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蛋白青年2021年第9篇原創
《你好,李煥英》現已破43億票房,這部電影真的有如此之好麼?
我個人沒那麼喜歡《你好,李煥英》,總覺得還是不夠自然,沒有宣傳的那麼厲害。我體會到了影片的真誠,但很多方面依然有很大進步空間。
今天,我不想過多地去評價這部影片,而是想表達一個觀點——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李煥英」,我們應該尊重每一種合理的感受與理解。
表達應該是「合理的」,諸如「看這個電影不流淚的人有人格缺陷」,「導演在消費她已逝的母親」等偏激評論可以休矣。
但又有多少人的合理表達招致了人身攻擊、道德綁架,讓表達成為了一件危險的事。有些人甚至不允許別人說XX有缺點,XX就是完美的,只要你說XX哪裡不好就是你的問題。
倘若上述兩種情況越來越少,或許敢於合理表達者便會越來越多。
如果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那麼被理解應該是表達者的使命吧——
我們該學會合理表達並且尊重他人的合理表達,即使我們的觀點不一樣。
有時候不一樣讓我覺得沒什麼的,因為人固不同,所以對某人的思想實在不來電,是很正常的。
在內心真誠的基礎上,大膽地說出「我不喜歡」是我們嚮往的自由。
每個人都有權利玄追尋自己真正喜歡的作品,大家都喜歡,我也可以不喜歡。
我曾在我的隨筆中寫過一句話——「我依然會閱讀膾炙人口的書籍,只是不會再去用暢銷書的標籤去衡量其價值。」
有些十分暢銷的書,我就是不喜歡,讀來覺得只是些華美的詞藻堆砌,敘事冗長拖沓,邏輯也不清晰,與很多經典作品相差甚遠,讀完後沒什麼收穫,合上這本書,它並沒有觸發我太多思考。
偶然朋友與我談論起它時,我也願意表達我最真實的感受與態度,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不管是書籍還是電影,大家都沒必要達到觀點的統一,我們對不同事物有獨特的偏好,這才真實。
如王小波那句話——假如有樣東西人人都說好,那它一定不好,這是一定之理。
一味緘默並不可取,這個世界需要表達,需要情緒外放,需要思維共振。
如果沒有那些歷代作家的表達,我們不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看世界;如果沒有那些觀眾的表達,我們不會發現作品所有的閃光點與缺點;如果沒有那些讀者的表達,我們不會邂逅那個相似的靈魂。
正是這些表達,消解了眾生的孤獨,讓你我知道,原來,有人和我一樣,也認為XX作品有缺點;有人和我一樣,我們被同一部電影同一本小說同一首詩感動。
想起那個問答——記者採訪霍金,問他世間最讓他感動的是什麼,霍金認真思考後回答:「遙遠的相似性。」
遙遠的相似性,它讓我們既感嘆人生而孤獨又讓我們有一種生命被治癒了的感動,它讓孤獨感變得不那麼可怕。
觀點衝突之下,共鳴尤其可貴,不要浪費這種表達的機會。
「沉默或許能規避矛盾和麻煩,但表達更像是鮮活的震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