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情人節,《甜蜜蜜》的重新上映大概是最近電影圈最應景兒的事情了。1996年,這部電影首次公映;2015年,趕著電影重映的熱潮和情人節的檔期再次上映,沒有3D,沒有大宣傳,看的就是情懷。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這兩天,總有那幾位可以稱得上痴男怨女的文藝中青年們,在朋友圈裡曬著《甜蜜蜜》的海報和劇照,寫著自己相信(或不相信)愛情的心靈雞湯。
關於這部在1996年問世的經典電影,無需在此贅述,將近20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其進行了各式各樣的闡述與解讀。只是,當我生平第一次在電影院裡完整地看完《甜蜜蜜》,聽著尚未亮燈的影院裡四處傳來的抽泣聲,有些惆悵和莫名,這無關乎片中情節,而是被坐我邊上的兩個90後妹妹不時發出的議論弄得有些脫戲。
最悲傷的是,其中一個妹妹在看到字幕打出1987年的那一刻,很驕傲地說,「呀,那一年,我還沒有出生呢。」
我默默地打開手機,度娘了一下TFBOYS的出生信息,多麼希望在這一刻這三個娃也能坐她倆邊上,並說一句,「呀,電影拍出來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呢。」至於他們把電影解讀為「二奶轉包小狼狗」的故事,以及把黎小軍聯想到陳赫,我只能說WTF。這是提給片方最多的兩個問題,其實,這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我檢索了一下近期新聞,1月底,《甜蜜蜜》導演陳可辛在北京交通大學的一次活動中說,復映的《甜蜜蜜》沒有轉制3D,或者在劇情上刻意去做一些增減和調整。「沒有必要,最多是還原」,陳可辛表示,除了畫面更為精緻飽滿,此番復映版《甜蜜蜜》修復的重點在於聲音。「十幾年來看了無數遍《甜蜜蜜》,每看一回,就要心疼一次,因為聲音。」陳可辛坦言,「這次終於有機會可以給到李翹真正適合她的聲音」。
在那次活動中,陳可辛反覆說,「不變,就是我們的賣點。」誠然,在近期颳起的老片重映潮中,假設《甜蜜蜜》也需要戴著3D眼鏡看完,我是絕對沒興趣邁進電影院大門的。(當然心裡也有邪念,影片中那些床戲,真要轉制3D,還能拿到龍標嗎)
這幾年在內地摸爬滾打,陳可辛終於借《親愛的》抓住了內地觀眾觀影時的情感脈門,所以他對於《甜蜜蜜》闡述的下列言論,多少顯示了其在商言商的狡黠,也多少透射出其內心裡的追求。他說:「《甜蜜蜜》不是一個技術型的電影,所以我覺得,技術上跟科技的變化,其實對於平面電影沒什麼影響,我覺得,我們去弄那個有點騙人,沒有必要,其實這個電影最重要的是人物跟情感。這些東西,無論科技怎麼變化都是一樣的,都是不需要變的。所以,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決定這個電影是還原,還原到以前最好的狀態,而不是說去改變。電影有兩種,一種是變形金剛,有感官刺激的,另外一種就是共鳴,就是情感。所以當你遇到能夠共鳴的東西,你永遠能夠把這個情況和環境帶入到自己生活裡邊。」共鳴,如果你在最初看到這部電影時就有了共鳴,那你此番走入影院時仍然會對它有共鳴。這點我能保證。只怕觀者自己物是人非,以前陪你看碟時的那個TA早已不在你身邊,如此湧到心頭的悲傷,你受得了嗎?
以我淺見,陳可辛與許鞍華是那一代香港導演中最具中產階級精神與情調的兩位導演,他們對於港人中產趣味的把握,比之王家衛、關錦鵬來得更加的細膩。《甜蜜蜜》當年能夠取得如此成功並經久不衰,就源於兩點:情感的心靈雞湯;迷失的身份認同。黎小軍與李翹、李翹與豹哥、鬼佬與泰國「雞」,乃至姑姑與威廉,他們對於性、愛情、婚姻的概念都是分開的,換言之,在《甜蜜蜜》中,愛上誰、愛著誰都是無關乎道德的中性問題。此外,黎小軍和李翹在香港、美國,都在為了生存打拼,為了身份打拼,為了身份認同打拼,可最後,他們迷茫在這些身份認同中,不知道為了什麼而打拼。這兩點,在當下的中國內地,影片會比1996年上映時,更能令內地觀眾心有戚戚然,因為在這個時代,太多的80後、90後,他們離開家鄉,在北上廣深試圖出人頭地,他們就是黎小軍,他們就是李翹。雖然外在環境絕對不同,但內在本質沒有差別。
最後,再來說說這倆90後妹妹吧。片尾開始走起字幕,《甜蜜蜜》的歌聲響起,不是鄧麗君的,也不是鹿晗的,而是如當年電影中的那樣,是黎明唱的。她倆怒了——為什麼不是我們家鹿晗唱主題歌?從排片表看,重映的《甜蜜蜜》院線拍片量不到5%,所以如果你真想去影院感受一下,先得上網搜下地圖,那些有場次的影院距離你家有多遠,距離市中心又有多遠?
傳媒大眼由指尖族科技傳媒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