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佛聯會執行副會長、香港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
編者按:今年7月1日,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19周年紀念日。在「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變成生動現實的19年間,香港走過風風雨雨,保持繁榮穩定。值此香港回歸19周年之際,大公佛教獨家專訪了駐錫香港西方寺三十餘年,見證香港回歸前後種種變化的寬運法師。他在專訪中表示,香港經歷了從回歸前的恐懼、不安到回歸後的繁榮和發展,如今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香港,精神文明的發展仍然令人擔憂。他認為在這一現實情況下,佛教將有效幫助港人獲得身心的安祥、自在、喜悅與和諧。以下為專訪內容:
寬運法師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
回歸後的香港,經濟更加強勁,但問題也很突出
大公佛教:您在西方寺駐錫三十餘年,見證了香港回歸前後的種種變化,請問在您的印象中,香港最深刻的社會變化有哪些?
寬運法師:在我來港這三十多年中,說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社會變化,就是香港回歸前的一段日子,感受到整體的香港市民對於九七之後的香港,多少都帶有恐懼與不安,當時很多港人漏夜排隊準備登記成為英國公民,甚至也有非常多的人打算移民到國外;當時無論是經濟雜誌或媒體新聞報導,都顯得對中國的接收香港信心不足,尤其在1997年6月30日即回歸前夕,香港市民幾乎個個都眼泛淚光,他們擔心甚至是恐懼從7月1日開始,香港脫離了他們所熟悉的英國政府後,將不知何去何從。對香港而言,當時衝擊最大的莫過於整個香港經濟,因為香港人習慣「自由經濟」與「資本主義」,雖然中國政府宣稱未來香港50年不變,不過,部份人仍是不太敢相信。
事實證明,從1997年7月1日香港順利回歸,令華夏子孫揚眉吐氣;到2007年的回歸後的十年,香港歷經了亞洲金融風暴與禽流感及SARS的衝擊,表現出香港人面對困境的勇氣和鬥志,這就是所謂的「香港精神」;這個地區不只沒有被擊垮,整體的經濟反而變得越來越強勁,香港新機場啟用、深港西部通道、西九龍的發展,改變了香港的經濟和面貌;迪斯尼樂園的興建、昂坪360的開幕,推動了香港旅遊的發展,帶動了香港的繁榮;香港仍然是「東方之珠」、「購物天堂」。當然很多人都說香港是因為獲利於大陸的改革開放政策,但畢竟這是一種機會,至少它們抓住了這個情勢的轉變,而在政府全力的帶動下,香港已經完全脫離了當年全港市民的不信任與憂心。展望未來,香港的明天前途光明而美好。
不過,近年雖然經濟好轉了,但香港的問題可能就更大了,因無法實時實現特首普選和立法會普選,所以「一國兩制」無法貫徹實現;香港社會仍存在強烈矛盾、反彈及抗爭的可能,「佔中」及「旺角暴亂」等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香港的未來仍然令人擔憂;身為港人必須對香港社會有正確的認知與覺醒,才能有足夠的檢討、改善與提升的能力,從而面對未來種種的難題與挑戰,勇往直前。
2015年香港儒釋道共同祈福
世界各種不同宗教,其實都是一家人
大公佛教:信仰在香港人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香港也是一個各大宗教交流頻繁的地方,在您看來,香港的文化為何如此繁榮?宗教之間為何能夠這樣和平共處、團結合作?
寬運法師:身為宗教界的一員,我們都不斷努力,積極推動宗教互融與世界和諧的工作。世界各種不同宗教,其實都是一家人。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自1978年6月首創以來,至今已經形成為體制,每年都有定期的活動、定期的思想交流,這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我們佛教界每有重大法會活動,都會邀請各宗教領袖出席;同樣,各宗教有重大慶典活動,佛教界也會派代表前往參加。此外,凡社會上有重大事件發生,各宗教均會和合共識,聯合一致,共同發表聲明,以期達到導正社會、安定人心的作用。是故,一直以來,香港文化得以持久繁榮;各大宗教之間能夠和平共處、團結合作。
不過,由於教派的不同,在某些用詞、用語上,確實會有大同小異,但這並不妨礙彼此間的共通性。我們的基本宗旨,都是導人向善、造福社會、利益大眾;而在人生的終極目標上,雖然天主教、基督教要去天堂,佛教嚮往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即淨土。但廣義地說,天堂不就是淨土嗎?淨土不就是天堂嗎?天堂其實就是淨土,只是進路與層次上有所差別而已。所以,我們說宗教是一家人,是一家親,彼此守望相助,情同手足。其中還有一個重大的含義:世界各宗教之間的團結、和諧,是和諧世界的心靈基礎,而人類的和諧、向善、互愛,也正是世界各宗教是一家的歸結處。所以,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人類,都將會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及宗教互相包容的共識。
哲學的思辨、科學的發展並不能讓人更幸福、快樂
大公佛教:您覺得現時香港人最希望從佛教當中得到什麼?
寬運法師:近年,不少專家、學者均指出,由於物質文明,使自然環境生態失去了平衡,因此,人們竭力想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及人為的努力去改變自然。事實上,就是因了人為的破壞,使得自然生態失衡的情況日益嚴重,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危險與不安全。
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社會的人類,大部份都在繁忙、緊張、不安的環境中生活。有人認為「哲學」可以探討並解決許多問題,「科學」可以為社會、人類帶來很多的福利。事實上,哲學的思辨,義理高深,不是一般大眾所能領會;今天的科學雖然發達,可是,現代人並不比過去的人更幸福、快樂。
而從宗教的信仰和修行實踐,特別是佛教的修行過程中,可以令我們體驗到,外在的環境雖然險惡不安,但是內心的世界,卻有無限廣大的智慧、慈悲可以開發。修行的方法和觀念能幫助我們,以無限的包容心,包容一切的人、事、物;這種平等的包容心,使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有安全感與歸宿感,從而獲得真正的安祥與自在。
反觀今天的社會,每個人都為了生活而形形役役,疲於奔命;或忙於五欲的追求,放縱於物質享受;或忙於事業前途,因而對周圍的人都變得冷漠與無情。因此,要從宗教、倫理的觀念,來幫助人們重建人文道德。而佛教特別重視布施和持戒,可以令人淨化心靈、破除慳貪與自私,從而廣結善緣,有助於改善冷漠的人際關係。由是而建立幸福、喜悅的人生。
我相信,身心的安祥、自在、喜悅與和諧,是每一個人都希望獲得的。
以入世的精神與方式,來做化世、利世的事業
大公佛教:對於內地、香港佛教的未來,您心中最深的願望是什麼?
寬運法師:過去,由於佛教各宗派之間,對彼此的思想、觀念了解不足,所以時有出現互相批評的現象。現在,不論是顯教或密教,大小乘的各宗各派、山林佛教與居士佛教、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乃至佛教徒與世界各大宗教,都能彼此互相包容及尊重。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為了回應時代的呼聲,二十一世紀的出家人與佛教徒將會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將來在家佛教徒,尤其是女性發心成為專業弘法工作者,勢必大量增加。然而,必須以出家僧團為精神依歸,並且保持佛制所規定的倫理原則:依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的順序位次,奉行「六和敬」精神而和諧共處。
過去出家人對在家人的世俗事務,都不會參與或過問。現時,為了適應社會環境的需要,漸漸地,出家人做弘化工作時,無可避免地必須與世俗人事接觸或交涉,因此,就必須對佛教僧人的自我定位更為清晰;要真正做到「弘法利生」、服務社會,就必須立足於化世、濟民的宗旨及目標;要保持佛教的基本原則,以持戒、修定、發慧的三無漏學為先決條件,以佛法救度眾生脫離生死苦海;不然的話,便會脫離佛法化世導俗的功能,易於變質或成為流於世俗的行為,那就不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了。
如何才能使眾生脫離生死苦海?就必須運用智慧。智慧又如何生起?就要用佛法的觀念及修行方法,破除煩惱、減少罪惡,才能令智慧得以增長。佛教修行的方法很多,廣則六度萬行,約則三無漏學,甚至是一句佛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堅定不移的信心。
因此,內地佛教或香港佛教未來的走向,必然是以入世的精神與方式,來做化世、利世的事業。「入世」就是積極參與,努力奉獻於社會服務的工作;也就是說,入世的工作,不能離開戒、定、慧三學的基本原則,這是菩薩道精神。「化世」就是佛陀示現人間的本懷,為佛弟子者,當效法佛陀慈悲喜舍的大愛胸襟,無條件地為眾生離苦得樂而奉獻、付出,不求任何的反饋或回報。
我們可以看見,現代天主教的修士、修女、神父們,由於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太多,與在家俗人的世務接觸機會過多,漸漸地,也就變得世俗化,很容易就還俗。佛教也將面臨同樣的危機,將來出家人的人數會越來越少。因此,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雖然深入社會,做各種社會關懷的服務工作,但必須堅定地以修持梵行作為根本及依歸;出家人必須保持每日的早、晚課誦及禪修、懺悔、禮拜等功課。
而在家佛教徒雖積極參與文教、政治、學術、工商等工作,仍須以五戒、十善、六度等菩薩道為依歸,否則便不是正信的佛弟子了。有修養的佛教徒,能夠盡其在我地,視乎現實環境的需要,護持佛教、服務社會,建設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如此的話,國家自然昌盛,社會自然祥和太平,人民自然安居樂業。
國家、社會與人民是一種相依以存的關係,其中所需要的正是佛教慈悲、包容、和合、無諍的精神——國家好、社會好,人民自然就好。相信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深切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