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被日漫裡經常出現的棒球比賽所吸引?
是否被日美劇裡棒球手帥氣的全壘打所折服?
是否又經常有一種衝動想立刻學習棒球迅速成長為一名棒球達人?
但是又苦於棒球規則太多讓自己眼花繚亂、止步不前?
既然如此,那就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學習棒球必知的一二三事吧!
1、棒球的誕生
考古學家在建造於公元前2000年Beni Hasan的墓穴中發現有女子球類運動的畫像。因此,最早的「棒」與「球」活動應可追溯至遠古時期。棒球運動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在古希臘及古印度的一些壁畫遺蹟上都有類似打棒球的圖案。
近代棒球起源據說是英國人移民至美國時引入的板球遊戲和波士頓地區常玩的跑圈子遊戲綜合演變而成的運動。在經歷了數次演變及許多不同稱呼之後,直到公元1839年,在美國紐約州柯柏斯鎮(現今棒球名人堂所在地)的戴伯特修訂了原先的遊戲規則,同時將這項運動定名為「baseball」,並開始推行。
1845年,美國人亞歷山大·卡特萊特為統一名稱和打法,制定了有史以來第一部棒球競賽規則。因此,現代棒球運動起源於英國而發展於美國。
2、棒球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棒球運動迅速在歐洲各國開展起來,棒球運動已在世界五大洲的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開展。
1937年,在美國成立了世界棒球協會,後改稱為國際棒球聯合會,是世界業餘棒球運動的最高領導機構,總部設在美國,會員國(或地區)已由20世紀70年代的50多個增至113個。
1978年國際棒聯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承認,國際棒球聯合會於1994年將總部設在瑞士洛桑。
中國棒球協會於1981年3月加入國際棒球聯合會,1985年加入亞洲棒球聯合會。
棒球最普及的是美國和日本,此外在臺灣地區、韓國、菲律賓等地區也非常普及。
棒球項目1992年被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
棒球項目在2012年退出奧利匹克夏季運動會。
2013年世界棒壘球聯盟棒球世界排名:No.1古巴、 No.2 美國、 No.3日本 、No.4中國臺北
1、攻守兩隊
攻隊:分為打者和跑者,每名隊員都要戴上頭盔,其中打者要手拿球棒。打者負責把球打出並叫守備方難以接到,並幫助壘上的跑者依次踏過三壘回到本壘得分。跑者則就是負責跑壘的啦。打者擊出球以後就成為跑者,開始跑壘。
守隊:主要負責接住攻隊打出的球,阻止他們進攻,每名隊員需要穿戴鴨舌帽和大手套。有投手、捕手、一壘手、二壘手、三壘手、左外野手、右外野手、中間手、遊擊手,共九名隊員。
2、場地分布及場員站位
棒球場是由一個直角扇形所組成的棒球場,由於球場的圖形像鑽石,也有人叫鑽石棒球場。
比賽活動大多以本壘為起點。內野是本壘、一壘、二壘、三壘圍繞的菱形。打擊者打出後要以逆時針方向試圖依序上壘。本壘往一壘邊線右方和本壘往三壘邊線左方都是界外區。外野就是內野之外的界內區。
3、比賽基本規則
<1>得分(run)和出局(out)
對進攻方來說,目標就是在對方造成三個出局以前,儘可能多的讓本方隊員依次攻佔一二三壘,最後安全送回本壘,從而得到分數。
對防守方隊員來說,每每導致三名進攻隊員出局就可以終結對方的半局,讓攻防關係逆轉。每支球隊各進攻九個半局,讓遊戲結束,誰得到的分數多誰獲勝。
若比賽未達到九局但分差較大,也可提前結束比賽,分多的一方獲勝。若比賽進行九場以後兩隊分數相同,則需另加比賽,直到分出勝負為止。
<2>好球(strike)和壞球(ball)
好球:涉及到好球帶,它是一個虛擬的長方形,類似一個窗口。縱向的上下限分別是擊球員上半身的中心位置和膝蓋下沿,橫向的兩側邊界是本壘板的兩側。
壞球:球的飛行軌跡沒有穿過好球帶窗口,且擊球球員沒有揮棒。
不計入好球或者壞球:擊球員揮棒擊中球,但球在邊線外落地,且此時的好球數已經是兩個。
4、比賽的常見術語
<1>四壞球保送(簡稱保送):擊球員擊球時選到四個壞球而安全進到一壘的。
<2>三振出局:擊球員三個好球未擊中或者第三個好球揮棒落空或者未揮,或者是壞球但是揮棒了。
<3>不死三振:投手投出地三個好球數後,若捕手未能接住投手投出的球,則打著可試圖往一壘跑。
<4>還有一些常見的出局方式:如接殺、觸殺、封殺
<5>球的類型:高飛球、地滾球、平飛球、擦棒球、觸擊球
<6>本壘打:是指擊球員將投手投來的球擊出後在沒落地之前飛出外野的圍欄,擊球員依次跑過一、二、三壘並安全回到本壘。
<7>安打:擊球員無失誤安全上壘的擊球,擊球員在投手投出四個壞球後可以自動上壘。
通過以上介紹小夥伴們有沒有對棒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呀?
雖然棒球規則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它的規則,再多看看比賽視頻,相信你一定會成為棒球資深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