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由華裔女導演石之予(Domee Shi)執導、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迪士尼電影公司發行的動畫短片《BAO》(包寶寶),獲得最佳動畫短片獎。
短片不到8分鐘,沒有一句臺詞,講述了一對母子之間的「相愛相殺」的故事。短片引起觀眾情感共鳴的同時,也引發了對「中國式親情」的討論。
心理學導師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父母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那顆自以為對孩子好的心。
一位空巢母親和
一個古靈精怪的包子
故事發生在一個典型的中國家庭,夫妻兩人的唯一溝通橋梁就是食物——桌上的一籠包子。
一個人在家的妻子,感到十分孤獨。有一天意外發生了,她親手做的一隻包子變成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寶寶。
她立刻就被這個活潑可愛的小東西萌化了心,把他當做了自己的寶貝兒子,還給他取名「包寶寶」。
正如所有初為人母的媽媽一樣,這位媽媽把包寶寶當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重心。細心餵養,百般呵護,生怕他受到一點點的傷害。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媽媽發現包寶寶的世界離自己越來越遠了……
母親在打太極,包寶寶卻偷偷溜走,去和兩個男孩踢足球;
媽媽做的一切,固然是不希望包寶寶離開她、擔心他受到傷害,但是包寶寶「不領情」。
原本親密的母子,鬧起了矛盾,包寶寶久久不回家,母親變得十分沮喪和無助。
直到有一天,包寶寶找了個未婚妻,決定離開家生活。
媽媽一氣之下把女孩關在門外,阻止包寶寶離開。然而,包寶寶鐵了心要走,怎麼也不肯留下。
在憤怒情緒支配下,媽媽含淚一把將包寶寶吞吃入腹,隨後跪在地上痛哭。這個情節極富震撼力,迅速將短片的思想升華至一種大格局——母親用愛養育了子女,卻也有可能用愛將子女吞噬。
其實,包寶寶只是這位媽媽的一場夢
「包子」是她潛意識裡的寶貝兒子
正當她為夢中自己
吃掉包寶寶而懊悔不已之際
她的兒子回來了.
一場關於「控制」的較量
這部影片由華裔女導演執導,用華人家庭的形象和場景,講述了一個中國人熟悉的話題——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控制」,以及如何面對長大以後的孩子。
很多人認為在短片中這位母親的眼裡,孩子就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弱不禁風的「包子」,自始至終,這個「包子」都是母親眼裡兒子的形象,而並非兒子真正的樣子。
直到有一天,在母子之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劇烈衝突後,不願放手的母親把「包子」吞進肚中,卻反讓她看到了兒子真正的模樣——他是一個成人,一個有血有肉的、獨立的個體。
在母親眼裡,「包子」變成了「人」,與此同時,她也終於學會了放手和尊重。
中國孩子從小被教導要「聽話」:聽老師的話,聽父母的話,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聽媽媽的話」。某種程度上,「聽話」的「性價比」比較高:一方面意味著孩子遵從父母的經驗,減少試錯成本,人生少走彎路;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父母的權威得到認可和尊重,是對父母付出的一種溫暖反饋。
然而,「聽話」並不恆久,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當他的想法、經歷超出父母的經驗值時,一場較量就開始了。就像動畫片中的媽媽,要幹涉小包子的興趣愛好,要監聽他的秘密,不能接受他的愛情,要阻止他離開家……最終,片中的媽媽在小包子走出家門的那一刻,徹底崩潰了,一把將小包子吞進肚子裡,淚流滿面.多麼痛苦的諷刺!生活中,不也常有這樣的媽媽,最終以愛之名「吞噬」了孩子的自由和人生。
不過,也應該看到,媽媽的控制欲不僅是個人性格問題,還因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們付出的成本實在巨大。從吃喝拉撒睡到輔導作業、考試升學,再到成家立業,很多媽媽犧牲了自己的職業追求、個人愛好,讓渡出極大的時間精力。因而,孩子一旦「失控」,她會感覺到深深的背叛感,會對孩子越抓越緊。或許,有一天,當中國的媽媽們不必再如此犧牲時,她們的掌控欲也不再如此強烈。
此外,那些控制欲強烈的媽媽,也有可能是自己在夫妻關係中有所缺失,是她們更離不開孩子的「依戀」和「順從」。可惜的是,這樣的媽媽,很少有人會意識到自己內心的焦慮感和控制欲。
孩子要去拓展新天地時,是揮手目送,還是堅持隨行?對媽媽來說,是一道艱難的選擇題。一個不肯退場的媽媽,往往為親子關係、婆媳關係、甚至是子女的夫妻關係埋下衝突的種子。最可怕的是,被一路控制著長大的孩子,惡性循環,最終成了控制欲極強的父母。
真正的父母之愛,是在孩子小時候給出足夠的愛、照顧和尊重,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退場。
有人說,幸福的家庭有一點是類似的,那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這則動畫短片,是讓你淚目?還是讓你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