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好的電影雜誌主編辭職了

2021-02-08 幕味兒

作者 | 王佳怡,吉林大學博士後,講師

尼克·詹姆斯(Nick James),英國電影評論家、作家、策展人。1997年起,他成為國際知名電影雜誌《視與聽》(Sight& Sound)的主編。

他曾在《衛報》(Guardian)、《觀察家報》(Observer)、《獨立報》(Independent)、《Vogue》雜誌、《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和《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等多家媒體上廣泛發表有關電影、藝術、文學的評論文章。2011年,為了表彰他在《視與聽》雜誌出色的工作,特魯萊德電影節(Telluride Film Festival)授予他一枚特殊的徽章。


近日,《視與聽》官方ins、Facebook同時發布了尼克·詹姆斯辭職的消息,同時,該雜誌也在第一時間通過E-mail向讀者朋友們宣布了這個令人惋惜的消息:

「親愛的讀者們,我們遺憾地宣布我們的主編尼克·詹姆斯將在他為《視與聽》做主編的第二十一年辭職。」

據詹姆斯自己表示,辭職是為了他的「作家夢」:

「在為雜誌工作了23年後,(視與聽)為您帶來了最好的電影和電視文章,我決定辭去編輯一職。這是我個人的決定,為了我雄心勃勃的作家夢。當然這也伴隨著個人的傷感,長久以來,我為做出這份能給你們帶來快樂的雜誌(電子版和印刷版)而感到非常榮幸。

我也要感謝所有人,從最忠實的訂閱者到偶爾到來的訪客,感謝您對我們所做的一切的讚賞,感謝你們在來信中所表現出的熱誠——尤其是對電影的博學和準確的判斷。我一直有一種感覺,相信《視與聽》的團隊會讓您注意到電影和電視中最重要和/或最有趣的東西。我知道您對電影藝術的熱愛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共同的追求。」

《視與聽》作為英國老牌權威電影期刊,多年來,它一直秉持著立足於電影美學基礎之上的宗旨,讓「藝術電影」和「電影藝術」鋥光瓦亮。同時,它也為全世界的影人與影迷們開闢了更廣闊的交流空間。

《視與聽》以其「承擔義務」的批評立場,肩負起批評的責任與使命,重批評而輕評論,彰顯其文化精英的姿態。其每十年一次的「影史十佳」評選也是電影界萬眾矚目的盛世,從電影的發明到現在已經過去一個多世紀,科技的進步、電影製作技術的不斷提升卻依然無法撼動那些年的「經典」。

可以說,《視與聽》伴隨著世界電影一路成長至今,它記錄了每一次電影「革新」的瞬間,同時,也用電影批評的力量推動了電影「現代化」的進程。


從1932年創刊至今,《視與聽》經歷了加文·蘭伯特(Gavin Lambert)、佩內洛普·休斯頓(Penelope Houston)、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尼克·詹姆斯等幾代主編,可以說,每一位主編都創造了一個時代。

1949年末,英國電影協會(BFI)的新主任丹尼斯·福爾曼(Denis Forman)邀請蘭伯特改革協會古老而又古板的雜誌《視與聽》。福爾曼當時給蘭伯特下達的指令就是「把一個陳腐的、落伍的出版物變成一個現代的、『充滿活力的』雜誌」。

新主編加文·蘭伯特的加入,賦予了該雜誌時尚的設計感和與《次序》(Sequence)相同的嚴肅的批評立場。蘭伯特還邀請了他最默契的合作夥伴、他的好朋友佩內洛普·休斯頓來當他的助理,並招募林賽·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卡雷爾·賴茲(Karel Reisz)、託尼·理查森(Tony Richardson)等朋友做撰稿人。

無獨有偶,1954年,蘭伯特做起了「導演夢」,他請假去拍攝了一部名為《另一片天空》(Another Sky)的電影,看過這部電影的少數人之一的美國導演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在倫敦遇到了蘭伯特,接著就發生了一段短暫的戀情。

1955年,蘭伯特移居好萊塢後,《視與聽》開始由著名的影評人佩內洛普·休斯頓擔任雜誌的主編,並開啟了長達35年的黃金時代,從蘇伊士運河危機直至柏林圍牆的倒塌,她帶領著雜誌見證著電影的現代化路途。可以說,如果沒有大眾媒體、電臺或電視臺的宣傳片,休斯頓可能不會是最廣為人知的影評人。

然而,她在擔任《視與聽》的編輯這35年間,對英國電影文化的影響可謂巨大。她開闢了一個英國的電影評論可持續發展的平臺,正是在她的領導下,該雜誌才成為了國際電影文化的標誌。

1990年休斯頓榮休,影評人伊恩·克裡斯蒂(Ian Christie)稱,「休斯頓的退休,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1991年,《視與聽》的接力棒繼續轉手,而這次卻交到一位「電影門外漢」手中——菲利普·多德。1990年,多德離開了曾任職的《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接受了季刊雜誌《視與聽》主編一職。

1991年,新接手《視與聽》的菲利普·多德在與老主編休斯頓的共同努力下,將該雜誌與英國電影協會發行的另一本期刊《每月電影公報》(Monthly Film Bulletin,又譯《每月電影公告》或《電影月報》)整合。

合併後的《視與聽》由季刊改為月刊,帕姆·庫克(Pam Cook)和理察·庫姆斯(Richard Combs)擔任副主編,新的設計和美術指導由埃斯特森·拉克絲汀(Esterson Lackersteen)擔任,而新的《視與聽》也涵蓋了《每月電影公報》的內容,負責評論英國發行的所有電影。


尼克·詹姆斯擔任主編的第一期《視與聽》1997.05

早在1995年2月,尼克·詹姆斯就接替帕姆·庫克的職務,擔任《視與聽》的副主編。1997年5月,詹姆斯正式從菲利普·多德手中接任主編,萊斯利·費金潘(Leslie Felperin)任副主編。

而這一時期,世界著名的影評人艾米·陶賓(Amy Taubin)、簡·魯特(Jane Root)、託尼·雷恩斯(Tony Rayns)、約翰·鮑爾斯(John Powers)等都是該雜誌的特約撰稿人。在詹姆斯的帶領下,《視與聽》以全新的姿態邁入21世紀的大門。


《視與聽》2019.07封面

數位化的革新是《視與聽》進入21世紀最重要的變革。自1990年代以來,以網際網路和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科技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遷,出版、廣播電視開始向數位化進軍。

因此,在新媒體的衝擊之下,傳統的紙媒也面臨著不可逆的發展困境。在如此激烈的形勢之下,《視與聽》不僅面臨著商業雜誌的競爭,同時也遭受到數字媒體時代所帶來的壓力。隨著報刊數位化趨勢的發展,作為老牌紙媒雜誌的《視與聽》也加入到數位化革新大軍中。

2012年,《視與聽》發布了一款新的HTML5數字版,用於桌面、iPad和iPhone以及iOS應用程式的虛擬「報攤」上使用。《視與聽》還將其八十多年的檔案以及姐妹刊《每月電影公報》數位化,為全球的影迷與電影學者提供了便利。

《視與聽》的出版商羅伯·溫特(Rob Winter)在發布會上表示:「這些出版物是英國發展活躍電影文化的獨特紀錄。能夠訪問檔案以及新雜誌的數字版本意味著我們有更好的機會與世界各地的志同道合的影迷進行交流。」或許,紙媒「聯姻」數字媒體才是未來紙媒得以發展延續下去的必然趨勢。


正如詹姆斯所言:「作為一名編輯,我經歷了巨大的技術和文化變革,我們一直努力在我們的報導中反映這一點。移動影像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媒體,電影仍然是一種有巨大可能性的藝術形式,儘管與以往相比,它有更多的競爭對手。我知道我離開的團隊對電影有著同樣的熱情。

我並沒有失去寫電影的熱情,將來我還會繼續為雜誌寫作,但現在是出版業引人注目的時期,我認為是時候讓別人來掌管雜誌的未來了。」

BFI將從本周開始招聘新主編,預計新主編和尼克·詹姆斯之間將有一段交接期。

 

BFI執行長阿曼達·內維爾(Amanda Nevill)表示「尼克的離開確實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他是《視與聽》的一位偉大編輯,深受愛戴和尊敬,我和他在BFI的同事們,當然還有他的讀者們,都會非常想念他。我非常感謝他所做的一切,並祝願他在未來的所有努力中一切順利。」

相關焦點

  • 法國老牌雜誌《電影手冊》更換股東,編輯部選擇集體辭職
    編輯部包括主編在內的15名編輯,在更換股東不到一個月後集體請辭。此舉也被普遍認為是這本老牌電影雜誌最後維護尊嚴的方式。《電影手冊》編輯部集體請辭,維護雜誌傳統的尊嚴在辭職聲明中,編輯們指出了離開的原因:「製片人的加入,對以發表評論為業的雜誌造成了明顯的利益衝突。
  • 中國主編辭職,美國主編上位,129歲的VOGUE玩什麼花招?
    之所以提及這兩次封面因為VOGUE主編換人事件,新舊兩任主編的交接封面。中國版主編angelica張宇在完成15周年特刊之後,正式卸任職位,由美國版主編安娜·溫圖爾(Anna Wintour)代理。△ 中國主編張宇和她所負責過的部分雜誌封面VOGUE中國版在2005年開始運營,AC張宇屬於創刊元老級主編,至此任職近16年。
  • 時尚雜誌《VOGUE》,中國主編張宇正式離職,一代人的回憶
    《VOGUE》雜誌絕對是全球潮流的風向標了,在現如今紙媒已經不太發達的年代,《VOGUE》卻依舊是獨樹一幟,尤其是《VOGUE》的時尚封面,幾乎是所有明星們都想登上的封面,美國的著名女演員安妮海瑟薇曾經出演過電影《穿Prada的女王》,據說就是以美版《VOGUE》的雜誌主編安娜溫圖爾為原型拍攝的
  • 哈裡斯登時尚雜誌封麵皮膚被「洗白」 網友:有失Vogue水準,主編該...
    為了紀念這一重大時刻,Vogue將這位政治家作為2021年2月的封面明星,然而,該雜誌洩露的封面很快招致網友們的批評。網友們認為,封面照片完全沒有表現出哈裡斯的強大氣場,有失Vogue水準,並引發了網友們要求其主編安娜·溫圖爾辭職的呼聲。即將出版的Vogue2021年第2期封面周末在推特上引發爭議。
  • 緬懷《中國攝影》雜誌老主編袁毅平
    《中國攝影》雜誌曾於2014年6月以專題的形式對於袁毅平的藝術經歷和作品進行介紹。時任《中國攝影》雜誌主編的聞丹青撰文為我們分享了他與袁老相知、相處過程中的認識和感悟,如今斯人已逝,重讀此文令人不勝唏噓。從20世紀40年代至90年代,袁老的職業生涯經歷了共和國從新生、動蕩到改革開放的歷程,也經歷了中國攝影家協會和《中國攝影》雜誌半個多世紀風雨兼程的時光。
  • 《電影手冊》的戰鬥簡史:從作者政治、紅色浪潮,到集體辭職
    2月27日,對電影界有所耳聞的人們或多或少都看到了一則消息:法國最著名的電影雜誌《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的大多數編輯因不滿新的領導層而宣布集體辭職,9位常駐編輯只留下了兩位。報導雖然令人震驚,但對於這份雜誌的愛好者而言這稱不上意外。
  • 曉雪:辭去《ELLE》主編後的日子
    原創 虛度er 好好虛度時光 來自專輯虛度人物虛度人物優雅向下曉 雪上周我和做雜誌的前輩曉雪進行了一場漫長的對話,她在今年年初辭職,離開了自己奮鬥了20年的行業,我自然心中有許多疑問
  • VogueFilm電影盛典歷年大合照,周迅年年緊挨主編張宇穩居c位
    今天,VogueFilm主編張宇在社交平臺上發布長文宣布辭職:我將在發行15周年紀念版後離開《Vogue China》,我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也是我開始事業新階段的合適時機
  • 大學生主編,竟請到水原希子拍封面? 雜誌研究所
    「雜誌研究所」第一回的課題,我們想要以那些年紀輕輕,卻對雜誌有著無限熱情的雜誌新領袖為對象,分享他們雜誌人生中不為人知的故事。我們選擇了一位1991年出生,20歲出頭就當上雜誌主編的年輕人島崎賢史郎,以及他頗具視覺特色的雜誌《N magazine》。
  • 電影手冊編輯辭職怎麼回事 徹底拒絕商業和政治諂媚
    電影手冊編輯辭職怎麼回事 徹底拒絕商業和政治諂媚時間:2020-02-29 14: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電影手冊編輯辭職怎麼回事 徹底拒絕商業和政治諂媚 當地時間2月27日,以史蒂芬德洛姆為首的法國 電影雜誌《電影手冊》編輯部發布了一則聲明,由於《電影手冊
  • Microbiome雜誌和主編介紹
    稿件最初由期刊的編輯團隊(編輯主編,高級編輯和副編輯)進行篩選,並將合適的稿件發送給至少兩位評審員以供考慮。將根據審稿人的建議做出決定,但最終決定權歸編輯團隊所有。通過登錄提交系統,作者將能夠在同行評審過程的任何時刻檢查其稿件的進度。
  • 《ELLE世界時裝之苑》執行長兼主編曉雪正式宣布離職
    記者 | 黃姍編輯 | 周卓然12月30日,赫斯特集團旗下王牌時尚刊物《ELLE世界時裝之苑》執行長兼主編曉雪正式宣布離職,這意味著她將結束在ELLE的13年職業生涯。此前界面時尚從知情人士處已確認過次消息。曉雪於2007年加入中國版《ELLE》雜誌,擔任出版人兼編輯總監一職。
  • 阿拉伯版VOGUE雜誌主編談時尚改革,促進中東地區的思想進步
    阿拉伯版VOGUE雜誌主編 Manuel Arnaut 近期在採訪中表示,全球九月刊他最愛中國的《服飾與美容》。前幾周他在Instagram上曬出自己費了千方百計購買到的《服飾與美容》九月刊,他表示真的太不可思議了,因為這本雜誌內集結了全世界頂級藝術家的結晶,其中甚至有刊登阿拉伯女性藝術家Sumayyah Al Suwaidi 的作品,不僅國際化而且充滿了藝術感,是全球時尚雜誌的模範。
  • 第一次拍《Vogue》雜誌,刁難主編、打聽八卦…我飄了!
    雖然當了這麼多年博主,雜誌也拍過不少👇但拍<VOGUE>這種宇宙級別的雜誌還真的是第一次!本來我想說拍雜誌嘛,妝一定要比平時更精心,所以跟化妝師姐姐講了一大堆的需求(事兒真的很多)👇所以現在她的編輯都說要趕在截稿之前拍,最後沒時間改,一次定稿的才是最好的!👇
  • 王一博周迅合體拍雜誌,主編發文「期待銷量」,割韭菜不要太明顯
    ,大家都知道這一波是只賺不賠的買賣,只是看雜誌方能賺多少了,而雜誌主編也絲毫不低調,直接在自己的社交平臺發了「期待銷量」,並且加了三個狗頭。 作為雜誌主編,他肯定知道這一波銷量會很高,但公然說出期待銷量,給粉絲們一種只認錢的感覺,很明顯完全把粉絲當成了韭菜,為了銷量而去拍雜誌,雖然這是事實,但網友們都覺得這位主編的行為挺Low的。
  • 對新股東身份不滿,法國著名電影雜誌《電影手冊》編輯部宣布集體離職
    《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雜誌是電影史上影響力很大的雜誌,創刊於1951年,由電影理論家巴贊創辦,編輯部的年輕批評家有特呂弗、夏布羅爾、戈達爾等人,也成為日後法國電影新浪潮的扛旗人物,在這些重要的電影作者的影響下,該雜誌直到今天仍保持著獨立姿態,促進創作實踐,關注電影本體的辦刊風格。
  • 成為籃球雜誌的特約主編,「瓜哥」安東尼的薪水有多少?
    近日安東尼在社交媒體上宣布其成為了美國知名籃球《灌籃》的特約主編。安東尼的新身份也引發了很多球迷的好奇,SO,問題來了,「瓜哥」作為籃球雜誌的特別特約主編,「瓜哥」安東尼的薪水有多少?那啥,還請諸君聽我往下細細道來。灌籃雜誌為何選擇安東尼呢?
  • 《人才與文化》雜誌主編劉元福走訪藝術家梅楚安
    九江《人才與文化》雜誌主編劉元福,九江廣播電視報社法人、原廣播電視報主編張勇一行來到九江市書畫家協會,看望藝術家梅楚安先生。劉元福特別將2020笫四期《人才與文化》雜誌贈送給梅楚安。他介紹,本期是關於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白衣天使抗疫的先進事跡的特別報導。
  • 「三高」期刊:《中國電影雜誌》
    《中國電影雜誌》封面1921年以後,專業電影刊物如雨後春筍,集中出現在北京與上海,並以上海為多,僅1925年出版的電影雜誌就達20種以上。內容側重於對國外影壇的報導,兼顧國內電影動態。其「志在以世界電影常識灌輸於中國人,而同時又想把中國固有的文明籍銀幕表現介紹到外國去」。《中國電影雜誌》內文我們總結的《中國電影雜誌》的「三高」體現在刊物裝幀質量高、撰稿人電影素養高、文章內容見解高三個方面。
  • 初代主編漸次退場,寫雞湯文、賣電子刊的時尚雜誌還時尚嗎?
    原創: 葉春池 娛樂硬糖作者|葉春池編輯|李春暉2006年上映的電影《穿Prada的女王》裡,斯坦利·圖齊飾演的設計師指著一本時尚雜誌說,「你知道嗎?你工作在一個負責出版近百年來頂尖藝術家作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