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喉咽腫瘤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喉咽癌專委會」)第一次委員代表大會暨第二屆喉癌、喉咽癌規範化診治及新進展學習班在廣州順利舉行。大會由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頭頸外科主辦。會上,舉行了喉咽癌專委會選舉儀式,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頭頸外科劉學奎教授當選主委。同時,分別進行了喉癌、喉咽癌相關手術的直播展示。
開幕式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華教授對喉咽癌專委會的成立表示祝賀,簡要介紹了醫院發展概況,特別指出醫院近年來多項研究寫進了NCCN指南,寄望專委會的成立及學習班的舉辦,能凝集專家力量,進一步推動喉咽腫瘤規範診治,開展高水平的研究,收穫高質量的成果。
▲徐瑞華致辭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委員兼頭頸外科學組組長、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潘新良教授代表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致辭。他表示,希望專委會的成立能在今後帶動和提高廣東省喉咽腫瘤的診治水平。
▲潘新良致辭
喉咽癌專委會主委劉學奎教授表示,希望通過本次學習班手術直播聚焦實用技術細節,舉行主題講座分享更多喉癌、喉咽癌治療相關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各位與會嘉賓分享討論病例、多視角多觀點思想碰撞,讓喉咽癌防治向著「規範、協作、創新」的研修目標不斷前進。
▲劉學奎發言
先保命還是喉功能?
劉學奎教授介紹,目前,臨床上針對喉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放射治療、手術治療、放射和手術的綜合治療。一般來說,早期喉癌的治療以手術和放療為主,中晚期則需要進行綜合治療。
他表示,喉癌早期治療的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一旦發展到晚期才被確診,生存率就會大幅下降。「與許多癌症一樣,在我國,很多喉癌病人在確診病情時,往往已到了中晚期,晚期喉癌的治療仍是個難題。」
▲劉學奎介紹「喉癌臨床和基礎研究」
傳統的喉癌治療模式是進行全喉切除+放療,將病灶完全切除,患者的生存情況依舊比較樂觀。但這種治療模式下,喉的功能往往嚴重受損甚至無法保留,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發聲功能,導致生存質量不佳。
近20多年來,隨著醫學界越來越重視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在晚期喉癌的治療上,有些醫生提出要儘可能地保留喉功能,先進行放療、化療,若效果不佳或病情復發再進行手術切除。
劉學奎教授指出,保留喉功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先為病人保住命。臨床實踐顯示,放化療在相當一部分喉癌患者身上難以取得良好療效,在「保功能優先」的治療思路下,患者有可能錯過手術切除的最佳時機,最終無法動手術。「相當於,萬一先放療後手術的方案效果不佳,之前的放化療就浪費了,術後再放化療的『補救』機會也失去了。」他認為,在決定治療方案時,醫生需要謹慎抉擇,因病人具體情況而定。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劉學奎教授創新性地使用鈦網支架進行喉功能重建,為患者提供了多一種更為安全可靠、經濟可行的治療方法,給患者帶來了福音。目前,這一新技術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被國內多家醫院採用。
▲手術直播展示現場
聲音嘶啞1個月沒好轉 不妨做個電子喉鏡檢查
「老煙槍」只需要警惕肺癌?非也!
劉學奎教授提醒,聲音沙啞一個月以上沒見好轉,如果本身還是「老煙槍」的話,就更要注意,不妨查一查電子喉鏡,以防喉癌。
近年來,喉癌發病呈增長趨勢,在所有頭頸部腫瘤中居第二把「交椅」。
他表示,聲門型喉癌早期表現就是聲音嘶啞,容易與所謂的「火」、喉嚨痛、咽喉炎等相混淆。
他指出,在進行清熱、消炎治療後,聲音嘶啞依舊遲遲不見好轉,甚至更加嚴重,應儘快到綜合醫院的耳鼻喉科或腫瘤專科醫院的頭頸科就醫,進行電子喉鏡檢查。「這種檢查費用不算高,而且非常方便,一旦看到喉部有可疑腫物,醫生取樣進行病理檢驗,有利於儘早明確診斷。」
近年來,喉癌在我國呈現發病率上升、發病年齡提前的趨勢。劉學奎教授建議,有吸菸史或口交史、40歲以上的男性,一旦頻繁出現聲音嘶啞的情況,經常規的咽喉炎治療效果不好,最好能做一次電子喉鏡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喉癌的蹤跡。
在培訓班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帶來了一場接一場內容豐富的專題講座。病例的分享與討論激起了參會專家、學員激烈討論,會場氣氛熱烈,均表示獲益匪淺。
▲參會專家開展學術討論
▲合影留念
編輯|尹蓁 責編|黎曉心
通訊員|鄭夏靜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