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2013年度國產炮灰影片排行」的榜單近日一經發布,便引起了業內外的高度熱議,位列第一的電影《別跟我談高富帥》最終票房僅為2萬元,票房收益最高的影片也不過21萬元。對於如今的電影市場來說,即便是小成本影片其製作經費也要達到近百萬元級別,這樣「慘不忍睹」的票房豈不註定要讓背後的出品公司賠得「體無完膚」?對此,現供職於北京某影視公司的劉女士向北京商報記者報料:「有的影視公司拍電影根本沒想賺票房,電影說白了就是他們圈錢的工具而已。」
借公司、租場地
「造」出來的雄厚實力
為了拍電影,製作方之間互借道具、設備器材的事情時有發生,可是為了拍電影借公司這件事您聽說過嗎?
「這種事我就親身經歷過,而且不止一次。」劉女士對北京商報記者回憶:有次她剛到公司,便被告知半小時後會有一個電影投資方到公司考察。但在整個客戶接待過程中,所有員工都需要稱呼一位從未見過的陌生人為總經理,「這個陌生人其實是我們領導的朋友,剛註冊了一家影視製作公司。該公司從職員到老闆只有他一人,也就是行業內通常所說的『空殼公司』。通常這類空殼製作公司沒有像樣的辦公場所,找到投資者後,為取得投資方的信任,往往只能邀請投資方到『借』來的公司,營造實力雄厚的假象」。
據了解,「借公司」除了借場地、借員工外,在某些情況下會連公司名字也一起借。「有時候,當你在網上搜索假定名稱為『A』的影視公司時,可能會遇到一個與A名稱十分相像、且更具影響力的B公司出現。A只不過比B多了兩個字而已。這樣一來,很多人就會誤以為A是B的子公司。」 劉女士補充道。
除了借公司以外,為了能夠拿下某個電影項目,影視公司甚至還會幹脆自掏腰包,在黃金地段租辦公區。劉女士坦言:「去年,我們公司為了拿下一個4A公司的廣告單,特別跑去國貿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租了兩個月的寫字樓,粗算下來光租金就花了小30萬元,這還沒算上設備的搬運費、簡單的裝飾、裝修費等。」
通過多方採訪,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劉女士口中的這種現象並非個例。空殼電影公司真的存在嗎?為了進一步印證此類說法,北京商報記者特別找到六家註冊地在北京的小型影視公司進行採訪。其中有四家公司都無法聯繫,而其餘兩家則分別以「沒有電影業務」、「領導不在」為由拒絕了記者的採訪要求。
某影視公司總經理鄒先生表示,「隨著近兩年國產電影市場的快速升溫,各種各樣打著『拍電影』旗號的小公司層出不窮,有的公司其實就是個小型工作室,像那種整家公司其實就一個人的也不在少數。一般情況下,外人根本別想通過正規途徑聯繫到這些公司」。
效果不好後期補
投資方吃定「啞巴虧」
當這些空殼公司在成功取得投資方的信任之後,便會採用下一步的行騙手段。舉例來說,就是明明製作成本只需要500萬元的電影,他們會向投資者報價300萬元,從而賺取差價。
劉女士強調:「由於業內人士對於整個電影行業的操作流程都相當熟悉,這類空殼公司鎖定的目標客戶群往往是其他行業的投資者。近兩年來,湧入整個電影行業的熱錢源源不斷,許多投資者往往會忽略影視投資背後的風險,單純地以為只要趁熱進來就一定能夠撈一筆,再加上經驗不足,又不去做詳細的市場調查,這些都為空殼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機。」
鄒先生對此向北京商報記者坦言:「我們就曾經遇到過這類客戶,幾乎對於影視行業一無所知,一門心思地就想拍電影,也不管劇本好壞,以為只要拍出來就能進院線、賺票房。說句實話,遇到這樣的客戶誰也不會傻到勸他別拍了。如今的電影市場就連大佬們的日子都不好過,更別提像我們這樣的小公司了,所以能撈一筆是一筆。」
如果投資者在看過拍攝樣片後,與其預期相差甚遠、提出質疑時,空殼公司又會有何反應呢?劉女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這時候投資者就註定要吃『啞巴虧』了。」
劉女士透露,此前某基金會就曾經找到一家空殼公司,要求其製作一部以「七仙女」為題材的公益類電影。空殼公司在前期許諾影片中會有多種特效出現,而最終的成片效果卻遠低於投資者預期,「基金會欲提出終止合作、收回此前的投資時,但想到此前籤訂的合同中標明:如果投資方單方面終止合作要賠付違約金;且合同中並未對影片中的質量細節、標準進行嚴格界定,基金會只得不了了之」。
空殼公司層出不窮
影視行業亟待大洗牌
業內人士透露,無論是租公司、裝門面,還是打著「前期拍攝效果不好,通過後期剪輯、特效處理進行彌補」的旗號,繼續騙投資者追加投資的空殼公司不在少數。曾經受過空殼公司騙術之苦的某地產品牌推广部經理王逸向北京商報記者無奈地表示:「像這樣的公司,連前期拍攝都不盡如人意,怎麼可能通過後期把一部『爛片』變成『商業大片』,簡直是天方夜譚。遇到這種情況,投資方若不死心,就會繼續投下去,聰明的會就此收手。就我公司而言,以後是不會輕易碰電影了。」
在劉女士看來,正是因為空殼公司的存在,許多投資者在有過一次受騙經歷之後,就會對整個電影行業失去信心,當有真正能夠做出好影片的公司找上門來時,也往往會將其拒之門外,「隨著空殼公司的不斷增多,不僅會影響到電影市場的良性運轉,還會對國產電影的整體製作質量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我看來,對於目前行業內的影視公司來說,尤其是那些資質差的小型公司,政府及相關機構在給予扶持的同時,要相應加大對其監管的力度」。
影視投資風險高,近乎於「十投九輸」早已成為業內不爭的事實。基於以上所述,投資者在進入影視圈時不能僅憑市場環境的發展趨勢,就決定自己的投資意向。劉女士建議:「在很多情況下,你眼中的辦公區、機房都不一定是真實的。對一家電影公司的考察如果只局限於對硬體設備、辦公場所的調研,就很有可能被假象蒙蔽。只有電影作品才是一家影視公司最好的實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