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補不如食補」:五味養生方法!

2020-11-29 騰訊網

民以食為天,

中醫學歷來強調「藥補不如食補」

並認為「是藥三分毒」

因此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非常重視飲食保健,

認為這是防病治病、健體延年的基礎。

《內經》中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各類食物均有他們獨特的滋味,但不外乎辛、甘、酸、苦、鹹,這五種基本味道的融合。

按照中醫的說法,食物的滋味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因此,五味與人體的健康有密切的關係,如果調配得當,則可增進健康,有益於人們預防驅除疾病。但若五味過於偏嗜,也可誘發疾病。

並認為,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早起,若感覺口有酸甜苦辣鹹,分別表示肝心脾肺腎有病起。

那麼他們與我們的身體健康到底有怎樣的聯繫呢?如何選擇五味才可讓我們延年益壽呢?

五味飲食的養生方法

由於五臟與形體各部位之間具有特定的聯繫,所以,五味也與人體的各個部位相對應地存在親和關係。因此,所有入口的食物,以其辛、酸、甘、苦、鹹的五味,分別養護五臟,並分別循行於經脈養護相應的形體部位,使人健康。但是,若五味不均,偏嗜太過,就可引起臟腑氣血失和,帶來各種疾病。

酸味

酸味之物有李子、西紅柿、山楂、葡萄、杏、檸檬、橙子等。

酸入肝,有一定的收斂固澀作用,如梅子、石榴能澀腸止瀉,癟桃幹能止虛汗等。有肝臟疾病的人適宜多吃。適當吃酸食,可使人「垂涎三尺」,促進食慾,有健脾開胃之功,並能增強肝臟功能,提高鈣、磷的吸收率。中老年人可適當增加酸味食品的攝入量。

過食酸味會傷脾而使皮肉增厚,失去彈性。脾胃有病者不宜多食酸物,因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所以「脾病禁酸」。多食酸物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誘發胃腸道痙攣,另外多食酸物令人小便不利,引起水腫。

苦味

苦味之物有小麥、野蒜、苦瓜、苦菜等。

苦入心,苦味食物性偏寒涼,有清熱解毒、除溼利尿、瀉火通便、健胃消食等作用,還可調節肝、腎功能。心臟疾患的人宜多食。

過食苦味,會耗傷肺津以致皮膚枯燥,毛髮枯槁。因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所以「肺病禁苦」。食用苦味過多,會引起大便洩瀉、消化不良等症,因此不宜多食。

甘味

甘味即甜味,甘味之物有米麵雜糧如粳米、大棗、牛肉、雞鴨魚肉類、葵菜、蔬菜、乾鮮水果等。

甜入脾,具有補養氣血、補充熱能、解除疲勞、調和脾胃、緩急止痛、清熱解毒等作用。患有脾胃病者宜多食。

過食甜味,會傷腎壅塞、洩氣,而使骨節疼痛,頭髮脫落。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甜食吃得過多會引起血糖升高,膽固醇增加,使人發胖,甚至會誘發心血管疾病,並且還可引起身體缺鈣。因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所以「腎病禁甜」。

辛味

辛味之物有桃子、蔥、姜、蒜、洋蔥、辣椒等。

辛歸肺,走氣,可起發散、行氣、活血的作用。適量的辛味食品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機體代謝、祛風散寒、舒筋活血。有肺臟疾病的人宜多吃,因為依據中醫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肺屬金,五味屬辛,肺主氣,肺病則氣虛,補之以味。

過食辛味,會耗損肝血而引起筋肪拘急,爪甲枯槁,使肺氣過盛,更會對胃黏膜產生強烈刺激。故患有痔瘡、肛裂、潰瘍病、大便秘結、神經衰弱及皮膚病等患者,不宜吃辣食,以免加重病情。因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也,所以「肝病禁辛辣」,有肝臟病的人要少食,或不食辛辣類食品。

鹹味

鹹味之物有慄子、豬內臟、豆葉、海產品等。

鹹入腎,能軟堅潤下,具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壓平衡及正常水鹽代謝的功能,並可增強體力和食慾,防止痙攣,消除頭暈。腎虛之人宜多食之。

過食鹹味,會令血管變硬,氣血流行滯澀不暢,更會加重腎臟負擔,引起小動脈內鈉、水瀦留,增加血管阻力,導致血壓升高,由於全身血容量加大,還會加重心臟的負擔。因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所以「心病禁鹹」。

五味山藥桂圓粥

做法:鮮生山藥100克,桂圓肉15克,五味子3克,白糖適量,粳米50克。將山藥去皮,切成薄片,與桂圓、五味子同置於鍋內,把米淘洗乾淨,讓如適量的清水,煮成粥,然後放入白糖調味即可,每天一次,早晚食用。

功效:可以起到健脾胃補肝腎的作用,對於調理肝臟虛弱有好處。

公眾號《藥膳寶典》是國內藥膳第一號,收錄1000多道藥膳!還在不斷更新中!希望更多喜歡中醫藥膳的家人們匯聚於此,弘揚中醫文化,傳承藥膳經典!也希望大家多多轉發,讓更多有需要的家人們看到!

相關焦點

  • 懷孕生孩子那些事 之 藥補與食補(改寫篇)
    但是一談到養生,一談到進補,一談到懷孕生孩子,她們會認為你們是小兒科。她生娃生得比你多啊,沒你多的話,也比你早啊;她吃的年頭比你至少多個二十幾年吶;她看的養生文章比你多啊。你們是需要被教育的,需要被指點的,她是完全有資格指指點點的。年紀大的人相信中醫的比較多,多數認同「是藥三分毒」的說法。
  • 藥補不如食補,這些食物別錯過
    其實,這種方法也是不可取的,首先,市面上大多產品都是保健品,含鐵量有限,並不一定適合給寶寶吃。其次,鐵劑是不可以長期吃的,就算是確診缺鐵性貧血的寶寶,醫生給開的鐵劑,一般只吃7-10天。但是一瓶保健品的量,遠遠不止十天。寶媽爸寶媽還是儘量不要自行購買保健品,儘量諮詢醫生的意見。長期補充鐵劑,對寶寶的危害還是很大的。
  • 藥補不如食補,每周吃「這菜」強身健體,美容美膚,還等什麼
    俗話說得好,藥補不如食補,今天小編特意選幾道美食,經常食用有一定的效果,希望能幫助大家,小編也是很開心的,喜歡就趕緊來學習吧。素燉鱸魚
  • 養生健體和養心的27個非常好的方法
    青紅蘿蔔,生克熟補。食不過飽,飽不急臥。3.養生在動,養心在靜。心不清淨,思慮妄生。心神安寧,病從何生。閉目養神,靜心益智。4.藥補食補,莫忘心補。以財為草,以身為寶。煙燻火燎,不吃為好。油炸醃泡,少吃為妙。5.臭魚爛蝦,索命冤家。食服常溫,一體皆春。冷勿冰齒,熱勿灼唇。物熟始食,水沸始飲。6.多食果菜,少食肉類。飲食有節,起居有時。
  • 不知道食物中的四性五味,談健康談養生,一切都是空談
    現在人的健康意識日益增強,人們越來越重視保健和養生,崇尚自然,也有人提出要讓「廚房代替藥房」,「食物代替藥物」,這些都是「藥食同源」。這一概念實際是中國人傳統醫學中食療,藥膳,養生等方面的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體現。因此,食物的食性和藥食同源,藥食同功,藥食同理。
  • 冬至丨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陽氣|養生|食補|節氣|張...
    這種習俗,相傳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天寶遺事》載,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則掃雪通路,延請賓客到居處宴飲,稱之為暖寒會。  後人在冬至之後,招集朋友,輪番聚飲,稱為消寒會。  《金陵歲時記》記載:「吾鄉當冬至節後,九人相約謙飲,自頭九以至九九,各主東道一次,名曰消寒會,文人墨客飲酒之餘,兼及韻事。」
  • 節氣養生:冬至的養生要訣
    民諺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今年冬令補,明年可打虎。」《易經》中就有冬至養生的說法,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那麼在冬至節氣養生,需要掌握哪些要訣呢?每年公曆12月22日或23日,表示冬季的寒冷將要到來。此時太陽處於黃經270度,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太陽的輻射量和口照時數到達最低點。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故又稱它為日短至。
  • 食物的四氣五味與健康
    如同氣候有寒熱溫涼之分,大自然中存在的食物亦有這種「四氣」之分,同時,食物還有酸、甜、苦、辣、鹹之別,合稱為「四氣五味」。   人們在選擇食物時,如果四氣五味搭配不當,則對健康有害而無益。
  • 從51歲許晴的泳裝照引發中國女性到底該如何養生
    其實我們所謂的養生,不就是把自己保養的年輕一點嗎?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兩個字,養生就不成問題。這兩個字就是「自律」。從三方面自律,你也可以成為許晴。一.從飲食上自律:我看微博上許晴有曬過她的早餐,那就一個豐富。我也經常和大家說:早餐吃得一定像皇帝。樣數多,營養豐富,讓你一天會精力充沛。不吃早餐的人更容易衰老。
  • 以即食花膠開啟食補新潮流 悅品康打造「養生」新版圖
    在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中,食物不止解決溫飽、承載美味,更是一切養生的基礎。儘管人們養生的方式多種多樣,養生的方法層出不窮,但「養生新生代」卻非常注重通過營養品、滋補品、保健品等養生健康產品來達到目的。相對於尋常食物的垂手可得,養生類的食品往往更講究新鮮、現制與安全,甚至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精心烹飪,從而獲取珍貴食材中的營養成分。
  • 藥補不如食補,預防老年痴呆,或可從這5種食物入手
    是藥三分毒,通過食物來進行身體的調理,無論是對於疾病的預防還是促進患者身體的恢復都是非常好的方法。預防老年痴呆,或可從這5種食物入手1.食療是我國中醫預防疾病,養生的一種好方法,雖然不能百分百進行老年痴呆的預防,但是平時適量多吃這些食物,或可減緩大腦的衰退,保持身體更健康,從而減少老年痴呆的風險。
  • 食療養生要掌握四氣五味
    研究食物的性味(四氣、五味等),是中醫食療養生的基礎。
  • 平補之藥,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李時珍說枸杞子
    此皆三焦氣分之藥,所謂熱淫於內,瀉以甘寒也。至於子則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止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本草綱目·卷36·枸杞 地骨皮·枸杞子·發明》)枸杞子為補益藥,其補益的特點是「乃平補之品」,可以平補氣血陰陽。
  • 掌握食療養生要了解四氣五味
    □秦竹    研究食物的性味(四氣、五味等),是中醫食療養生的基礎。按照中醫藥理論,應根據不同的病、證對食物進行選擇,因此掌握好食物的性味極為重要,這樣才能熟練地駕馭食療養生,做到有的放矢。
  • 不如來學學孫思邈飲食養生大法
    中國古代也有專門負責飲食養生的醫家——「食醫」。《周禮·天官·食醫》載:「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 食醫負責調配皇家貴族飲食的寒溫、滋味、營養等,相當於現代的營養師。人們都知道「三分治,七分養」,藥補不如食補,不藥而醫方是上醫之道。食醫被列為古代四醫之首,尊為上上醫,可見食醫的地位在當時非常高。
  • 抓住「食補」新需求,元祖補冬三寶溫暖上市
    秋冬進補是我國由來已久的養生習慣。冬季氣候嚴寒,萬物處於「封藏」時期,人體對於能量與營養有著較大的需求,合理的進補能夠調理好身體,甚至為來年的健康打下基礎。那冬季如何進補呢?所謂「藥補不如食補」,補冬當然要靠吃出來。冬季對應五行屬水,與黑色相應,適當地吃些黑色的食物就能起到補冬的作用。
  • 「健康科普」大雪節氣養生
    進補時注意調和五味,平衡飲食。「神」補:精神上要積極向上,保持樂觀,多做一些安靜的事,讓大腦得到休息和淨化;日常生活中,不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參與無原則的爭執和較量;經常寬慰自己,到郊外登高望遠,使心境開闊。食補:大雪食補以補陽為主,根據自身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
  • 特別推薦:大寒進補時,10款食譜助您養生
    中醫專家提醒,「大寒」期間,人們可通過食補的調理來驅「寒」保健,所以不要錯過了大寒養生食譜!那麼大寒養生食譜有哪些呢?大寒節氣養生的重點是補腎、養肝血,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十款大寒養生食譜。 大寒養生食譜 大寒時節是冬令進補的好時機,重點應放在固護脾腎,調養肝血上,進補的方法有二:一是食補,二是藥補。
  • 【每日一膳】黑棗人參雞湯:補中益氣,養胃健脾,養心安神,清潤提神
    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氣候寒冷,人體對能量與營養要求較高,且人體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強,適當進補不但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還可把滋補品中有效成分儲存在體內,為明年開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礎,所以民間流傳「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俗語。冬令進補,主要指立冬後至立春前期間,習慣認為冬至前後最為適宜。進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
  • 歐陽英養生講堂——三餐決定你不生病的體質!
    歐陽英:臺灣著名生機食養大師,生機飲食的傳道者,被譽為「臺灣食療養生之父」,在東南亞華人地區享有盛譽,出版專著54部,是臺灣最受歡迎的養生專家之一,也是大陸地區國家註冊一級公共營養師!營養均衡不偏食藥補不如食補,偏差的體質可以透過健全完整的飲食結構,幫身體找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