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晚,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美國洛杉磯舉行,最佳導演阿方索、最佳攝影以及最佳男女主等等獎項一一揭曉,大多實至名歸。由Pixar首位華人女性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包寶寶》(《Bao》)奪得了最佳動畫短片獎。
動畫在7分鐘的時間內,傳達了一個極具奇幻色彩的故事。整個故事沒有一句對白,全靠細膩軟萌的人物表演和濃鬱的畫面色彩,通過鏡頭語言,描述了一個中國式家庭生活的縮影,以及中國式母親熾烈和高控制欲的母愛。
故事用三段式的故事表達方式,敘述了一對母子成長、分裂、和好的故事,在極具中國特色的琵琶配音之下,整個短片畫面也隨之生動,頗具韻味。
包寶寶敘述的故事並不複雜,一對居住在加拿大的空巢華人父母,一個準備進入『媽媽』肚子裡的包子突然活了過來,出於母姓,『媽媽』將這個小包子視為己出,認真養育。
而在小包子一日一日長大,諸多典型中國式教育的矛盾與衝突也浮現出來。母親過多的保護欲與小包子青春期的叛逆,母親的保守與小包子的個性……兩代人的衝突也將故事引導到最高潮——母親為了小包子不離家出走,居然一口將他吃掉。
而在母親從夢中醒來之時,發現自己真正的兒子在房門外,母子二人敞開心扉,冰釋前嫌。
導演石之予是在多倫多張大的四川綿陽人,她根據親身經歷與感受製作出了這部短片。如同《飲食男女》將烹調藝術帶入傳統情緒,川妹子導演也將食物這一重要元素帶入家庭情感中。親切的人物設定和流暢的人物情緒變化,使得這部短片的抒情方式樸素又極具中國受眾代入感。
導演巧妙得將兒子隱喻成小包子,在七分鐘的視角內訴說了一段母子之間關係的衝突與變化,在故事節奏的把握處理上也張有弛,緊湊又完整,三幕劇式的傳統結構在短片中顯得線索清晰,故事發展更流暢合理,其中也不乏可愛笑料。
故事以小見大,將中國家庭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動漫的形式展現在屏幕上。
在中國式教育之中,孩子或許就如一個包子一般,當做屬於父母的創造品,在教育孩子的一路上,他們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控制欲,不允許孩子做出任何不合自己心意的舉措。
以愛之名,套上溫情關懷的外衣,實則在抹殺孩子的獨立人格,這就是中國式教育。中國父母很多時候需要的不是一個獨立生活的孩子,而是跟著他們規劃路線而走的遊戲角色。
縱然這是中國式教育確實存在的一面,也是這個故事的表達核心。但是導演石之予兩歲之後便移民至加拿大,算得上標準ABC,其對於中國式家庭理解稱得上碎片和表面,並沒有真正切中到中國式家庭式教育的病根所在。
固然觀點有些片面與偏激,但是以一個華裔導演的角度,去看一個中國家庭的故事,也稱得上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