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瑛
——新時代「女包公」 新中國首任監察部長
鄭家榮/文
《潛江歷史名人傳》之八十五 (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發行)
錢瑛(1903~1973),號海霞、寒松,原名錢秀英,又名生桂,曾用名陳海萍、陳秀英、彭友姑、黃淑雲、張秀文、陳萍。潛江(今周磯辦事處)人,祖籍湖北鹹寧。新中國首任監察部長,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繼史良(司法部長)、李德全(衛生部長)之後的第三位女部長。被譽為新時代的「女包公」。
剛烈擺脫封建婚姻
今潛江市田關河與西荊河交匯處南岸的周家磯,在清末民初,東過田關經東荊河,入漢江通漢口達襄陽,西破長湖,至沙市通宜昌,與緊靠東荊河西岸的梅家嘴(今園林辦事處梅嘴村)和漢江西岸邊的黃家場(今周磯辦事處黃場村)均為潛江境內商賈雲集的重要市鎮。十九世紀末,今鹹寧市鹹安區永安辦事處肖橋村有位靠打草鞋、織蘆席為生,名叫錢藍田的商人來到了潛江梅家嘴。他誠信勤勞,很快由手工業者變成了當地有名的富商,先後在周家磯、黃家場買地建房,開了新的鋪面。
錢藍田生有三子,老大名錢漢臣,老二名錢訓臣,老三名錢立中。在周家磯中街有名為「錢記雜貨鋪」「錢記錢莊」「錢記花行」「錢記篾貨行」的四家店鋪便是老二錢訓臣主持的。當地人都稱錢訓臣為錢二爹。錢二爹生有一子三女。兒子名叫錢子英,大女兒叫錢蘭仙(又名錢瑾),二女兒錢雲仙(又名錢瑄),三女兒錢秀英。這錢秀英就是爾後在洪湖蘇區威震敵膽,新中國成立後首任監察部長的錢瑛。
錢瑛1903年5月4日生於周家磯。她三歲時,家裡突遭厄運,在周家磯的四家店鋪毀於一場大火,損失慘重。1983年元旦,家住漢口友誼街太平裡十七號的錢瑛二姐錢瑄,對前去訪問的潛江縣誌辦的李堯章、羅仲全等同志說:「錢瑛癸卯年(1903)生於潛江周家磯,三歲時隨母親回鹹寧住了一段時間後又回到潛江。我們是潛江、鹹寧兩頭住」。錢瑛七歲時,就隨哥哥姐姐在錢二爹給他們請的家庭教師所辦的私塾讀書,從《三字經》《女兒經》《弟子規》入門,到四書五經,唐宋詩詞她都涉獵過。錢瑛酷愛吟詩作文,作文極富文採。
錢二爹是一位「道德守舊,學問唯新」的人,對她們姐妹管教極嚴,絕不允許她們走門串戶。但是由於其經商,時常遊走武漢、鹹寧、沙市等地,加之帶著她們姐妹遷移也較頻,使錢瑛有機會接觸到新的思想和事物,慢慢形成了具有鮮明的挑戰和叛逆精神和倔強個性。她十一二歲,就向父母親力爭堅持不裹腳。十四五歲就悄悄地在周家磯街上交了「十姐妹」,在與這十姐妹的交往中,錢瑛表現出非凡的組織才能和渴望獨立的人格及嚮往自食其力生活的取向。
隨著歲月的流逝,錢瑛漸漸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十六歲那年,由父母做主為她兒時定親的黃家場大戶的陳少爺病死,要錢瑛去弔孝。按舊時習俗,如果這時前往,她即要「弔孝守寡」。錢瑛堅決不去,這等於向父母宣誓,再也不要幹涉她的婚姻大事。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慕名到錢家提親者絡繹不絕。錢瑛的母親擋不住媒人的遊說,經過反覆挑選,收下了一張姓大戶人家的聘禮,再次為女兒定下了親事。錢瑛知道後,認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這種包辦婚姻會導致種種人生悲劇,也會斷送自己讀書求學的前程,數次與母親爭論,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要求退婚。
錢瑛十七歲那年,在縣城學校讀了幾天書的張少爺上門來認親。錢瑛在繡樓上拒絕見面。母親卻固執地認為「女大當嫁」,更何況這樣退婚勢必影響錢家的聲譽,遭來鄉鄰們的冷嘲熱諷。於是其母斥責她不孝,逼迫她接受這位夫婿。張少爺自認為有學問,膽大妄為地上樓從門縫中塞了一封信給錢瑛,其中寫道:「看上去,你是一朵迎春花;只不過,一支煙來一杯茶」。性格剛烈的錢瑛讀後,感到受了莫大的侮辱。
這天深夜,她寫下了《誓死不做男人的煙和茶》的絕命書,拿起一把剪刀,猛地刺向自己的喉嚨,鮮血頓時汩汩流出。時刻留意女兒房間動靜的母親聽到異常聲音後,急忙趕上去查看,發現女兒的慘狀,驚嚇之餘急忙請來醫生救治。錢瑛的命保住了,但頸部從此也留下了一塊深深的疤痕,新中國成立後她還曾向身邊的工作人員講起這段往事。這次錢母真正領教了她性子剛烈的恐怖,只好為她退了親,再也不在錢瑛面前提及她的婚姻之事了。
通過這件事,錢瑛進一步認識到要擺脫封建婚姻的羅網,必須衝出家門,學到獨立生活的本領。此時,錢家經濟並不十分寬裕,加之錢二爹腦子裡潛藏著重男輕女的意識,本不想再送錢瑛繼續讀書,但拗不過女兒的苦苦請求,終於答應她到縣城職業女校學習。錢瑛進了職業女校後,成績十分突出,修業期滿即留校當了一名老師。但錢瑛並不以此為滿足,決心赴省城深造,以求學得更多的知識。
堅定投入中國革命
1923年,錢瑛說服了父母同意她報考湖北女子師範學校。湖北女師是共產黨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革命思想的基地之一。當時,中共「一大」代表、指導董必武在湖北建立共產黨組織的李漢俊正在女師任教,他主講社會發展史、唯物主義史等。李在其家中設立了「武漢婦女讀書會」,並為讀書會主講唯物史觀和婦女解放。錢瑛就是讀書會成員之一。她學習十分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同時,她讀了李漢俊在《武漢星期評論》上發表《第三階段的婦女解放》、惲代英主辦的《中國青年》等刊物上的大量革命文章後,思想積極傾向革命。
從1925年起,錢瑛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投身於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洪流之中。1927年初,二十四歲的錢瑛經吳瑞芝(中共早期革命家)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她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革命鬥爭之中,幾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是年春,錢瑛女師畢業,接受黨組織短期培訓後,即被派往江西省九江市總工會組織部任幹事,負責紗廠、火柴廠的婦女和工會工作。
1927年,錢瑛剛到九江開展工作不久,蔣介石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國民黨大肆捕殺共產黨、國民黨左派和革命群眾,一下子全國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九江的政治空氣也驟然緊張起來。7月,黨組織通知她迅速離開九江,趕住南昌。尚未起程,她又獲悉南昌「八一」起義失敗,錢瑛即趕住廣州,並參加了當年11月26日由葉挺領導的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失敗,錢瑛只得化名離開白色恐怖的廣州,再次踏上了尋找黨組織的徵程。
錢瑛脫險心切,慌不擇路地跳上了停在珠江邊的一艘販賣女人的黑船,得知情況後,她趁船老大和打手不備,一頭扎進洶湧的珠江,幸被好心的漁民救起,才免於一死,躲過一劫。上岸後,投宿到一家小客棧,隔壁房間的兩個男人見她語音不同,生得白皙靈秀,先是起了邪念,後又懷疑她是「赤匪」「共黨」,打算抓她去領賞。她機警地逃脫了兩個男人的盯梢,登上了火車。火車還沒開動時,警察以查票為由,搜捕「赤匪」,當查到沒票的錢瑛,懷疑她是「共黨分子」,把她帶到警察局進行一番搜查,結果只搜到了她事先準備好了的一首《木蘭詩》。詩中說,她是一位恪守舊禮教的節孝女子,在隨父外出投親的路上遇到了土匪,隨身攜帶的錢物被搶,父親被打死,她誓死不從,死裡逃生,落難至此。局長對這首詩大加讚賞,覺得這樣一位「節孝雙全」的女子不會是「共黨」,便放了她。就這樣錢瑛憑自己的文才和機智,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險,歷經千難萬苦在香港找到了黨組織。
1928年7月,錢瑛接受黨組織派遣,到上海從事地下工作。到達上海後,被分到全國總工會秘書處做秘書和交通聯絡工作。在工作中,她結識了比她大七歲,時任海員工會秘書長的譚壽林。譚是廣西貴陽(今廣西貴港市)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系後,積極參與學生運動,在大學即已入黨,是中共早期的革命家之一。他們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當年10月結為夫妻。
1929年初,新婚未滿百日的錢瑛接到中央組織部通知,前往莫斯科中國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學習一段時間後,她發現自己懷孕了,不久,女兒提前呱呱墜地。為了全身心投入學習,她將女兒送進了一家保育院代為撫養。1931年春,學業期滿回國時,因國內革命鬥爭形勢異常嚴峻和殘酷,他們夫婦都要忙於革命工作,於是把女兒留在了蘇聯。新中國成立後,她再輾轉尋找孩子時,得到的是女兒年幼不幸夭折的信息。
錢瑛回到上海與譚壽林團聚不久,1931年4月初,黨組織決定派他們夫婦去洪湖蘇區工作。正欲啟程時,上海工會組織遭到敵人的破壞,譚壽林要錢瑛先走,他留下處理好善後之事再去洪湖會合。這一告別成了他們人生的訣別。4月23日清晨,譚壽林被捕,作為「重犯」由上海轉至南京嚴刑審訊,5月30日在雨花臺英勇就義,年三十五歲。臨刑前,他大義凜然,並將在獄中與敵人作鬥爭的經歷寫成的《俘虜的生還》文稿通過秘密途徑帶出獄,1959年整理出版。錢瑛觸書生情,寫下了《再讀〈俘虜的生還〉》一詩:
生還何處寄萍蹤,驟雨狂風肆逞兇。
幾度鐵窗堅壯志,千番苦戰表精忠。
丹心貫日情如海,碧血雨花氣如虹。
三十一年生死別,遺篇再讀憶初逢。
以表達對失去丈夫的傷痛和深情懷念。從此,她再沒有涉足個人婚姻問題。
1931年7月,她到達洪湖蘇區後,任湘鄂西省總工會秘書長。她在領導工運的同時,還主編《湘鄂西工人》刊物。中共潛江第一任和第二任縣委書記胡幼松、張光福於1930年先後被殺害後,1931年11月錢瑛毅然決然接任潛江縣委書記,繼續革命。她任書記期間組織潛江人民恢復生產、抗洪搶險,竭盡全力解決賀龍領導的駐潛紅三軍二萬三千多人住房、給養等問題,領導遊擊隊開展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
1932年5月,當敵人趁紅軍主力在漢水北岸行動時,欲偷襲洪湖中心蘇區,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錢瑛沉著機智,臨危不亂,率領一支遊擊隊對敵人進行突然襲擊,打亂了敵人的部署,為我軍馳援贏得了時間,從此遊擊隊軍威大振。二十世紀六十年歌劇《洪湖赤衛隊》中的韓英,就是根據她和賀龍的妹妹賀英的原型打造的。錢瑛觀看了該劇後曾寫道:
回首湖濱三十秋,幾番風雨幾多愁。
狂飆蔣匪同為敵,魚米家園兩不留。
殺敵抗洪雙苦戰,紅軍義士血爭流。
英雄智勇貫古今,一曲名揚震五洲。
1932年12月,洪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失利,紅三軍主力突圍撤離洪湖蘇區,錢瑛化裝成跛足中年婦女,化名突圍至上海找到黨組織。次年初,被任命中共江蘇省委秘書長。4月,因叛徒出賣被捕,被押入國民黨的南京「模範監獄」。在獄中她堅貞不屈,與同獄的共產黨人帥孟奇(湖南漢壽人,女革命家,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組部副部長)、夏之栩(浙江海寧人,女革命家,新中國成立後曾任輕工部副部長)等一起領導獄中鬥爭,為抗議敵人的迫害,曾與獄友四次絕食獲勝。1936年春,被押解至南京的「反省院」。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經中共代表周恩來交涉,錢瑛結束了四年監獄生活,回到了革命隊伍。
錢瑛出獄後,歷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婦女部長。1938年10月,武漢淪陷,省委機關撤至宜昌,她代理省委書記。根據抗戰形勢的變化,1939年2月她又擔任中共鄂中區黨委書記,領導鄂中人民抗日武裝鬥爭。1940年調任中央南方局駐川康特委書記和川西工委書記,領導這一地區黨的地下工作。1943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1945年冬,調任中共中央重慶局組織部長,在周恩來、董必武的直接領導之下,晝夜操勞做了很多工作,深受周、董的器重和信任。1946年,重慶局隨「陪都」遷入南京,改為南京局,她仍任組織部長,在敵特如網的環境中機警地開展了很多工作。同年7月,國共和談破裂,錢瑛奉命轉赴上海,擔任上海局組織部長。在上海開闢第二戰線和領導學生運動。1948年9月,錢瑛到達香港,秘密領導幹部培訓工作,迎接全國解放。
務實無畏堅持真理
建國初期,錢瑛歷任中共華中局組織部第一副部長、中南局常委、組織部長兼婦委書記、紀委副書記,中南軍政委員會人事部長等職。1952年11月,奉調北京,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兼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副主任。1954年9月,被任命為新中國首任監察部長、部黨組書記,任職達五年之久。1959年4月,改任國家內務部部長。1964年11月至1965年4月任貴州省委第二書記。這期間,1956年9月當選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錢瑛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後身居高位,還是革命戰爭的非常時期,她都堅持真理,講究原則,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和鐵面無私的精神應對不正之風,以春天般的溫暖對待群眾和同志,受到中央領導、廣大群眾和同志們的稱讚,被譽為黨內「女包公」。
1932年5月,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夏曦在洪湖蘇區搞「肅反」擴大化,製造了許多冤案、錯案。她對夏曦「懷疑一切」的做法十分不滿,當面表明了不同意見,說道:「創造蘇維埃的人不會有那麼多反革命!」由此,保護了一些蒙冤受屈的同志。1943年,她入延安中央黨校後,參加「延安整風運動」,並接受康生領導的中央社會部的「審查」。十年前洪湖蘇區「肅反」擴大化血的教訓讓她記憶猶新,她不避風險,為蒙冤的白區工作同志進行申辯,寫下了很多證明材料。她還多次到中央社會部說明情況,保護了我黨一大批幹部。
1953年春她到廣東進行調研時,發現當時廣東官僚主義、命令主義、違法亂紀問題嚴重,即形成報告上報中央,毛澤東親筆批閱轉發了這份報告。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難時期」,她有一半的時間下基層調研。在調研時,她採取一竿子插到底的辦法,直接到公社、大隊、小隊和群眾家中,訪貧問苦,調查研究,並將了解的情況向黨中央報告,請求調撥錢糧賑災濟民,拯救了一批瀕臨死亡的災民。如1960年冬,她率工作組到甘肅調研時,發現甘肅出現大量非正常死亡,省委領導介紹是「群眾思想有問題和壞人搗亂」,她弄清楚情況後,認為群眾沒有問題,出現這種局面恰恰是領導幹部浮誇虛報,強行徵過頭糧造成的。她極為痛心,大膽直陳,急電中央迅速調撥糧食賑濟災民,並建議調整了領導班子。
也就在這次甘肅調研中,她在酒泉地區沙漠邊緣的夾邊溝勞改農場發現大批「右派」知識分子因缺糧而餓死,沒死的人也躺在洞穴和地窩棚子裡奄奄一息。面對如此的慘絕人寰景況,當場給了農場主要負責人幾耳光,並拿著拐杖指天戳地罵道:「如此待人,天地不容」,並馬上給酒泉地區領導打電話,要他們把酒泉地區的公交車全部調來,趕快救人、救命。在當年如泰山壓頂的極「左」大環境下,有幾位高官能有如此大無畏精神受世人敬畏景仰呢?現在還有不少倖存者在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或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深情地對錢瑛表示感謝。
1962年,錢瑛根據中央的指示,帶領工作組到安徽、四川進行案件的甄別工作。她堅持真理,不避風險,衝破「左」的雷區,平反甄別了1958年3月就被「鐵定」為「反黨集團」的省委原書記李世農、「右派」和「階級異己分子」張愷帆書記(書記處書記)案件進行平反。與此同時,對黨內違法亂紀分子她也毫不留情。如對四川張西挺、劉結挺夫婦打擊陷害群眾案,她堅持原則,認為定性準確,不準翻案。「文革」中這對夫婦又投靠江青和康生,籌組「革委會」,「文革」結束後即被判刑,也驗證了錢瑛的政治判斷能力。
「文革」爆發後,林彪、江青一夥把中紀委、監察部當作主要攻擊目標,錢瑛被隔離審查,受到殘酷的迫害。1972年4月,錢瑛確診為肺癌,被送進北京日壇醫院「監視治療」,不準任何人前往探視。在她生命垂危之時,她在重慶、南京中央局工作的老上級李克農的兒子李冰(時任日壇醫院黨委書記),借查房之機轉達了其他同志的問候,她泰然地說:「我朝前看」。由於李冰等人的關照,病情曾一度好轉,但「四人幫」一夥不準她繼續治療,改為「監視」出院,導致病情不斷惡化,於1973年7月26日含冤去世,終年70歲。
1978年錢瑛被平反昭雪。當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為她舉行骨灰安葬儀式。悼詞中稱她「是最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是我黨一位有威信的女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