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寶寶》動畫海報(資料圖片)
參考消息網3月4日報導英國廣播公司網站3月1日刊登了題為《<包寶寶>與華人文化:當奧斯卡獎給了80後華裔女導演》的文章,文章摘編如下:
短短八分鐘的動畫短片《包寶寶》以具有中國文化象徵的「包子」詮釋母親的愛,奪下201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
影評分析,《包寶寶》以包子詮釋中國當代的社會現象,且突顯文化融合,因此成功獲得評審青睞。
跨越東西的共鳴
《包寶寶》敘述一名居住在美國舊金山的華裔母親,孤單在家度日,某天突然發現有個包子會動,就展開了母親與包子的生活。事實上,這個「擬人包子」就是她的兒子,母親對他無微不至地照顧,真切闡述傳統華人家庭中常見的父母形象。
這部動畫短片是由29歲的加拿大華裔導演石之予執導,是皮克斯公司首部由女性導演的動畫短片,也是首部華人執導的動畫片。
2019年2月24日,在美國洛杉磯杜比劇院,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包寶寶》的導演石之予(右)展示獎盃。(新華社)
石之予曾對媒體表示,故事背景設定在1991年,當年父母帶著兩歲的她移民加拿大,而會以包子作為創作元素是因為食物是她在中華文化的成長印記。
臺灣某影評人表示,主要國際影展及電影市場取向仍以歐美為主流,歐美評審對於其他文化會有期待,像過去充滿中國元素的電影《功夫熊貓》,就受到西方觀眾的喜愛,在當地成為主流。
《功夫熊貓》中也有「包子元素」(資料圖片)
該影評人進一步分析,因為美國是個文化「大熔爐」的國家,對多元文化保持開放態度。他強調,奧斯卡金像獎是美國的獎項,因此在評選時還是會融入美國的價值觀。
他說,華人強調以家為重的價值觀,但歐美卻是以個人為出發點,《包寶寶》呈現出中西價值觀的碰撞,也是社會現象。「《包寶寶》把這種矛盾用短短八分鐘,呈現出《摘金奇緣》想談的議題。」
該影評人表示,今年29歲的《包寶寶》導演石之予是獨生女,她長大後離開父母,完全反映出這一代中國人的現象及想法,也突顯出兩個時代的差異。
中國崛起帶動中華文化
《包寶寶》的導演石之予首次入圍奧斯卡獎,一入圍就得獎,成績亮眼。石之予在領獎時表示:「有古怪創意和想法的人不要害怕,把你們的故事講出來,一定會得到共鳴!」
她說:「美好的故事會感動人,會讓他們產生共鳴,會讓他們感覺到美好。所以我也相信在我狂野的思想中,我能夠把觀眾帶進電影。」
《包寶寶》動畫劇照(資料圖片)
石之予透露,她很愛母親,所以非常理解《包寶寶》影片中那種母親的心態。她強調:「不是我母親的話,我也沒辦法做成這部短片。」石之予曾向媒體表示,拍這部片前,自己借著回中國探親的機會,在四川和重慶收集過當地飲食文化的相關資料。
中華文化在越來越多的歐美戲劇作品中呈現,知名電影監製焦雄屏認為,中國市場崛起是關鍵因素。
她分析,中國將會撼動美國在電影史上一百年的地位,許多電影公司會關注電影是否能進入中國市場,因此中國元素會在許多作品中展現。
另外,許多中國人投資電影,會要求在電影中穿插中華文化元素,希望更廣泛地將中華文化介紹給世界,也是原因之一。
她舉例,像是一兩句華語臺詞或一兩個華人角色,甚至電影主題都會環繞在華人文化上。她說:「《摘金奇緣》在北美大受歡迎,無論評價如何,都能看出世界非常關注華人社會。」
焦雄屏認為,中國元素出現在電影或藝術上已成為不可擋的趨勢,未來只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