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們生產的口罩到了,去哪兒買?

2020-12-25 創業邦

編者按:本文來自新零售商業評論,作者章蔚瑋X,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與其說是一『罩』難求,不如說是一『布』難求。」

新冠疫情爆發後,國內口罩、醫用防護服等醫用物資全線告急,一批大廠紛紛跨行業援助,以新增生產線、新建生產車間的方式加入口罩、防護服的生產大軍。

3月2日,國家發改委公布,我國口罩日產量突破1億隻。

但另一個現實困境是,不斷湧入的跨行業生產者似乎未能真正緩解市場上存在的口罩荒,問題究竟在哪?

少有轉產企業進入口罩原材料領域

這條被業內人士稱為「達到極致市場行情」、不斷上揚的價格曲線,代表了國內一噸熔噴布實時的市場報價,無疑,它正緊緊扼住了口罩擴大產能的咽喉。

作為醫用口罩中過濾病菌的重要原材料,新冠疫情的爆發,讓熔噴布成為了比口罩更緊缺的「備戰物資」。市場售價從最初的1.8萬元/噸,攀升到最近的40萬元/噸。

即便如此,依然是「一布難求」。

比亞迪是跨界生產口罩和消毒液的「大廠」之一,它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他們正在為熔噴布的缺貨發愁,好不容易找到河南一家生產熔噴布的企業,籤訂了14噸熔噴布訂單,得在一個月後才能到貨,並且這點訂單量僅夠支撐兩三天的生產。

按照1.5噸熔噴布生產200萬個醫用口罩計算,國內日產7000萬隻口罩,熔噴布的日消耗達52.5噸;根據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18年國內熔噴布年產量僅為5.34萬噸左右,除口罩生產,還應用在其他領域。

據天眼查檢索結果,經營範圍中包括「熔噴布」的企業不到300家,且大多為中小規模生產企業。

同時,作為緊缺物資,在這次疫情爆發後,也少有大廠願意轉產熔噴布。零售君從媒體報導中僅看到,中石化在2月25日表示將投資約2億元,在燕山石化和儀徵化纖建設熔噴布和無紡布生產線。

在2003年非典疫情前,國內依然以多層紗布口罩為主,疫情後,帶有過濾材料的口罩才開始被公眾接受。但在過去17年間,熔噴布產業並沒有因為非典而得到長足發展,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

投產成本高,生產過程複雜,是熔噴布產業不受「青睞」的重要原因。

據公開信息,目前國內大量熔噴布生產商分布在廣東、江蘇、山東、河南等省市,產量最高的企業日產量在10噸上下,更多生產商平均日產量約在1噸。

低產量背後是高投資成本,「一套熔噴布生產設備的成本至少在400萬元到500萬元,交貨周期長達半年,真正落地則需要10個月,其中大量核心零部件依賴國外廠商供貨」。

據一位行業人士看來,疫情炒熱了熔噴布,卻無法真正拉動行業的發展。即便有比亞迪、廣汽、上汽這樣的大廠紛紛轉產,真正進入熔噴布領域的卻很少。

轉產口罩,資質如何

相比較熔噴布產業的少人問津,口罩、防護服生產因為門檻低,吸引了一批新手進入。

據天眼查數據,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經營範圍新增「醫療器械」的企業達3647家,有超過3000家企業新增「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等業務。

2月上旬,快速審批,快速配置生產線,快速生產,一批跨行業大廠紛紛加入口罩生產大軍——包括上汽通用五菱、上海三槍、江蘇紅豆服飾,以及中石油、中石化,讓人看到了口罩荒得以緩解的希望。

但匆忙上馬的「轉產」口罩,品質如何,成為了另一個疑問。

在疫情期間,口罩生產設備緊缺,轉產企業大多通過改造老舊設備等方式生產口罩。

在公開信息中,採取改造老生產線方式的包括上汽通用五菱(通過廣西福德特集團)、蕪湖悠派護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喬頓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等。這樣的改造是否能滿足國家對醫用口罩的認證標準?

零售君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了包括廣西德福萊醫療器械(上汽通用五菱)、比亞迪、廣汽、富士康、上海三槍、紅豆股份、奧康、爹地寶貝、上海寶鳥服飾有限公司,東蒙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工商信息,發現僅1/3企業明確公示了生產口罩的相關資質及等級。

其中,浙江東蒙集團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24日,新增「第一類醫療器械、第二類醫療器械、勞保用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經營項目;上海寶鳥服飾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11日,新增「一類醫療器械及醫用一次性隔離衣」經營項目。

一類醫療器械,還是二類醫療器械,代表著企業生產不同口罩的資質分級。根據有關規定,生產一次性醫用口罩的企業必須取得第二類醫療器械許可。

據了解,二類醫療器械許可資質的審核非常嚴格,除了達到衛生、生產、產品許可等基礎要求外,企業必須具備10萬級或以上口罩生產的潔淨車間,且生產環境必須做到無塵、無菌。同時,醫用口罩加工完成後會有化學物質殘留,需要14天時間釋放。

「二類醫藥器械的審核流程再精簡,最快也需要20天。」一位口罩業內人士告訴零售君,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沒有獲得二類醫藥器械許可的企業,在口罩包裝上只能標註日用口罩(非醫用)。

根據上汽通用五菱、富士康、比亞迪等公示的信息看,目前都暫未公示二類醫療器械生產資質。而這絕非少數情況。

缺乏專業資質的轉產一時難解醫用口罩荒。據一位口罩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新進入口罩市場的生產者大多集中在民用口罩生產,製造技術相對低端,口罩防護性能沒有醫用口罩這麼高。

在國內醫療用品生產商看來,工業防護(如粉塵)、民用防護(花粉、霧霾等)、醫用護理(細菌)三大類口罩中,醫用防護口罩平時僅供專業醫療機構使用(如疾控、傳染病房),儲備極少。醫用口罩未來市場需求更大。

不適合投機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民銀行等5部門,日前共同確定了第一批全國性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名單。其中納入首批重點保障名單的企業,集中在防護服、口罩、消毒液、醫用護目鏡、人體測溫紅外、核酸檢測試劑盒等領域。

當前已發放的貸款貼息後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平均為1.28%,低於國務院規定的不高於1.6%的要求。

同時,湖北、浙江、上海、重慶、北京、廣東、河南等10省市可自主建立本地區的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名單,另外進行補貼。其中,河南省提出重點保障企業的貸款利率僅為3.5%。

在各地公示的名單中,一些轉產企業赫然在列。政府補貼、資本熱錢正在湧向這個特殊行業,歷史是否會重演。

17年前非典時也曾引發過一輪口罩生產熱。

據一家經歷過非典的北京口罩企業負責人回憶,非典前當地生產口罩的企業只有一兩家,非典發生時,口罩企業一下增長至近百家,導致原材料和設備價格大幅上漲。

但這股熱潮,僅維持了一個月。不少企業購買的設備還沒有開機,疫情就控制住了。

隨後,就出現了口罩市場供大於求,大量新湧入企業在一兩年內倒閉,退出市場。

非典結束後,口罩業發展進入緩慢上升階段——

2004年,禽流感爆發後的第五年,甲型H1N1流感爆發,激活了沉寂許久的口罩業,當時國內口罩供應量一度增長至19.6億隻,並開始逐年提升,2011年口罩產量達到25億隻,2012年攀升至30億隻。

2013年,隨著全國平均霧霾日不斷攀升,口罩從特殊防護用品逐漸變成日常必備品。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中國功能性防塵口罩市場規模接近20億元,而民用防護型口罩的市場規模也超過10億元,到2019年中國內地口罩產量超過50億隻,產值為102.35億元,可用於病毒防護的醫用口罩佔比達54%。

據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統計,2013年之前口罩企業約有500家左右,而2017年上升到1000家。近幾年口罩行業產量年均增長速度為15%。

口罩行業內人士指出:「最近兩年,國內口罩業發展相對平穩,其中出口貿易佔到50%。但今年一下子湧入這麼多新企業,從數據看,新增了這麼多產能,接下來,當疫情過後,市場是否能消化,目前很難判斷。」

目前,轉產進入口罩生產行業的企業中,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企業,響應國家號召,轉產支援抗疫,疫情結束後,會自動退出,比如上海三槍曾在非典時期加入口罩生產,疫情結束後就不再生產口罩了。

第二類企業,是為了進入市場而投機賺補貼,這些企業,往往不會在產品和市場上下功夫,投入成本,只為賺快錢,在未來競爭中立穩腳跟。

「不少和口罩相關的企業都在打聽如何買設備,如何找原材料,有的甚至自己造原材料,但是否符合標準?下一步如何競爭?」

第三類,是原本有意進入口罩生產領域,有基礎、有規劃、對市場有了解、對未來競爭有把握的企業。

比如,在浙江有一家口罩企業透露,計劃生產高端防護口罩,並在疫情結束後,繼續擴大20%產能。

如今,國內疫情暫時得到控制,全球疫情爆發,口罩成為全球性緊缺物資。一些從事對外貿易的人士透露,如今在國際電商平臺上,有口罩出口貿易計劃的廠家在增加。

這背後同樣存在不小風險:出口國外需要通過當地認可的資質審核,以美國為例,審核周期通常在6~8個月,成本在幾十萬元,並且全球各地的標準各不相同。

對於那些尚未取得國內二類醫藥器械生產許可的企業而言,想要取得美國NIOSH 42CFR84、歐盟EN149-2001等口罩標準,恐怕很艱難。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富士康旗下「裕展科技」發生工商變更,經營範圍新增「N95口罩的...
    天眼查數據顯示,2月11日,富士康旗下高新技術企業——深圳市裕展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經營範圍新增一次性普通醫用口罩、N95口罩的生產及銷售,口罩設備及相關技術服務輸出。深圳市裕展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3月,註冊資本23億人民幣,法定代表人向緒宏,經營範圍包括第三代及後續移動通信系統手機、基站、核心網設備以及網絡檢測設備及其零組件、新型電子元器件、數字音、視頻解碼設備及其零部件、金屬與非金屬製品模具的生產等。天眼查股東信息顯示,該公司為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
  • 5.11法國解封後,這些人必須戴口罩!但,去哪兒買呢?
    5月11日解封之後,強制性要求佩戴口罩的人群為:乘坐公共運輸工具的乘客隨著解封臨近,大家是又喜又怕,喜的是終於可以出門浪了,怕的是跟自己相同想法的人太多...況且,即使沒有出門浪的想法,也得出門去上班啊!早晚高峰的地鐵、公交車裡,別說什麼安全距離裡,睫毛不戳到另一名乘客的眼睛裡就算不錯了。
  • 買不到口罩,汽車廠都開始拼命造口罩了
    疫情一爆發,我們不但搬空了藥店口罩,也幾乎買空了世界各地的口罩 。有的地方開始推行搖號或者預約買口罩,網友感嘆:「萬萬沒想到,我人生中第一次搖號竟然是買口罩」。口罩消耗得也實在太快了。
  • 口罩去哪兒了?2000萬口罩日產能,為何你還是買不到?工信部回應了
    ↓↓錫紙、水壺、紙巾……從廚房到廁所家裡有的材料都能用上只有網友想不到沒有網友做不到!為什麼買不到口罩?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全力以赴克服種種困難,推動生產企業加班加點恢復產能。通過這段時間的努力,產量達到一天800萬隻以上,復工復產面達到了40%,但要看到,恢復乃至擴大產能畢竟需要時間。我們除了國內的生產,也在推動國際採購,以滿足全國疫情防控需求。問:既然產能在恢復,為什麼還有很多群眾買不到口罩?
  • 哪裡還能買到口罩?這裡有份買口罩攻略
    近日,隨著復工人數的逐步增加,口罩成為日耗品,不少市民都感受到「一罩難求」的局面有所緩解,口罩價格也有所回落。據了解,京城超市、便利店加大了口罩供貨量,線上口罩銷售渠道漸增。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學校開學、企業復工的不斷推進,口罩需求量未來還會加大,完全達到供需平衡還需一段時間。
  • 優衣庫宣布生產口罩,用內衣材質,66元的優衣庫口罩你會買嗎?
    說實在,當我們看到優衣庫開始生產口罩的時候,大家最大的感覺就是優衣庫終於開始生產了。還記得幾個月前中國口罩最緊張的時候,中國各大廠商都開始跨界生產口罩,無論是格力的口罩還是比亞迪的口罩,或者五菱宏光的口罩,還是三槍的口罩。可以說無論什麼廠商生產口罩,大家都不會覺得意外,所以看到優衣庫生產口罩,相信也不會有人覺得是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
  • 富士康,比亞迪,伯恩光學,三大廠工價翻倍,吸引了大批女孩
    鴻海精密集團,於1974年成立,總裁是郭臺銘,在1988年的時候投資中國大陸,專業生產三c產品及半導體設備的高新科技集團,富士康也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商。在2011年的時候,在全球企業500強中排名第60位,現已進入全球企業前50。在2018年6月8日的時候,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交易所上市。
  • 明日復工,口罩缺口有多大?現在連紙尿褲內衣工廠都轉做口罩馳援
    特殊時期,為避免人群聚集感染和哄搶,多個城市出臺口罩新規,打開了口罩限量購買、預約購買,甚至搖號購買的新大門。紹興是較早一批提出口罩快遞配送到家的城市,市民憑藉市民卡實名預約,一人一天一隻;煙臺憑身份證限量供應,每人可買兩隻,線上配送;上海實行預約購買,每一戶可買五隻口罩;但最吸人眼球的還得是深圳,搖號買口罩,中籤可買六隻,限購舉動堪比買房。
  • 近20天累計生產口罩5.7億隻 國產口罩企業有望彎道超車
    近20天累計生產口罩5.7億隻 疫情過後政府將收儲富餘產量國產口罩企業有望彎道超車成龍頭廣東、江蘇、江西等多個省份的復工率已經超過70%,而隨著各地的口罩及輔料生產企業陸續復工,廣汽集團、富士康、比亞迪等跨界加入口罩生產大軍之後,2
  • 富士康越南顯示器工廠投產 已生產出首批產品
    越南政府今天宣布,在經過一年時間的建設之後,臺灣富士康在越南北部建設的顯示器面板工廠已經投產,並且生產出首批產品。
  • 富士康為蘋果試生產AR眼鏡設備 採用半透明鏡片
    網易科技訊7月11日消息,據外媒報導,蘋果及其供應商富士康在傳言已久的蘋果AR設備開發過程中達到了一個關鍵裡程碑,該設備的半透明鏡片從原型轉向試生產。據報導,蘋果供應商富士康已經開始試生產「蘋果眼鏡」上使用的偏振和半透明鏡片,這屬於工程驗證測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鏡片對於AR和ARKIT的使用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攸關如何向AR設備使用者呈現計算機生成的圖像,同時用戶還可以看到的真實世界。蘋果在新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分為多個階段,從加州和中國的原型階段開始。在此期間,蘋果分別生產數十個和數百個產品及其零部件。
  • 最新口罩現貨購買地址入口 一次性口罩 n95醫用外科口罩 3m口罩
    從剛剛開始的一罩難求,到現在的產量持續上升,廣東、江蘇、江西等多個省份的復工率已經超過70%,而隨著各地的口罩及輔料生產企業陸續復工,廣汽集團、富士康、比亞迪等跨界加入口罩生產大軍之後,2月底我國口罩產能有望擴大至1.2億隻/日,正填補短期口罩供應的部分缺口。
  • 高校調研組發布富士康調研報告:存四大問題
    許多職校的在校學生在缺失知情權和選擇權的情況下被強迫送到富士康,不同意者會受到來自校方扣發畢業證、不能畢業的威脅。到了富士康之後,他們同樣沒有選擇的權利,在不同的城市、廠區、車間和崗位上根據生產的需要被廠方安排,這樣的所謂 「組織實習」,實在看不出作為教育機構的學校與勞務公司、職業中介有什麼兩樣,儘管學生們在職業學校每年需要支付數千甚至過萬的學費。
  • 買了也不發貨,口罩到底去哪了?
    然而,像郭傑瑞這樣能用十倍價格買到口罩的,已是幸運。隨著疫情的不斷蔓延,即便是高價口罩,在美國也已經買不到了。從AI藍媒匯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包括紐約、華盛頓、亞特蘭大在內的大城市藥店中,所有口罩全部脫銷。「我們最近一周跑了附近幾乎所有的藥店,都買不到,亞馬遜也不發貨。
  • 醫用口罩比普通口罩更安全?去生產車間一探究竟
    口罩生產如何把控質量安全?7月21日,南方+記者跟隨廣東省藥監局對口罩生產車間開展監督檢查快和小編去生產車間一探究竟↓↓↓▲點擊圖片可回看直播▲為確保疫情防控醫療物資質量安全,醫護人員和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用口罩等醫療防護產品滿足用、質量好的期望
  • 富士康的老闆,iPhone的真正製造者,郭臺銘,要學川普?
    為了「搶生意」,郭臺銘專門成立了一個特別的事業部,叫做「競爭產品事業部」,首要任務就是瞄準有潛力的產品,然後迅速研發製造,在最短時間內出貨,與對手爭搶訂單,訂單量增加就轉移到專門的事業部去量產,競爭事業部再去研發新產品,搶新訂單。。 搶生意的過程中,富士康多年累積下來的基礎技術實力發揮了大作用,比如模具技術。
  • 備受肯定屢得殊榮,富士康獲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
    作為已經持續11年的「責任中國·CSR年度盛典」,今年以「高格向上,多維履責」為主題,共評選出包含富士康、京東、騰訊、滴滴在內的37家年度抗疫先鋒和責任創新企業。作為製造業的龍頭企業,富士康從來沒有忘記肩上背負的社會責任,也始終在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道路上不斷創新和改進,此次連獲兩大殊榮,不僅是對富士康集團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肯定,也是對其ESG經營理念的認可。
  • 從富士康「廠妹」,到立訊掌門人,王來春憑什麼讓郭臺銘忌憚?
    富士康工廠環境惡劣,集體睡大通鋪,洗澡只能去工地的小木屋,時常停水停電,甚至水質差到煮出來的米飯都發紅。流水線上的工作也不輕鬆,為了不延誤工期,加班熬夜工作都很正常。 2017年底,庫克結束了在烏鎮舉行的第四屆網際網路大會,而後去往各地的蘋果供應鏈公司,其中立訊的崑山基地是重要一站。 這一天,庫克和王來春身穿藍色工服,走在立訊工廠裡,觀看整個生產線的運作。庫克時而停下,坐在女工身邊細看其如何將一個個零部件放入耳機中,王來春則站在他們身後。兩人的臉上都帶著微笑。而後庫克將照片分享到了微博上。
  • 疫情以來五菱生產口罩,吉利生產N95口罩汽車差距在哪裡
    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下,已有幾千家企業臨時轉產口罩,都在為緩解「一罩難求」的局面。各大車企也紛紛加入口罩生產大軍不斷擴大。在全國口罩短缺嚴重的環境中,五菱緊急調集超過120名專家、精英技師組成核心團隊,晝夜輪班圍繞,在生產周期需要10天的基礎上,五菱僅用76小時就實現了口罩機的正式下線,從而為擴大口罩產能提供了有力保障,再一次刷新了從「五菱神車」到「五菱速度」的認知。
  • 為什麼我建議你少戴口罩?
    > 公開收購別人戴過的口罩 重新加工,再高價賣出去 戴這種口罩 風險比不戴口罩高多了好麼 口罩這麼難買 是不是生產環節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