖色和藍灰色組成的微妙、和諧的圖畫中,加上濃黑和棕色造成強烈的對比,再用赭色和朱紅予以醒目的點綴。粗糙的筆觸、並不豐富的色彩、略有稚拙感的手法表達出他內心中濃烈虔誠的情感。
  • 不同時代下的「妓女」們
    風雅與狂歡宋代詞人筆下的妓女形象不過妓女在文學中有點像嚮導或城市的線索。宋代詩人筆下的妓女,仿佛沒有那麼低俗,如名妓李師師是詩人眼中貌賽天仙,才藝雙馨的形象,另皇帝魂牽夢縈、舉國垂涎。也有誠覓知音,追求真愛,心痴情痴的妓女形象,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讓詩人不惜揮灑筆墨,留下許多佳句絕唱。如《青玉案.元夕》中「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闡釋愛情之路曲折的詩句。
  • 巴黎紅磨坊最火的頭號大V,竟然是他?
    藝術家和朋友們的快活遊覽,變成了巴黎夜總會商業化的娛樂,有錢的巴黎資產階級,也走出了他們體面而受保護的家,到這裡來過上一夜。雷諾瓦筆下年輕健壯的維納斯,在勞特累克的手中變成了衰老無力、憤世嫉俗的妓女。甚至這個世界最使人反感的側面,也只是冷眼旁觀,當成一部分天下事來表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