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定要安本分,貧窮不必枉思量。】
孔子稱嘆「貧而樂,富而好禮者」。
《中庸》有講道:「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這句話意味深長,可惜世人不能完全領悟,所以很難得到受用。
印光法師曾詳加解釋說,「素」即是現在,並非代表一直如此。現在既已得到富貴,就應該想到天下貧苦之人還有很多,他們沒有什麼福祿,該如何拯救這些飢寒窮苦之人,為同胞帶來幸福。使世人都能享受到自己的福祿,才能稱之為「行乎富貴」。
所謂「行乎」者,即是優遊自得、合道與義。「素貧賤行乎貧賤」,也並非專指一向貧賤的人。假如一位富貴之人,忽然遇到災禍,變成貧賤之身,此時應當退一步想到,如果能作從來未得到富貴之想,那他的心中必定灑落解脫,絕沒有憂戚怨尤之念。
如傅善慧大士所云:「得如本有,失如本無。」本有的東西不必升起喜悅之心,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也不必生出憂惱。心不隨境緣所妄動,才能得到安樂。程明道詩曰:「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此句經文是教人要知命,富貴要守富貴的道,貧賤要守貧賤的道。
像三國時期的處士管寧,不貪意外之財。即便鋤地的時候,刨到了黃金也和看到石頭一樣。現在覺得管寧遇到黃金都不知道撿,認為這不是傻子嗎?
卻不知道「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的道理,這個世上還有比黃金更珍貴,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東西。
如果我們相信聖賢的智慧,就應該去想一想,必然是因為這些東西是值得去追求的,所以才會有人為了求道而捨棄富貴,舍官棄爵。如唐代的龐蘊家中積財萬貫,未修道前卻不知施捨,等他悟道之後,看破了這些財富,就打造一艘鐵船,將所有的財產都運到上面,然後沉於大海之中。
可見孔顏之樂不是門外漢能夠去思量猜度的,假如不去真照著聖人的教誨立身行道,我們永遠無法體會到其中的樂境。看到前人所做之事,只會覺得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