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港股研究社
民以食為天。作為餐飲界的巨頭之一,海底撈一直以服務稱霸火鍋界。
最近,這位火鍋界的霸主突然瞄上了奶茶領域。據媒體報導,近日海底撈在武漢開了第一家奶茶店,主打「DIY自製」,一杯9塊9,小料隨便加。
海底撈已經不是第一次在低價領域布局了,此前海底撈就推出了麵館快餐、火鍋食材超市等,現在又高調進軍奶茶界,難道只是巧合?而低價版的海底撈奶茶是否會成為第二個「蜜雪冰城」?
火鍋巨頭的困局
2020年初的疫情給餐飲業的黃金檔按下了暫停鍵,根據財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實現收入97.6億元,同比下降16.5%;報告期內實現淨利潤-9.65億元,對比去年盈利9.12億元,淨利同比暴跌超過200%,而這也是海底撈上市以來首次虧損。
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撈全球門店數量達到935家,其中有868家位於中國大陸,覆蓋了全國164個城市,67家位於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及海外。上半年海底撈共新開餐廳173家,平均下來每天都有一家新店開業。
由此可見,雖然疫情導致海底撈出現虧損,但它依然保持著逆勢擴張的勢頭,從而覆蓋更大的市場,謀求更高的利潤。
根據財報顯示,堂食是海底撈的主營業務來源。2020上半年,海底撈餐廳營業收入約為91.5億元,佔營收比重的93.7%。而超高的堂食營收佔比主要是因為海底撈的服務體系。用戶在堂食過程中會享受到海底撈的「完美」服務,從而產生極高的用戶粘性,這不僅吸引來大批顧客,也成為了同行爭相模仿的對象。
然而,由於服務具有無形性,且本身缺乏創新,加上海底撈並沒有獨具優勢的爆品,隨著其它特色餐飲企業的不斷湧現,對於海底撈來說,僅靠服務已經很難對抗激烈的市場競爭。
尤其是面對火鍋界的另一巨頭「巴奴」的強勢入局。2012年巴奴毛肚火鍋,以產品主義為核心,用一片毛肚,在火鍋業界中撕開了一道口子。
2015年,海底撈為了把巴奴的發展勢頭扼殺在河南,在鄭州大肆開店。但結果不盡如人意,一年後,海底撈的鄭州門店倒閉了約1700家,而巴奴卻獲得了更大的成長。
隨著居民的消費持續擴大升級,對餐飲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於餐飲行業來說,不僅是讓食客嘗鮮,而是要讓其形成復購的消費習慣。
而無論是在價格上還是食材產品上,海底撈似乎都沒有佔據絕對的優勢。從大眾點評的客單價綜合看,海底撈的人均消費在140元-150元,消費群體主要以學生居多,而在去年10月,海底撈原本打算取消大學生下午場6.9折優惠,僅開放午夜場,並將優惠改為7.5折,引發網友強烈不滿,今年疫情後,海底撈又再次因「漲價」引發輿情風險被緊急叫停。
反觀同樣在火鍋賽道上的其他玩家,無論是呷哺呷哺的「一人一鍋」還是巴奴的「菌湯毛肚」,也都具備不錯的市場反響。除了面對老玩家的虎視眈眈之外,還有盒馬鮮生,每日優鮮這樣的行業新貴。
去年,盒馬鮮生推出「椰子雞火鍋」「泰式冬陰功鍋底」等特色單品鍋,價格僅僅是線下門店的一半。而在雙十一期間,更是宣稱最高單日售出1.4萬份鍋底,已超越海底撈,成為國內最大的線上火鍋店。
面對激烈的競爭,此時的海底撈,開始「變」了。
「不務正業」成海底撈標籤
為了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實現品牌的多元化發展,海底撈開始尋找新的增長點。
2020年4月,海底撈打出快餐牌,在繁華接頭先後開張如「十八汆」「撈派有面兒」等8家平價快餐店,價格均為10元左右,品類覆蓋廣。
隨後,海底撈又盯上了「家庭餐桌」的市場,開了首家火鍋超市,主要銷售火鍋食材,似乎在向社區零售布局,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超市裡的食材價格和線下門店的一樣,不符合性價比優勢,另一方面,如果主打性價比,就會搶堂食的生意,同時,運營成本也會增加。
除此之外,海底撈還在英國倫敦搞起了「副業」,售賣茶具、食品、服裝、烹飪用具以及帶有海底撈Logo的玩具和配飾。售賣周邊,不僅僅是增加營收,還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增加了用戶粘性,對於海底撈來說,也是一種不錯的策略。
如今,海底撈似乎在多元化產業布局中玩上癮了,竟然將觸角伸入了兇猛的「奶茶界」。在武漢開了第一家奶茶店,主打「DIY自製」,一杯9塊9,小料隨便加。
據餐飲分析師林嶽稱,「奶茶+火鍋」可能是海底撈的另一個新嘗試。在店內開設奶茶檔口,一方面是為了將店面資源最大化,另一方面也想利用奶茶等產品,彌補休閒時段(非用餐高峰期)的營收。
餐寶典創始人汪洪棟也認為,既然奶茶這麼受歡迎,與其坐視消費者拿著別家的奶茶來吃火鍋,不如自己賣。
而茶飲的高利潤,同時也擴大了海底撈的營收和利潤空間。有業內人士認為,奶茶等茶飲是市場上毛利較高的飲品品類。單價在10元以內的蜜雪冰城,雖然毛利率在行業內處於低水平,但也有50%-60%,多數連鎖品牌毛利率均在65%以上。疫情衝擊下,海底撈業績出現了滑坡,而奶茶檔口由海底撈直營,與火鍋店相「寄生」,可以利用奶茶流量促進店內消費。
欲打造下一個「蜜雪冰城」?
事實上,店內開賣奶茶的火鍋品牌並非只有海底撈一家。早在2017年,呷哺呷哺就把「火鍋+奶茶」帶到了消費者面前。據呷哺呷哺公布的數據,目前茶飲收入佔湊湊火鍋20%的營業額,茶飲外賣營業額的佔比則超過了40%。
據《2020中國燒仙草市場大數據報告》,火鍋是奶茶等茶飲的最佳伴侶。隨著海底撈首家「火鍋+奶茶」門店開業,不僅吸引了一大批消費者,似乎也為海底撈開闢出一條新的賽道。
圖源:《2020中國燒仙草市場大數據報告》
隨著近些年茶飲熱潮如火如荼,不少飲品的地位直線提升。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茶飲市場的總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相當於咖啡市場的2倍以上。按照新茶飲計算,到2020年新茶飲的市場規模將達到500億元。而奈雪、喜茶等頭部品牌也受資本青睞,頻頻傳出上市的消息。
不僅如此,同樣作為奶茶巨頭,但是在業內「低調」的「蜜雪冰城」,也在1月13日,完成了首輪融資。據晚點LatePost報導,龍珠資本、高瓴資本聯合領投,二者各投10億元。融資完成後,蜜雪冰城估值超過200億元。同時,蜜雪冰城計劃在A股上市,上市的籌備已到最後階段,交表倒計時中,預計年內完成上市流程。
蜜雪冰城憑藉人均10元以下「便宜好喝」的奶茶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奶茶店。據顯示,據此前媒體的報導,2019年蜜雪冰城收入為60億元左右,淨利潤約8億元。2020年6月份,蜜雪冰城宣布第10000家門店開業,成為國內門店數量最多的茶飲連鎖品牌。
如今,海底撈從低價位的奶茶開始著手,或許也是看到了蜜雪冰城的市場。那麼,海底撈會不會打造出第二個「蜜雪冰城」?
蜜雪冰城的成功之一就是靠著低價佔領了大部分的下沉市場。除了在三四線城市密集開店以外,蜜雪冰城還「攻佔」了各種大學城,以「便宜好喝」的白菜價俘獲了大批學生。對比蜜雪冰城,海底撈入局奶茶的做法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目前的經營策略來看,海底撈雖然以「火鍋」為重心,但是海底撈對下沉市場的重視同樣不可小覷。
數據顯示,2016-2018年期間,海底撈在二三線城市新開門店分別為23家,77家,110家。2019年,海底撈更是進一步下沉,二線城市門店數量同比增加60%,三線及以下城市同比增長65%。下沉確實為海底撈業績帶來了新亮點。2019年,同店銷售增長率中,一線、二線、三線及以下城市分別為-0.2%、-1.9%、8.3%。
同時,海底撈的用戶定位主要是學生群體,品牌影響力也相對較大。而海底撈一開始就將定位9塊9的低價奶茶與火鍋捆綁,確實可以形成雙向引流的作用。那麼,嘗到引流增收的甜頭後,未來海底撈是否會獨立開設奶茶店品牌也不無可能。
但說到底,目前海底撈的奶茶更多的是為火鍋做引流和服務,即便是未來單獨開設奶茶品牌,在高端市場有奈雪的茶、喜茶等品牌橫亙,下沉市場有蜜雪冰城等眾多玩家在側的背景下,火鍋巨頭海底撈能否在奶茶界說出另一個精彩故事,或許還需要經過市場新一番考量。畢竟,這也不是海底撈第一次在搞副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