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2月27日電(記者徐劍梅)包子是很多美國人喜愛的中華美食。離首都華盛頓最近的隆納·雷根國家機場裡,就有一家名叫「哇,包子」(Wow Bao)的亞洲美食店。哈佛大學旁的中國包子店,幾年前還因生意興隆上過報紙。
不過,包子在英文裡沒有直接對應的詞彙。多數美國媒體報導華裔女導演石之予作品《包寶寶》奪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都把包子譯成泛指用麵皮包餡的食品dumpling,而這個可以泛指世界各國此類麵食的英文詞,在中文裡經常被直接譯成餃子。食品翻譯上的困難,令人聯想到東西方文化互動中的很多相似情形。
2月24日,在美國洛杉磯杜比劇院,獲得最佳動畫短片獎的《包寶寶》的導演石之予(右)展示獎盃。(新華社記者李穎攝)
《包寶寶》捧走奧斯卡小金人,令人驚豔但不驚奇,因為它本來就是好萊塢各路預測裡的奪獎熱門,獲獎不意外。而且和多數奧斯卡獲獎影片一樣,掌聲響起處並非全無爭議,各花入各眼,也很正常。
電影講述的是生活在西方的華人「空巢」家庭。兒子成人離家後,落寞的母親把一隻小包子當寶寶養,給它餵飯、洗澡、量身高,百般呵護,樂在其中。但小包子在西方多元文化中漸漸長大,抗拒母親的「無微不至」。片尾是團圓場面,金髮碧眼的洋兒媳隨丈夫回來看望公婆,比兒子更會包包子。
驚豔是理所當然的。衝出70多部動畫短片的重圍進入提名名單,又擊敗另外4部提名短片捧走小金人,沒有令人驚豔的實力,豈能笑到最後。更何況親情題材未見得討巧。今年5部提名動畫短片裡,4部主打父母、孩子或成長題材,以至於有媒體說,「親人的擁抱」是今年動畫短片「衝奧」的時髦通行證。題材越相似,越考驗電影自身撥動觀眾心弦的能力。
影片最先帶來的驚豔,是「愛的食物語言」在銀幕上的美妙呈現。中華美食包子、傳統華人父母對兒女的付出、在西方長大的華裔少年與父母的觀念衝突,被巧妙擀成溫軟麵團。如果說通往心的道路經過胃,那麼享受一種文化特有的美食,恐怕也是抵達這種文化靈魂的必由之路。
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2月24日舉行。在典禮舉辦地美國洛杉磯好萊塢杜比劇院,各項準備工作緊鑼密鼓進行。(新華社記者李穎攝)
饒有意味的是,這部動畫短片自去年8月起與迪士尼《超人總動員2》捆綁放映後,出現某種「兩極」反應——在多數觀眾叫好的同時,也有一些觀眾喊不懂。從社交媒體推特上的反饋看,電影院裡,一些觀眾感動落淚的時刻,卻有另一些觀眾被同樣的情節逗得大笑;對影片中母親對小包子的照料,有人感動於「中國式親情」,也有人畏懼父母對子女的過度保護乃至「控制欲」。
不同文化和成長背景帶來不同觀影體驗。但總體來說,影片成功地喚起西方觀眾的「共情」。這背後,是人類天性中對親情的珍惜嚮往。「空巢」時刻,有多少父母能沒有失落之情?又有多少孩子會不希望既被父母如珠似寶地對待,又不因父母過度保護和付出而感到壓力。即便不全然理解或贊成,甚至解讀可能南轅北轍,但仍能有「共情」,因「共情」而動容,而生發感同身受的同理心,這是成功影片的特質。
美媒有篇探討美國觀眾對《包寶寶》「兩極」觀感的文章視角獨特。作者認為,過去多少年來,全世界都在努力接觸和理解西方文化,與西方文化達成某種共情。但現在,應該是西方文化致力於理解世界其他地方文化、尋求與世界其他文化建立共情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