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盜用交易平臺信息
以交友為名進行詐騙
以下為讀者徐女士自述朋友被騙的經過:
大概一個半月前,對方通過交友app(探探)和我朋友認識。加了好友後,就各種噓寒問暖,還時不時透露出自己很有錢的樣子。
社交媒體帳號顯示其名為「石雲峰「。據徐女士稱,他的照片並沒有顯示正臉,照片和名字應該都是盜用的,目前仍然活躍。
聊了沒幾天,這位「石雲峰」就自稱在做一些投資,並根據多年經驗總結出了一個公式:「 結合凱利公式和微積分密碼再結合比特幣的趨勢圖計算,其結果可以反應比特幣價格的走向。所以在投資上這些年都沒有虧過。」
「石雲峰」發給徐女士朋友的公式圖
為了不讓我朋友起疑心,他故意強調:「用公式算出來的節點很少,有時候半年也沒有一次。」
徐女士朋友與「石雲峰」的聊天紀錄。
接著,對方開始打起感情牌,說因為喜歡我朋友,所以想教她,帶著她一起賺錢。
他推薦的交易平臺是DCM APP,這個APP在Appstore找不到,需要通過他給的連結才能下載。我朋友就在比特幣交易所買了1000USD的比特幣然後轉到了這個交易平臺。
接著,他會帶著我朋友操作,每個時間點(精確到秒)買進還是賣出,額度多少。在他的「帶領」 下,最後基本上都是盈利(也有虧的,但是非常少)。
在點擊確認訂單(confirm order)之後,時間就會轉動,如果是買進60s/100USD的比特幣,那麼60s之後的比特幣價格高於60s之前的,就盈利27USD。
一波操作之後,我朋友開始相信他是真的有「公式」可以計算節點所以才這麼準確。這時候,他進一步表示,風險越大收益越多,希望我朋友再繼續充值。
另外,在該平臺有一個獲取金幣的「活動」。「石雲峰」自稱是至尊會員,在晉級拿金幣,只有操作收益+平臺金幣+比特幣漲幅,三管齊下才能讓收益最大化。
我朋友希望獲得更高回報,於是繼續轉帳。領取了金幣後,對方再帶著她操作,每次操作到下一個階段,就讓我朋友再轉帳去平臺補錢領取金幣。
受害人與石雲峰的聊天紀錄。(點擊圖片可放大)
最後取款的時候,各種問題就來了。
首先客服說要交稅才能取款,平臺不能動用客戶的投資所得,所以稅款不能直接從裡面扣,要交齊了稅款之後平臺才放款。
根據我朋友所得,要交個人所得稅三萬左右(交稅的轉帳帳號是來自一個聯邦銀行)。
交錢之後,平臺表示收到了稅款,審查之後就會放款,可幾天過去了,客服又說,之前「石雲峰」幫她轉的錢$25000涉嫌洗錢,被凍結了,以此為藉口,說需要把那$25000補上才能出款,不然通不過審核。
這時候已經是非常明顯是詐騙了。
我們再次訪問DCM 的官網,找到DCM的LinkedIn,打通了他們公關電話,立馬被告知,DCM根本沒有任何交易APP,這個APP是詐騙集團盜用了他們公司的Logo,受害者不計其數!而此時,我朋友前前後後已經被騙去了12萬美元!
據徐女士所述,她朋友其實一開始就揭穿了這位「石雲峰」的照片並非本人,對方解釋因為自己長得不好看,迫不得已才這樣做。為了騙取信任,他後來還發了一張自稱是本人的稍微醜一點的照片,徐女士認為,應該也是盜的。首先,被盜用信息的DCM是一個正規合法的風投公司(https://www.dcm.com/cn/about),網上可以查到企業的相關信息。而所謂的贏取金幣,也是充分利用了人的博彩心理。(金幣晉級的幾個等級逐層遞增,如滾雪球般一發不可收拾)
不法分子盜用DCM公司信息PS的「活動海報」。(點擊圖片可放大)據徐女士稱,其間她朋友質問過「石雲峰」,為什麼不能完全靠操作收益進入下一個階段,對方的說辭是「最近波動大、風險高,節點不好,等比特幣漲到15000就提現,到時候平臺會把比特幣劃回到比特幣交易所,不用擔心。「(徐女士表示,朋友當時確認過,比特幣的確從$10000 漲到了$15000+)
後來徐女士的朋友沒錢了,「石雲峰」就讓她去借,還主動提出要幫忙,前前後後總共幫她充了25000平臺金幣,直接充到她的帳戶下。(充的是平臺金幣,並沒有經她的手)
這裡還要說一下比特幣的轉帳機制。因為對方一開始說公式是用於計算比特幣的價格趨勢的,所以讓受害者買比特幣劃幣到平臺。然而比特幣的購買和轉帳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有時候要9天以上,後來對方直接說,可以用國際電匯的方式轉帳,直接匯進去的美金也可以像比特幣一樣投資,貨幣之間隨意轉換。
一旦徐女士的朋友再起疑心,對方就又開始遊說:「DCM是一個很大的融資公司,平臺和比特幣交易所有籤協議,可以隨意轉換。」 徐女士表示,現在看來選擇數字貨幣,不過是為了不在銀行留記錄。
多起盜用事件造成的惡劣影響已經引起了DCM公司的重視,記者查證到其官網已經發布了最新公告:DCM注意到,有不法分子假冒DCM的名義,通過WhatsApp、微信和其他形式的社交媒體發布不實信息,意圖實施詐騙。對此,DCM特此聲明,DCM從未通過社交媒體募資、引導投資或從事商業交易。您通過社交媒體收到的任何以DCM名義發出的投資請求,均不真實的。請您不要回復任何此類請求或宣傳。徐女士也反應,她和朋友已經向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提交了舉報,並前往109分局報了案。徐女士提供的FTC舉報案件編號截圖。
紐約華人資訊網記者曾致電FTC詢問案件進展,可能因為疫情的緣故,並沒有接通人工客服,記者只能在語音信箱裡留言,等待對方回電,但截止發稿時間,仍然沒有收到任何答覆。
警局方面,據徐女士稱,警察表示,因為該案性質屬於國際詐騙,他們目前能做的就是讓受害人儘快拿到銀行的證明回執,再去警局立案。紐約華人資訊網記者就此事致電109分局,對方表示無法提供任何相關信息後便掛斷了電話。就在徐女士和朋友再次前往警局時,遇到了有相同遭遇的受害者,據該名受害者描述,對方行騙的方式一模一樣,只不過盜用的平臺信息不同。該名受害者寫給警察的陳述書。
徐女士稱,該女生被騙走了6萬。因為擔心透露個人信息被家裡人知道,該女生拒絕了記者的採訪。徐女士與記者對話截圖
徐女士告訴記者,她們給Chase 銀行相關部門發了郵件,原本希望有機會調查並凍結對方的帳號。不過其中一個收款銀行表示錢已經被取走了無法退還,另一個收款銀行稱帳號已經被關閉也無法退還,第三個收款銀行至今一直沒有回覆。
徐女士無奈表示,她的朋友現在因為這件事整個人都抑鬱了。1、對方專門針對單身女性,而且潛伏期極長。他們說話漏洞百出,只是很多人在當下那一刻都選擇相信自己的感覺,所以即使好幾次覺察到不對勁,又怕錯怪對方而沒有進一步質疑。
2、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交友軟體基本都有人臉認證,但凡是沒有經過認證的,都要小心。
3、對方非常狡猾,會和你打電話,視頻,但從來不見面。他們人應該不在紐約,電話號碼是買的,名字是編的,轉帳的帳號地址也是虛擬的,匯款方式用的都是數字貨幣,不留任何證據。而且不斷換馬甲,盜用不同的身份和交易平臺信息,買新的域名,在不同的國家行騙。
律師解讀
就此事件,紐約華人資訊網採訪了美國朱建丞國際律師事務所的朱建丞律師,以下是來自朱律師的建議:
現在網際網路特別發達,再加上疫情期間很多人都在家裡,導致詐騙頻繁發生。
最關鍵的一點,首先你要見到人,不可以跟私人交易,如果對方只是一個個人的話,沒有見面肯定是不行的。
第二,不但要見到人,還要見到場地,對方必須要有實體的公司。
第三,要保護好自己,一定要籤訂合同,要有所謂的契約來制約。
如果這三個條件: 人,公司場地跟契約都不存在的話,那你本身做這件事就是不符合邏輯的。
朱律師進一步強調,詐騙團夥所採用的策略就是所謂的「博傻」心態,每天重複在各大平臺發放相同的信息等待有人上當,所以最好在諮詢專業的律師或者相關的金融機構核實過信息之後,再進行投資。如果已經發生了這類事情,又沒有籤合同的話,基本是拿不回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