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紀錄片《而立浦東》
10日晚間,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六集4K紀錄片《而立浦東》在CCTV-1頻道、央視新聞新媒體以及央視頻首播亮相。一段關於浦東開發開放30年、11000多天波瀾壯闊的歷程,通過電視和網絡的媒介,全景展現在觀眾眼前。
而在10日上午的首發活動上,幾位浦東開發開放的建設者、參與者、見証者,有30後、60後、70後,也有80後、90後,娓娓道來他們和浦東之間的情愫和故事。
他們眼中的而立浦東:格外精彩
「我們劇組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可以說是沉下心靈、放低身子、走進城市,嘗試去解讀和呈現對於浦東開發開放真正的領悟。「該部紀錄片的總撰稿人李彬彬說,主創團隊從3000多分鐘的素材中凝練出了六集、總時長270分鐘的成片,其中200多位建設者和親歷者、數百份文件草案,甚至還包括一些從未披露過的數據,都是第一次和觀眾見面。「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帶領大家讀懂中國改革開放的過往歷史,讀懂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美好前景」。
經濟基礎差,交通不方便,還是農田一片,這是浦東開發開放初期留給大家的「初印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主持人董卿出生在上海,在6歲以前她一直都在上海生活,可那個時候她從來沒有來過浦東,雖然家裡也有住在南匯的親戚,但是要去做客的話,坐輪渡、坐車,實在太遠了。但參加工作以後,董卿卻成了一個浦東人,她曾經工作的東方電視臺就在浦東,工作後在浦東買了房,「浦東以每兩年一座橋、每兩天一家外企落戶的速度,向世界展示了改革開放速度。」董卿說,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對浦東的感覺,那就是「夢」,浦東用改革的精神將浦江兩岸的巨大差異消弭,改革是浦東立身、立業、立家的精神,而在她心裡,上海是永遠的夢想之地。
華領醫藥CEO陳力此前曾是羅氏制藥的首席科學官,回國後的第一站就是張江,創立羅氏中國研發中心。那個時候中國整體處於一個缺醫少藥的環境,張江也滿是土路和土坯房,找遍周圍就隻有一家叫做「大江南北」的小飯館。而如今,張江科學城已經從 「園區」 向 「城區」蛻變,也成了眾多科技人才來了就不願意離開的地方。
住在浦東楊思的90後「滬語網絡紅人」徐祥,也有關於浦東的記憶。浦東的變化在他眼中很特別,意味著氣味的消失。因為到浦東要坐輪渡,因此黃浦江的河水腥味成了徐祥兒時對浦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隨著2010年世博會的召開和交通體系的四通八達,輪渡已經被汽車、地鐵所取代,關於氣味的記憶漸漸消失,取代而之的記憶點則是聲音:汽車等各種交通工具的聲音。
徐祥體會到的種種變化,對浦東的第一代開發者、建設者來說,其實都是迎難而上、擼起袖子加油幹的一項項成果。
1990年5月3日,原上海市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公司總經理王安德正式到位於浦東大道141號的浦東開發辦公室上班。從此,這棟小樓裡凝聚了陸家嘴基礎設施建設、經濟體制改革的初始記憶。開發開放初期,浦東亟待通過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帶動城市能級提升,然而嚴重的資金缺口成為「攔路猛虎」,光陸家嘴初期建設就要6.7億元。建設者們開創性地推出了「資金空轉、土地實轉」的模式。那段日子裡,浦東遇到了很多困難,每個困難看上去都難以解決,那就必須硬著頭皮做,明天做不如今天做,下午做不如上午做。大家抱著這樣的態度和決心,投入到浦東的開發建設裡面,以至於每一天,隻有夜裡22點輪渡停航的節點,在提醒建設者們該下班回浦西了。
1992年,退休不久的「老兵」沈入群開始了一項全新事業——用地圖追趕浦東的發展,用腳步丈量浦東的發展奇跡。那一年,他繪制的第一張「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現狀圖」中有一塊留白區域,現實當中是個棚戶區,有2300多戶人家,老人就在留白處寫了個「棚」字。然而區領導跟他說,這個地方能不能先塗成綠色。後來,那裡真的從圖紙變成了現實——陸家嘴中心綠地成為了上海城區規模最大的一片開放式草坪。
從1992年到2007年,老人連續15年每年繪制一張地圖,用15張地圖記錄了浦東的成長。直到現在,90歲高齡的沈入群隔段時間就要去浦東走走看看,「看看世界500強已有多少個『強』落戶浦東」。
現場訪談中有一個有趣的環節,幾位嘉賓在臺上,面對浦東地圖找自己曾經工作或者現在工作的地方。奧運冠軍鄒市明找的是浦江東岸的世博大道,在那裡有他的國際健身中心,也是他的拳擊夢想重新出發的起點,在浦東,傾盡「拳」力。著名配音演員童自榮的太太是土生土長的浦東人,他自己格外欽佩的是在張江工作的各路科技英豪,最想對浦東說的一個詞是「致敬」,向給浦東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建設者們致敬。
李彬彬說,伴著浦東走過30年開發開放路的建設者、參與者、見証者的口述,和他們視角中的浦東,是《而立浦東》中不可或缺、極具溫度的情感共鳴體,「30年波瀾壯闊的歷程,許多人可能在歲月中忽略了。直到今天,當這份成績實實在在擺在世人面前的時候,我們改革的設計者、建設者、親歷者,才真真正正地把這些成績單拿出來,放在世人的面前。我相信,肯定會震撼人心。」
主創們還透露,六集《而立浦東》將從多維度的坐標系對浦東30年的發展進行解讀。首先,上海的改革影響的必然是上海本地的居民。城市擴容的需求拉開彼時上海改革的大幕,這是對上海當地的經濟運行和經濟格局而言的一個重大變化。更重要的是,黃浦江水拍擊的絕不是簡單的浦江兩岸。浦東開發開放更帶動了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再升級和再出發。「當我們站在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節點回頭望,當年決策者和我們改革的設計者,推進這場改革時,他們還有一層更深的意義——上海的改革不僅僅只是上海,它更多代表著國家或者說一個世界東方的經濟力量和東方大國在整個世界政經體系和整個世界經濟運行格局中產生重大影響的一步。這是中國、一個東方大國對世界的一次全新開放,一個更為大膽、步子更快的一次開放。」李彬彬說。
《而立浦東》說了什麼?
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六集4K紀錄片《而立浦東》11月10日起播出,這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和上海總站攝制、上海市委宣傳部協助拍攝的紀錄片,歷時一年多打造,採訪了200多位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者、親歷者、見証者,通過他們的講述和故事,全景展現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的輝煌歷程,彰顯了浦東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奮鬥形象。
第一集《打出王牌》講述黨中央作出開發開放浦東重大戰略決策的歷史背景和重大意義﹔第二集《金融先行》講述陸家嘴從棚戶區成長為世界級金融中心的發展奇跡﹔第三集《通江達海》講述浦東助力上海打造國際貿易、航運中心的成功實踐﹔第四集《創新高地》講述浦東以開放姿態,前瞻布局、制度破冰打造科創高地的不凡歷程﹔第五集《世界之城》講述浦東用「繡花功夫」探索中國特色超大城市管理的嶄新路徑﹔第六集《春潮再湧》講述新時代浦東用「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繼續當好排頭兵、先行者的創新奮進。
主創不僅從浦東開發開放進程的重大事件裡挖掘題材,也把鏡頭對準了多位上海市民,從普通人視角,探尋浦東發展歷程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切實改變。生活在浦東的居民對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百貨落戶浦東的情景記憶猶新﹔送奶工20年如一日穿梭在浦東街頭巷尾,見証城市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點滴﹔石油工作者在浦東辛勤耕耘、開拓創新,助力中國石化事業再上新臺階﹔氣象人默默守護城市發展,講述實現「國船國導」的經過,回憶南浦大橋成功合龍背後的驚心動魄……普通人回憶的諸般細節,為浦東飛速發展的30年增加了溫度。
去年5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上海宣布4K紀錄片《而立浦東》開啟拍攝製作。取意「三十而立」,紀錄片就是要全景式地鋪開浦東堅實的成長道路,向世人展示改革開放的力量、開拓創新的精神、令人震撼的成就。
六集4K紀錄片《而立浦東》將於11月10日-15日22:30在CCTV-1播出﹔11月11日-16日9:00在CCTV-4、20:00在CCTV-9重播。央視新聞新媒體、央視頻等平臺同步開播上線。
(來源:浦東發布)
(責編:實習生、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