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情五月,端午佳節如期而至,折柳吃粽的節日,異鄉天空的人兒不免嚮往小時候歡度此節的家裡,想起那些濃情的至親至密。
茫茫影海中中獎一般邂逅這部影片,平淡真實的溫情足以勾勒出人的一段空靈記憶,喚起人心中的柔情——
那一段童話一般童年時光的記憶中總有有一位和藹老人來回奔波。
這一部祖孫相依為命的影片,是一首哀而不傷的散文詩,品咂之下,餘韻無窮,回味悠長。
影片導演是蔣雯麗,一直以來,她以演員標籤示人,技藝精湛,爆發力強。
演而優則導,大抵表演無懈可擊之後,很多演員便會手執導筒,用另一種藝術手段不遺餘力表達心中念念不忘的感動和情思。
有此用心作品之後,蔣雯麗不再是一個有爆發了的好演員,同時也成了一個善於攫取生活的好編導和善於把握分寸的好導演,足以讓我們驚喜。
一如影片,敢於樸素平淡,卻能掀起觀眾心靈風暴。
論及結構,影片可分為前後兩個單元,前半部分外公呵護小蘭,後半部分則是小蘭關愛外公。
外公每一個細節無不蘊含根對果實的情意。
相依為命的祖孫,為了讓小蘭感知到父母的牽掛,外公撒下美麗謊言,親手炮製」新疆來的家書「;
為了讓小蘭有一身像樣的體操服,開了一輩子火車的外公在燈下拿起針線,一針一線縫織愛意,平靜如水,驚心動魄。
外公養育和教育小蘭,每一個鏡頭似曾相識。
粗茶淡飯擺上桌,卻把珍稀營養品留給孩子喝;
演慈並舉的教育,一把戒尺隨時待命,一把糖果也隨時準備甜蜜化解孩子心中不快……
看到年幼小蘭不時嘟起小嘴,嚷道之間去跳河,我們會心一笑,這可不是小時候活脫脫的我們嘛,身在福中卻一副苦大仇深狀,整天憂鬱想要離家……
記得當時年紀小,為表憂鬱常說愁,歲月流水雁過無聲,轉瞬曾經少年長大,真切明白哀愁時,最愛的親人也已變老。
外公老了,小蘭大了,照顧和被照顧的關係發生逆轉。
出挑的小蘭在自製的單槓上上下翻飛,外公沉沉睡去;
外公按一下能響的布娃娃,小蘭立刻趕來解決外公需求;
外公每時每刻都有遽然離去的可能,小蘭每次回家都要經歷一場內心忐忑的不安擔憂,堪比探尋活物。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當外公終於走向生命的終點,小蘭在他的遺體前完成最後的告別,卻錯過了他的下葬。
人生如此,我們卻來不及陪那些曾經陪我們長大的人變老,也來不及最後的告別……
遺憾徒有,卻無可奈何。
影片拍攝極度有心,情意顯露,每一個鏡頭都能扯出一段空靈記憶或牽出一個逝去時代——
那個樸素慢節奏的時代是不是就是每人心中的小時候:
紙包的糖、雨中的傘、淮河上的大橋、滿院的蘭花、抽象存在於遠方的父母、外公出其不意的鬼臉、沾染淚水的戒尺、小院裡親如一家的鄰居、鄰家姐姐的美好愛情……
如果是影片前半部分平實無奇,略顯常規和靜態,那麼後半部分則在不斷揭開謎底和升華細節,似與千鈞之力震撼人心。
導演用詩意鏡頭追憶似水年華,我們也隨著詩意追憶心中似水年華,細數過往,重拾感動,品咂之後,整裝待發。
這種憋足勁兒記錄電光火石的感動和念念不忘的情思的電影,值得每個人細品香茗一般沉浸其中,舉止優雅,清冽甜美氣息也將遍布滿室,風雅氤氳。
閒來無事,不如吃茶;煩躁不堪,不如沉浸光影世界,日子便也不覺風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