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歷史上截至2004年統計,這個地方所出現的蝴蝶球投手也不過70位左右的數量,他們就像是食物鏈裡逐漸瀕臨絕種的生物,有濃厚的神秘色彩、也有耐人尋味的生存故事,大多時候這個族群就是像是一脈單傳的血統,鮮為人知卻又掩蓋不住蝴蝶球的迷人之處。
以蝴蝶球開創生涯第二高峰,成為聯盟史上第一位拿下賽揚獎的蝴蝶球投手,藍鳥隊先發迪奇(R.A. Dickey)曾經說:「幾乎沒有人會一開始就打算當蝴蝶球投手,你什麼時候聽過十二歲打少棒的孩子會說我以後想在大聯盟投蝴蝶球?」
「之所以當上蝴蝶球投手,會興起練習蝴蝶球的想法,是因為手臂受了傷,或單靠快速球已無法生存,走投無路了才會這麼做。」
短短一句話,點出蝴蝶球投手在棒球路上最容易受到的考驗。事實上在美國棒球中,蝴蝶球本名是彈指球(Knuckleball),顧名思義是以手指關節彎曲,以中指、食指最小接觸面積,讓球體能夠在最少旋轉圈數下投出,經過氣流造成不穩定變化讓打者揮空。
為了抑制球體旋轉,蝴蝶球投手的揮臂通常是最小化程度,主要是靠著手指在伸直時的彈力把球彈出去,因此讓許多過去有傷痛史的投手或是野手轉任投手尋求東山再起時的唯一機會。
且由於蝴蝶球投手的手臂與其他投手相比,有相對較長遠較大負擔的局數貢獻量,所以其續航力往往比一般的投手好;熱身也不需要花費過久時間,因此除了先發之外、成為球隊長中繼的牛棚投手也十分常見。
蝴蝶球投手沒有嚇人的95英哩球速,更多時候他們得忍受自己球路所帶來的劣勢,諸如暴投、被盜壘、容易挨長打等特性,甚至得受制於天氣溼度等等,但對他們來說,這很可能是少數能夠幫助自己來到大聯盟最高殿堂的唯一機會。
蝴蝶穿花之孤獨美學
因為球路飄忽不定,可以說「就連投手本身也不知道球會往甚麼方向跑」,這樣的感覺。相對於速球從投手投出到打者面前這段距離,大約旋轉15到20圈;蝴蝶球投手到達本壘板前大約只轉了4分之1圈到1圈左右。
因為幾乎沒有旋轉,所以氣流中的馬氏力無法對球體產生作用。蝴蝶球變化的秘密一部分存在於球表面的縫線,縫線表面高度雖僅0.5公釐,雖然只是小小的突出,但是卻會受周圍氣流的影響,由於旋轉的十分緩慢,因此作用在球體上的力的大小與方向時時刻刻都在變動,導致球體產生無法預期的不規則變化。
若投手施加力量往左右方向變動的話,球往往會往右彎之後再往左彎;若是投出上下方向的尾勁,球下墜速度就會在途中時而減弱、時而增強,所以視覺上有一種「球在搖晃」的感覺。因此學習投蝴蝶球有相當重要的一個關鍵,在於若投手投球速度過快,旋轉太多就難以產生變化。
對球探來說,挖掘出色的手臂是他們在偵查過程中的天職;因此相對蝴蝶球投手來說,光是練習投出有變化軌跡的彈指球,至少得花上一年的時間,過程中還必須說服球探在控制部分有一定的水淮,才有可能受到青睞。
再加上投手的投球本質是球速,當所有球界都在追求這個特點時,蝴蝶球投手自然而然成了理論上的怪胎,且隨著棒球歷史演進,追求速度與強力投手的想法只有變本加厲。
蝴蝶球投手在練投的過程中資源非常稀少,因為舉目望去沒有任何教練有辦法教導他們平生沒遇過的狀況,因此蝴蝶球投手會團結起來,自組一個蝴蝶球兄弟會,相互指導給予投球上的建議與看法。
前紅襪蝴蝶球投手威克菲爾(Tim Wakefield)曾經說過,「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每當我投球遇到狀況的時候,我可以感覺到我是全世界最孤獨的人,因為根本沒有人像你一樣投蝴蝶球。」
迪奇則是認為,蝴蝶球投手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他認為每當有蝴蝶球投手投出優質先發,無論是教練或是球團只會認為那是某一天運氣好所致。
「他們壓根不認為蝴蝶球投手能夠維持投一休四進入輪值圈;傳統派教練覺得你只是好狗運、數據派管理階層會覺得蝴蝶球資訊太少,總之他們很難相信蝴蝶球投手能夠對球隊帶來貢獻。」
為了不讓蝴蝶球投手感到孤單,有辦法在遇上問題時能夠找到幫助,退役與現役蝴蝶球投手們據說自組了一個兄弟會,有一個群組能夠即時通訊,當任何新進的菜鳥們遇上投球問題時,其他蝴蝶球前輩能夠快速地分享經驗與解決辦法。
例如過去三季都在紅襪隊打拼的新生代蝴蝶球投手萊特(Steven Wright),就利用這個方式能夠即時獲得許多投球上的資訊來改善問題。
「我就是這麼做的,我寄群組簡訊的原因是大家都有不同的調整方法。我會寄給大伙兒來看所有人的方法,雖然大家可能各自有不同看法,有時候會得到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但也有可能是同一樣東西卻有不同描述方式。總之,比你一個人不知方向胡亂思考,總是強得多了。」
蝴蝶群俠列傳
關於蝴蝶球的起源與命名眾說紛紜,一開始被認為是曲球的變種;但隨著歷代蝴蝶球投手的演變與改善,在握法上跟投球軌跡上漸漸演化出特有的投球風格。
相傳最早是由芝加哥白襪投手西柯提(Eddie Cicotte)來做為武器球,生涯投出超過200勝的佳績,卻因為涉及「黑襪事件」早早結束職業生涯;伍德(Wilbur Wood)同樣出身白襪隊,是聯盟史上最早以蝴蝶球投手身分拿下,單季20勝、200、自責分率低於3的紀錄。這個紀錄高懸超過30年,後來才在2012年被迪奇再度達成。
歷史上第一位以救援投手身分進如名人堂的威爾漢姆(Hoyt Wilhelm),因當時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一路延遲到29歲才在大聯盟投球;最後靠著蝴蝶球一路投到50歲才退休,生涯寫下許多紀錄,他在1969年成為首位達成200次救援成功的投手,於1970年成為第一位出賽超過1000場的投手。
霍夫(Charlie Hough)曾經擔任1993年馬林魚隊創始的開幕戰先發,當時他已經是高齡45歲的投手,靠著蝴蝶球擁有長達25年的職棒生涯,退休時也拿下超過200勝的勝投紀錄。
至於大聯盟超過百年歷史,出現過最著名的蝴蝶球投手兄弟檔,非尼克洛兄弟莫屬。哥哥菲爾(Phil Niekro)、弟弟喬爾(Joe Niekro)雙雙縱橫大聯盟超過20年的職業生涯,兩人靠著蝴蝶球合計拿下539勝,至今仍是大聯盟兄弟組合計最多勝的紀錄。
與許多蝴蝶球投手共通,兩兄弟的職業生涯輝煌階段都在30歲過後才出現,哥哥菲爾比弟弟更有成就。菲爾在30歲過後,三度拿下單季20勝以上的勝場紀錄、包括連續三季投出單季至少300局、200K以上的投球局數;生涯超過300勝,一直投到48歲才高掛球鞋。
在40歲後奮勇拿下121勝,並在45歲完成生涯3000次三振的紀錄,至今兩個項目仍是大聯盟記錄,因此退休後以80.34%得票率入選美國棒球名人堂。
紅襪知名蝴蝶球投手威克菲爾2012年宣布退休時,已經是靠著蝴蝶球贏得200勝的大投手,擁有長達19年的大聯盟生涯;事實上早年他曾經被球探認為是連2A層級水準都不及的內野手。
最近幾年,恐怕只有迪奇一人足以替所有蝴蝶球投手一吐怨氣;充滿悲情色彩的他,自被診斷出手肘缺少一條韌帶後,職棒生涯就起起伏伏直到他開始學習蝴蝶球後,直到2012年在紐約大都會隊投出單季20勝的紀錄後,不僅成為1980年以來首位20勝、聯盟第2位單季20勝、200,防禦率低於3的蝴蝶球投手;迪奇拿下單季20勝與最後奪得賽揚獎時,已經是37歲的老投手了。
抓住蝴蝶
投蝴蝶球是一門困難需要精進的學問;那麼接捕蝴蝶球恐怕是另一個更令人感到棘手的部分。
曾經與尼克洛搭檔過的捕手優庫爾(Bob Uecker)說:「捕手恨死蝴蝶球了,根本沒人想跟這樣的投手熱身;你唯一能接到蝴蝶球的方法,只有拿一個大手套,然後耐心地等他變化完以後掉到地上,再把球撿起來傳回給投手。」
至於為什麼蝴蝶球可以每一天都長得不一樣,有幾個資訊可以提供接球者作為參考。如果天氣太過於潮溼是完全不利於蝴蝶球的發展;相反的,乾燥的投球環境可以加劇變化軌跡與下墜幅度。
同時球場的風勢也是關鍵之一,許多快速球投手多少認為順風可以幫助自己在球速上發揮;但蝴蝶球投手可不這麼想,順風風速會讓球體旋轉變多、導致軌跡變化變小。
其實某種程度上蝴蝶球投手還必須看天吃飯,同時也需要克服天候因素來矯正自己的球路變化,比起一般投手要能夠更敏銳地察覺場地因素帶來的影響,賽場中要修正投球軌跡其實是相當考驗蝴蝶球投手的;正因為沒有規律、沒有絕對的方法能夠修正,也是蝴蝶球投手另一種迷人之處,這種遺世獨立的感慨,整個棒球界恐怕只有使用蝴蝶球投手能夠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