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幾名熱心家鄉事業的華僑合股投資建設了一座鄉鎮影劇院,吸引了附近十裡八鄉的民眾前來觀影。影院在20世紀80年代達到鼎盛期……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昔日風光無限的影劇院,如今卻成了岌岌可危的危樓。
為了留住這份美好的記憶,近日南安市英都鎮榮星村村民們多方奔波,自籌資金,開始對這座遠近聞名的英都影劇院進行「拯救」式修繕,期待它能夠涅槃重生。
源起—— 華僑鄉賢投資建造 鄉鎮影劇院成一景
車子七拐八彎,開進一條並不寬敞的街巷,周圍民宅密密匝匝,幾根七八米高的巨大石灰質柱子躍入眼帘。儘管臨街一面搭滿了腳手架,但門面上的「英都影劇院」幾個大字,依然十分顯眼。
「這裡就是當時很火熱的電影院,雖然已經過去60多年,但總體建築仍很壯觀。」據當地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英都影劇院的故事要從1958年說起。那時候以洪恭秧為代表的幾名英都印尼華僑決定合股投資建設影劇院。外觀、門窗等設施做好後,不知什麼原因室內卻停止裝修,整個影劇院的進展就此停滯。
1959年,恰逢教育部來福州舉行全國性的經驗教育交流會,英都公社作為全國模範公社迎來參觀,卻沒有一個會場能迎接此次會議。為此,久久未能開張的影劇院進入了公社視線。
之後,這座影劇院成了附近幾個鄉鎮有名的娛樂場所,「對於當時電視機都罕見的年代,能看上場電影,絕對是村民心中的一個夢想!」
記憶——
看場電影像過節一樣
《少林寺》場場爆滿
今年42歲的榮星村黨支部書記,也是此次重修英都影劇院發起人、牽頭者洪榮星,聽說有記者來採訪,他搭著摩託車風風火火地趕到修繕現場。「重修工作已經啟動,具體預算還在統計中。」
「這座影劇院作為危房,原本是要拆的,可就是捨不得。」看著眼前的影劇院,洪榮星感嘆道,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曾經的聚集地,竟然成了一處危房,「它已不僅是一座電影院,更承載著英都人的記憶」。
他回憶,20世紀80年代時,他才八九歲,每逢放假,他都要來這裡看上一場電影,「能看到一場電影,大家都像過節一樣,十分開心」。令他最難忘的便是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主角武功高強、匡扶正義的形象讓他熱血澎湃,一遍又一遍地觀看竟不覺得膩。還會同周圍的小夥伴一起,拿著木棍模仿著,憧憬著自己也能懲奸除惡。
「那時候5角錢一張票還是挺貴的,但來看的人很多。」洪榮星指著售票口向記者介紹,那時看電影常常要排很長的隊,門口是專門停放自行車的,滿滿當當停放一排,「一些熱門影片加演了好幾次,依然場場爆滿」。
期待——
村民自籌資金修繕
修舊如舊留住回憶
原來的英都影劇院是木質結構的老式建築。由於久經風雨,加上長時間無人管理,已經岌岌可危。出於安全考慮,這座危樓被納入拆除名單。可影劇院藏著太多回憶,大家實在不忍讓它消失。為此,榮星村提出對影劇院進行修繕,得到了不少群眾支持,並於今年10月開始動工。
「我們打算按影劇院原型進行修繕,保留前面和後方舞臺以及兩側。」洪榮星告訴記者,修繕後,英都影劇院將成為榮星村的文化活動中心,中間可以作為停車場,旁邊的宿舍區則可以引進小吃攤位。不僅可以盤活閒置資源,保留回憶,還能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帶來村財收入。
「現在我們效果圖已經做好了,正在做預算,預計要七八十萬元。」洪榮星說,修繕計劃得到不少鄉賢支持,紛紛表示願意捐資出力,「力爭在明年春節前完工,讓這處英都人心目中的娛樂聖地,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來源:東南早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