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佳怡,吉林大學博士後,講師
尼克·詹姆斯(Nick James),英國電影評論家、作家、策展人。1997年起,他成為國際知名電影雜誌《視與聽》(Sight& Sound)的主編。
他曾在《衛報》(Guardian)、《觀察家報》(Observer)、《獨立報》(Independent)、《Vogue》雜誌、《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和《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等多家媒體上廣泛發表有關電影、藝術、文學的評論文章。2011年,為了表彰他在《視與聽》雜誌出色的工作,特魯萊德電影節(Telluride Film Festival)授予他一枚特殊的徽章。
近日,《視與聽》官方ins、Facebook同時發布了尼克·詹姆斯辭職的消息,同時,該雜誌也在第一時間通過E-mail向讀者朋友們宣布了這個令人惋惜的消息:
「親愛的讀者們,我們遺憾地宣布我們的主編尼克·詹姆斯將在他為《視與聽》做主編的第二十一年辭職。」
據詹姆斯自己表示,辭職是為了他的「作家夢」:
「在為雜誌工作了23年後,(視與聽)為您帶來了最好的電影和電視文章,我決定辭去編輯一職。這是我個人的決定,為了我雄心勃勃的作家夢。當然這也伴隨著個人的傷感,長久以來,我為做出這份能給你們帶來快樂的雜誌(電子版和印刷版)而感到非常榮幸。
我也要感謝所有人,從最忠實的訂閱者到偶爾到來的訪客,感謝您對我們所做的一切的讚賞,感謝你們在來信中所表現出的熱誠——尤其是對電影的博學和準確的判斷。我一直有一種感覺,相信《視與聽》的團隊會讓您注意到電影和電視中最重要和/或最有趣的東西。我知道您對電影藝術的熱愛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共同的追求。」
《視與聽》作為英國老牌權威電影期刊,多年來,它一直秉持著立足於電影美學基礎之上的宗旨,讓「藝術電影」和「電影藝術」鋥光瓦亮。同時,它也為全世界的影人與影迷們開闢了更廣闊的交流空間。
《視與聽》以其「承擔義務」的批評立場,肩負起批評的責任與使命,重批評而輕評論,彰顯其文化精英的姿態。其每十年一次的「影史十佳」評選也是電影界萬眾矚目的盛世,從電影的發明到現在已經過去一個多世紀,科技的進步、電影製作技術的不斷提升卻依然無法撼動那些年的「經典」。
可以說,《視與聽》伴隨著世界電影一路成長至今,它記錄了每一次電影「革新」的瞬間,同時,也用電影批評的力量推動了電影「現代化」的進程。
從1932年創刊至今,《視與聽》經歷了加文·蘭伯特(Gavin Lambert)、佩內洛普·休斯頓(Penelope Houston)、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尼克·詹姆斯等幾代主編,可以說,每一位主編都創造了一個時代。
1949年末,英國電影協會(BFI)的新主任丹尼斯·福爾曼(Denis Forman)邀請蘭伯特改革協會古老而又古板的雜誌《視與聽》。福爾曼當時給蘭伯特下達的指令就是「把一個陳腐的、落伍的出版物變成一個現代的、『充滿活力的』雜誌」。
新主編加文·蘭伯特的加入,賦予了該雜誌時尚的設計感和與《次序》(Sequence)相同的嚴肅的批評立場。蘭伯特還邀請了他最默契的合作夥伴、他的好朋友佩內洛普·休斯頓來當他的助理,並招募林賽·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卡雷爾·賴茲(Karel Reisz)、託尼·理查森(Tony Richardson)等朋友做撰稿人。
無獨有偶,1954年,蘭伯特做起了「導演夢」,他請假去拍攝了一部名為《另一片天空》(Another Sky)的電影,看過這部電影的少數人之一的美國導演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在倫敦遇到了蘭伯特,接著就發生了一段短暫的戀情。
1955年,蘭伯特移居好萊塢後,《視與聽》開始由著名的影評人佩內洛普·休斯頓擔任雜誌的主編,並開啟了長達35年的黃金時代,從蘇伊士運河危機直至柏林圍牆的倒塌,她帶領著雜誌見證著電影的現代化路途。可以說,如果沒有大眾媒體、電臺或電視臺的宣傳片,休斯頓可能不會是最廣為人知的影評人。
然而,她在擔任《視與聽》的編輯這35年間,對英國電影文化的影響可謂巨大。她開闢了一個英國的電影評論可持續發展的平臺,正是在她的領導下,該雜誌才成為了國際電影文化的標誌。
1990年休斯頓榮休,影評人伊恩·克裡斯蒂(Ian Christie)稱,「休斯頓的退休,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1991年,《視與聽》的接力棒繼續轉手,而這次卻交到一位「電影門外漢」手中——菲利普·多德。1990年,多德離開了曾任職的《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接受了季刊雜誌《視與聽》主編一職。
1991年,新接手《視與聽》的菲利普·多德在與老主編休斯頓的共同努力下,將該雜誌與英國電影協會發行的另一本期刊《每月電影公報》(Monthly Film Bulletin,又譯《每月電影公告》或《電影月報》)整合。
合併後的《視與聽》由季刊改為月刊,帕姆·庫克(Pam Cook)和理察·庫姆斯(Richard Combs)擔任副主編,新的設計和美術指導由埃斯特森·拉克絲汀(Esterson Lackersteen)擔任,而新的《視與聽》也涵蓋了《每月電影公報》的內容,負責評論英國發行的所有電影。
尼克·詹姆斯擔任主編的第一期《視與聽》1997.05
早在1995年2月,尼克·詹姆斯就接替帕姆·庫克的職務,擔任《視與聽》的副主編。1997年5月,詹姆斯正式從菲利普·多德手中接任主編,萊斯利·費金潘(Leslie Felperin)任副主編。
而這一時期,世界著名的影評人艾米·陶賓(Amy Taubin)、簡·魯特(Jane Root)、託尼·雷恩斯(Tony Rayns)、約翰·鮑爾斯(John Powers)等都是該雜誌的特約撰稿人。在詹姆斯的帶領下,《視與聽》以全新的姿態邁入21世紀的大門。
《視與聽》2019.07封面
數位化的革新是《視與聽》進入21世紀最重要的變革。自1990年代以來,以網際網路和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科技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遷,出版、廣播電視開始向數位化進軍。
因此,在新媒體的衝擊之下,傳統的紙媒也面臨著不可逆的發展困境。在如此激烈的形勢之下,《視與聽》不僅面臨著商業雜誌的競爭,同時也遭受到數字媒體時代所帶來的壓力。隨著報刊數位化趨勢的發展,作為老牌紙媒雜誌的《視與聽》也加入到數位化革新大軍中。
2012年,《視與聽》發布了一款新的HTML5數字版,用於桌面、iPad和iPhone以及iOS應用程式的虛擬「報攤」上使用。《視與聽》還將其八十多年的檔案以及姐妹刊《每月電影公報》數位化,為全球的影迷與電影學者提供了便利。
《視與聽》的出版商羅伯·溫特(Rob Winter)在發布會上表示:「這些出版物是英國發展活躍電影文化的獨特紀錄。能夠訪問檔案以及新雜誌的數字版本意味著我們有更好的機會與世界各地的志同道合的影迷進行交流。」或許,紙媒「聯姻」數字媒體才是未來紙媒得以發展延續下去的必然趨勢。
正如詹姆斯所言:「作為一名編輯,我經歷了巨大的技術和文化變革,我們一直努力在我們的報導中反映這一點。移動影像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媒體,電影仍然是一種有巨大可能性的藝術形式,儘管與以往相比,它有更多的競爭對手。我知道我離開的團隊對電影有著同樣的熱情。
我並沒有失去寫電影的熱情,將來我還會繼續為雜誌寫作,但現在是出版業引人注目的時期,我認為是時候讓別人來掌管雜誌的未來了。」
BFI將從本周開始招聘新主編,預計新主編和尼克·詹姆斯之間將有一段交接期。
BFI執行長阿曼達·內維爾(Amanda Nevill)表示「尼克的離開確實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他是《視與聽》的一位偉大編輯,深受愛戴和尊敬,我和他在BFI的同事們,當然還有他的讀者們,都會非常想念他。我非常感謝他所做的一切,並祝願他在未來的所有努力中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