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摳經濟」
「摳經濟」聽到這個詞,不就是摳門的意思?當代年輕人的摳門經濟學可以是吃著蛋糕邊角料,喝著瑞幸1.8折咖啡,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就是這麼摳門。
今年的雙十一來得格外早,在10月21日,許多人熬著夜等候著各大主播在一聲聲「划算」中付了一筆筆定金。
等到11月1日,第一波雙十一浪潮的到來,付完定金的人們付完尾款立馬哀鴻遍野,自嘲接下來的日子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
但其實,也有一部分人不買東西不付尾款,他們一直就過著這樣節儉甚至有點摳的生活。
豆瓣上,「摳門男性聯合會」和「摳門女性聯合會」這兩個組織聚集了40多萬的年輕人。
在那裡,大家以摳為榮,都認為摳摳更幸福,通過各種五花八門的省錢技巧來獲得成就感。
當然不是苦寒酸,而是儀式感和省錢同樣具有的「高性價比」生活。
比如,如何在6元以內的工作餐裡吃到肉:
再比如,努力工作後,需要甜點犒勞自己,但蛋糕價格太貴,可是帶有巧克力果醬的蛋糕邊角料也是很不錯的。
又比如,都市白領日常怎麼會缺少咖啡?星爸爸太貴,瑞幸又自身難保,但想想手磨咖啡也是很周到。
記得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有一本書《斷舍離》,裡面就是說了這樣一句話:不重要的不買,不需要的捨棄,遠離物質的生活。前面提到的「摳門經濟」所說的意思大致上就是這種極簡的生活方式。
但當代社會,物慾橫流,人越來越多,新鮮事物越來越多,要在喧鬧的城市中有一顆寧靜的心靈很不容易,更何況是時代所趨,因此只要人夠多的地方,就會衍生出契合的商業模式,於是我們看到了極簡主義,無印良品等系列日式品牌。
低價、打折,海底撈、蜜雪的殺手鐧
時興新詞必然會帶動一個業態的發展,比如餐飲業注意到「摳門經濟」之後,開始用低價、打折這些方式吸引消費者,這也成為自身品牌的殺手鐧。
比如,杭州的薩莉亞餐廳前段時間還上了熱搜,網友們在感嘆「它都這麼老了,居然還在!」這是一家主打義大利菜的快餐連鎖品牌,但不是一個義大利品牌。它是成立於日本,憑藉「平價意餐」這一差異化定位,在亞洲開出了1500多家直營門店,其中近400家在中國。
你以為是這家餐廳有年代了才上的熱搜嗎?當然不是,完全是因為它的低價!
薩莉亞的菜單上有沙拉、披薩、意面、甜點、濃湯、飯類、焗類、葡萄酒、飲料等11大品類。
意面10~20元一款;披薩系列18元起;海帶絲、烤菠菜、萵筍絲等前菜7元一份。
就是因為價格親民,所以這家餐廳成為了不少摳門青年的快樂天堂,這家店被稱為是「義大利沙縣小吃」、「西餐界的名創優品」、「窮人的幸福天堂」等。
正餐,可能大家了解不多,但飲品是最為大家熟知的。
蜜雪冰城名氣這麼大,它的殺手鐧不就是低價策略嗎?
今年6月,蜜雪冰城宣布門店數量正式突破10000,成為國內第一個門店破萬的茶飲品牌。
一眾網紅奶茶高擺30元大旗之時蜜雪冰城不為所動,靠著均價6元的奶茶殺出重圍,僅去年一年的營收就達到了65億。
蜜雪冰城不再是窮人的快樂源泉,從十八線到北上廣它成為了不少青春男女,奮鬥都市青年的首選。
還有海底撈也是把目光瞄準在定價與折扣,也用低價策略來契合「摳門經濟」。
海底撈給大學生的折扣是,假設一頓火鍋成本是100元,價格低敏的消費者願意花200元吃一頓。價格高敏的消費者最多出150。
那怎麼定價可以賺更多的錢?
定價200,只有價格低敏消費者能消費,200-100,賺100。
定價150,則雙方都能消費,(150-100)×2,還是賺100。
怎麼樣讓價格低敏者消費200的同時,讓價格高敏者消費150?
通過折扣!但享受折扣的代價就是只能按照規定的時間進行消費。
通過折扣,價格低敏的人群可以通過無限次的消費,來吸引更多顧客,獲得更多的利潤。
這在經濟學上被叫做是「價格歧視」,但不是貶義意思,意思是運用價格歧視的商家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消費者也能夠藉此負擔比自己消費能力高一些的商品或服務,這也是一種互惠互利的表現。
歧視本質上是個中性詞,我們可以正確解這個詞,有時候反而越歧視,越進步。
如果對時間價值有歧視,用同樣的時間,你就可以拿著比同事高一倍的工資;
如果對需求程度有歧視,你就可以花更少的錢在旅遊淡季去泰國吃榴槤吃到爽;
如果沒有對用戶群體的歧視,你是個窮學生在買火車票時也無法享受到半價優惠。
......
正是因為有了歧視,有了價格歧視,我們才會受益,商家才會受益。
巧用「價格歧視」,助力品牌營銷
商家如何用「價格歧視」,來助力品牌營銷呢?
通過看價格-需求這兩個曲線我們可以得出:要想讓利潤最大化,不是一味提高產品價格或者擴大生產,而是向每個消費者賣出潛在的最高價,即通過千人千價獲取無數個小矩形,從而趨近三角形。
另外,用優惠券也可以鑽價格歧視的空子讓消費者受惠。
但始終有消費者認為買家沒有賣家精。
而因為價格統一是不可能的,也不存在絕對公平,世界上的每個地方,每個地區,每個家庭面對的價格都不是統一的,所以就不存在絕對的公平,而倘若價格統一的話,也會帶來反作用,會製造更多的不公平和不便利。
因此完美的價格只是理想,商家要如何合理實施看上去並不合理的「價格歧視」?
1. 「二級價格歧視」——數量歧視
對不同的購買量收不一樣的價格,商家的薄利多銷和賣家的團購低價就是這個邏輯。
2. 三級價格歧視」——「用戶群體歧視」
對不同的人群(分類的標籤可能是職業、地區、收入甚至是消費習慣和購物場景)進行差異化收費,比如會員的企業版和個人版,學生票和成人票,早鳥價和正常價。
3. 「單人價格歧視」
大多數商家都會通過設置「多買多送」或者「多買多便宜」的邏輯,用團購價帶來的優惠大套餐和獨自購買的高單價進行對比,從而促進消費者拉人頭購買。
但有時消費者就是找不到一起購買的人,只能放棄拉人的想法,這就可以想辦法提升消費者直接按照單獨售價購買的機率。
比如,米其林餐廳普天餐廳對扁肉湯定價方式的變化:開始時,扁肉湯是按38元/盆來賣,每份30~40個,足夠3~5人吃;現在是12元/碗,每碗8個,只夠1個人吃,通過縮小售賣單位巧妙提價,拉動了消費量和客單。
4. 給消費者購買產品的理由
「少動剛需款」 「模糊價格可比性」這些影響消費者消費的因素都是治標不治本,而真正讓消費者感覺自己是在合理價值付費,商家就要給消費者一個理由,使得同一產品服務差異化或者價格合理化,像是之前寫過的物超所值就是這個道理,而並非是讓消費者當冤大頭花錢。
理由有多重要?
著名心理學家艾倫·蘭格曾做過一個實驗:幾十個人正排隊複印資料,他讓插隊者對正在排隊的人說:打擾了,我有5頁資料要複印,能否讓我先來?「結果,60%的人滿足了插隊者的願望。
接下來,蘭格又讓實驗者以「我能先用下複印機嗎?因為我有東西要印」為理由插隊。儘管插隊「理由」讓人匪夷所思(排隊的人,誰不是來複印東西的?),結果還是有93%的人同意了。
這說明「價格歧視」,只有讓消費者感覺到價格合理划算,才會有更多心甘情願來的顧客來消費。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才能真正讓消費者為你的品牌買單。
由此看來,蜜雪冰城、海底撈爆火的背後不僅是「摳經濟」的表現,還蘊藏著企業的經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