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梧州,非兩廣地區的人可能不太熟悉,其實它是一座隱匿在廣西的寶藏城市。
梧州位於廣西東部,在廣西和廣東交界之地,是粵語的發源地之一,歷史上一度為廣州所治。所以梧州人說粵語,接觸的是廣州文化,被稱為一座最不像廣西的城市。連當地人自己都好奇,為何被劃分給了廣西而不是廣東。
儘管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並曾被欽定為第一個兩廣總督府,如今沒有半點浮躁,仍將古老的粵文化保留得非常完整。這裡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騎樓城,遍布特色茶樓和傳統嶺南美食,處處可見「粵」痕跡。人們悠閒地嘆早茶、下棋、聊天,過著簡單慢生活,仿佛回到上世紀的廣州。
而梧州的景點都較為集中,旅遊時間四季皆宜,從廣州1個多小時高鐵直達。如果腳力好的話,可以嘗試在這座城市徒步旅行,會更加深入領略它的美。
騎樓城
騎樓這種建築形式在華南地區並不少見,去過汕頭和海口的騎樓老街,梧州的騎樓城比它們要大得多,只有此處的面積和規模才能夠被稱作「城」。
目前老城內還保存有560多棟騎樓,22條街道總長約4.6公裡,於國內首屈一指。即使廣州的舊城,經過多年拆修,似乎也難尋這樣大片的騎樓群了。
在騎樓城裡閒逛,環顧四周,藝術雕花、巴洛克欄杆、圓形屋頂等極具異域風情的建築元素與嶺南傳統牌坊、花窗和灰雕畫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粵東會館、海關舊址、清末梧州銀號等遺址建築隨處可見,無不顯示出過去的輝煌。
偶遇在老街上搖著蒲扇的老人,他說,以前在騎樓城看洪水曾是梧州人的一大樂趣。上世紀80年代,洪水來時,水漫老街,一樓孩童捲起褲管玩水摸魚,二樓大人往下張望,整個騎樓變成「東方威尼斯」。
只是梧州因水運而興,亦因水運而衰,在歷史的變遷中騎樓景色一度蒙塵垢面,修復改建後才重現芳華。
龍母廟
龍母廟是珠江流域人民為紀念傳說中南方百越族女首領龍母而興建的廟宇,嶺南地區均建有龍母廟,尤以梧州千年龍母廟為祖庭,享譽海內外。
廟宇位於梧州桂林路,依山傍水,面臨桂江。依山就勢建有牌坊、五龍池、前殿、龍母殿、鐘鼓樓等,以及國內最高38米龍母立像,規模宏大。
站在山下便能遠遠望見莊嚴的龍母像,一路往山上走,沿途能觀賞到富有民族特色的泥塑、壁畫等,山雖然不高,卻是俯瞰梧州景色的絕佳位置。
來梧州的人,沒有不到龍母廟的。特別是每年的正月二十一,龍母開金庫日;五月初八,龍母生日;八月初一,龍母得道日;十一月初一,朝母節日,前往龍母廟朝拜的人絡繹不絕,乃粵港澳甚至東南亞的祈福聖地。
來時恰逢龍母得道日,只見門前鑼鼓喧天,雙獅齊舞,異常熱鬧。在香火嫋嫋中,虔誠的人們或忙於向貢桌上擺放貢品,或手持香燭頂禮下拜,那大殿的龍母,鳳冠霞帔,微眯雙眼,仿佛懷著慈愛之心認真審視著這些後輩子孫們。
維新裡
光聽維新裡的名字,就覺得是經過革命的地方,確實,在這條小小的巷子裡,記載了許多老梧州的光輝歲月,曾集府衙、學校、教堂、戲院於一方。
「維新」,取「棄舊圖新」之意,得名是為了慶祝清宣統三年九月初十,梧州在兩廣率先宣布獨立。此前的維新街叫合益街,類似於廣州的「西關大屋」,清一色的深宅大院,裡面居住的多是達官貴人,好不繁華。
今維新裡的所在地民主路,有明清兩朝的梧州府衙、中共特委等眾多機構舊址,也有百年古民居。行走在青磚巷裡,趟櫳門、鏤花雕窗映入眼帘,只是經過歲月的洗禮,外牆的灰雕已斑駁,且大多數民居空置。遙想曾經的熱鬧,現在卻悄然隱身在梧州城東一隅。
巷子雖不長,卻值得慢慢品味。它的繁華不僅體現在建築設計上,更是曾經梧州思想文化的前沿。清朝末年,隨著梧州被闢為通商口岸,外國傳教士跟隨廣東商人進入梧州,將傳教場所建在了當時的富人區,於是這條巷子裡誕生了梧州第一座天主教堂。而第一間戲院合益戲院也同樣在此誕生。
如果來得湊巧,經過教堂時,會聽到唱詩班的天籟之音。青磚巷的寧靜中便多了份靈動,民國時期的情景在腦海裡迴旋......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