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的警察故事系列第6部。嚴格上說其實不能算警察的故事。
從故事結構看,整個故事都是指向罪犯武江的情感線索。電影中也是武江的行動更積極,更有主導權。沒有武江就沒有整個故事。而主角警察鍾文可以被替換,在「真相揭露」戲中,鍾文角色的功能較少,往往起到引出線索的作用。
所以我猜測,原本劇本是武江做主角。但是武江在故事裡是罪犯,而罪犯又不能當主角。所以將「真相目擊者」之一的鐘文改為主角,並且重新設計了情節。從而使得電影前期節奏拖沓,這些都是新主角的鋪墊戲。
文:用言語感化,習慣慢慢談。對生命很看重,所以要用溫和的言語。
言語表現:
角色設計的想法是很好,但這電影是動作片,鍾文雖然凡事先談判,可最後又是靠動手解決。變得很矛盾,用言語感化的特點立不起來。
救跳樓攤販,先是談判遞水,接著就翻圍欄過去了
和武江談判要求放掉其餘人質,結果要靠打拳打贏,武江才同意
和魏小福談,要他進去,魏小福不同意。後來魏小福自己想通同意進去
武江不信妹妹自殺,鍾文提出妹妹當時有身孕,應該去找妹妹的男友,結果武江情緒更激動了
最後和武江對決,言語也沒有起到說服作用,還挨了一槍
從整部電影看,鍾文的談判都沒怎麼起到作用。為什麼會這樣?我還是堅定我的猜測,劇本原本是武江做主角,鍾文是配角。做配角時不需要這麼多設定。但是改成主角後,需要有特點,於是突出了「言語」這塊。可惜電影是動作片,主角必須展現動作,結果是「言語」特點沒有立起來,甚至顯得多餘。
江:漂泊異鄉的人,遠方的親人是自己的精神寄託。
武力表現:
一腳踹倒有炸彈的民工
綁架酒吧裡的客人做人質,要求警察帶來魏小福
用槍嚇唬鍾文
在「目擊者」脖子上裝炸彈嚇唬他們,讓他們說真相
在地鐵通道臥軌,選擇以死贖罪
武江是整個故事的推進者。分析故事可以先找源頭。
故事的源頭:即所有已告知的情節中,時間線最早的那個情節。
電影的源頭是武江被父親帶去泰國,然後父親死了,武江開始打黑拳。這是起源,說明了武江的生活環境,從而逐步引發後續事件。
當然並不是源頭所屬的角色是誰,誰就必須是主角。重要的還是故事中的情節指向,也就是每一件事都是為了什麼?
故事的核心情感是「珍貴」。
2.1)鍾文:生命至上體現出鍾文看重生命的戲份有下面幾個:
表現在,認為所有參與妹妹死亡事件的人,沒有施救就是有罪的,都該死。
武江對妹妹死亡事件的目擊者進行審判定罪:
蘭蘭:見死不救
朱總:見死不救
藥店經理:為了錢,無處方賣藥
鍾文:處理不當,沒有盡到職責
魏小福:殺死妹妹的刀就是魏小福的
最後,為了凸顯武江的情感主題「為了妹妹什麼都可以做」,在結尾處安排了鍾文「為了女兒什麼都可以做」的戲。說實話,有點太刻意了。完全是為了深化武江的親情至上主題。
生命至上的主題可以看作是道德化的、理想化的。親情至上可以看作是世俗化的、大眾化的。
除此之外,武江身上還藏有一個對比:管閒事。
在武江回憶打拳經歷時說過,自己可能是遺傳,特別愛管閒事。這部分與剛開始跑出酒吧的客人,朱總等人的不管閒事產生對比。
【客人不管閒事】民工拿炸彈找朱總要錢時,跑出去的人沒一個報警,是武江後來自己報的警
【朱總不管閒事】朱總被關進籠子裡,武江對他下判決時,朱總說:現在誰還管別人閒事啊
【小夥子管閒事】鍾文要求先放人質時,武江本來只先放3個人,看在有個小夥子當時出手的份上,又多加了他女朋友
當然這些都是編劇刻意設計的,只是為了刻畫出社會的冷漠來做故事背景。
真實生活中,那麼多酒吧客人跑出去,卻一個都沒有報警有點說不過去。社會確實有「不管閒事」的人,但還有「閒熱鬧不夠大」的人,報警還是有的。
以鍾文做主角,故事從他來到酒吧街開始。但是鍾文這個角色在電影中一直是被動的,被武江牽著走。
所以,還是跳到以武江視角看情節線:
周年慶抓人,確保鍾文和三位目擊者到場
用手上人質要求帶魏小福來酒吧
人全部到齊,俄狄浦斯結構三步推進
表面真相:妹妹喊出「殺了我」
隱藏真相:妹妹買安眠藥,有自殺嫌疑
絕對真相:武江要求妹妹分手,男友受不了壓力離開
結尾:武江也是害死妹妹的人之一,要以死贖罪
妹妹的死亡事件並不複雜,但是編劇把關鍵信息進行了分割,安排在七個人物上,讓他們彼此組合,揭露事情真相。
三度真相是電影的關鍵情節,可以說整部電影就是為這個而設計的。
把武江最開始知道的案件情況看作0度:
0度:妹妹死於小藥店案,兇手是魏小福。
1度:【問題】妹妹是怎麼死的?【回答】妹妹死前喊「殺了我」,是「自殺」。
2度:【問題】怎麼證明妹妹會自殺?【回答】妹妹去藥店買的是安眠藥。
3度:【問題】妹妹為什麼要自殺?【回答】妹妹已懷孕,但是哥哥武江要她分手。
每一度真相都帶來新的信息,回答上一個真相遺留的問題,並且推進真相,直到觸及武江自己。這就是俄狄浦斯基本結構:尋真兇者是真兇。
作為悲劇,俄狄浦斯犯下古希臘最嚴重的罪行:弒父娶母。
而武江作為一個親情至上的人,害死了自己的唯一親人——妹妹。在情感上,他是絕對不能放過自己的,結局必須死。
可惜武江不是主角。
由於主角是鍾文,故事必須符合鍾文的情感主題「生命可貴」,罪犯也是一樣。因此武江必須被救。
換成武江是主角,他當然要以死贖罪,以烘託自身的主題「親情至上」。
這裡一定要特別注意,無論是影視劇還是小說,故事只在於能否表達主題。至於主題是否恰當是否合理,是外部環境決定的。比如魯迅當年的小說《阿Q正傳》,主角阿Q本身是被批判的人物。可到了現代,有人以阿Q為榜樣,認同阿Q精神。
不同時代會對角色有不同看法。
當然這是對於文藝創作者而言,是理想化的,是不用考慮吃飯問題的。對於商業作者而言,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都必須考慮能否發布,觀眾/讀者能否接受,還需要根據市場動向對自己的故事進行調整。
就我個人看來,《警察故事2013》做的調整還算不錯,除了鍾文的父女情感線有點隨意,其他都挺好。
不過,這個故事的內核是悲劇,情感都指向武江。爆發點在武江知道自己也是造成妹妹死亡的人之一,並且還是源頭。改過主角後,前期鍾文的戲顯得拖沓,後期武江的戲因為缺少共情,難以達到悲劇效果。
最終電影顯得平平無奇。
以上就是對電影《警察故事2013》的分析。
無論你是看電影要和別人討論,還是寫小說需要對人物進行設計,想要更多更深地了解故事,請關注我,或者把我轉發給你的朋友!
我是三目,下期見!
如果你不熟悉或忘記了電影劇情,可以看我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