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沒有新舊之分,企業同樣沒有,只有領跑者和落後者之分。對於家電產業的所有從業者來說,當前既要牢牢堅守專業性的門檻不動搖,還要努力擁抱時代浪潮和用戶需求不放鬆。
華辛||撰稿
最近,《演員請就位》第二季,因為一位流量型小生何昶希的評價問題,引發了節目觀察員李誠儒與導演兼評委郭敬明的激烈爭論。甚至讓李誠儒公開批評郭敬明的人品。
在李誠儒看來,「評委不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要對演員有同樣的評價標準,要有一個公開公正公平的環境」。但郭敬明則堅持自己的主觀判斷標準:先是承認何昶希演技的確很差,沒有接受過任何系統訓練,自己如果拍戲的話一定不會找他;隨後又說他演技是很差,但還是要給他晉級、鼓勵他、對他負責。
其實在家電圈看來,李誠儒與郭敬明的爭辯核心問題,並不是個人是非主觀差異,而是兩個陣營、兩個價值觀的全面衝突。李誠儒屬於專業科班出身,認為評判演員還是要專業化的標尺,要有演技這一最基礎的操守和門檻。郭敬明則屬於典型的用戶流量贏家,選擇演員還是要看流量,以及是否吸引用戶眼球。
由此,這也引申出一系列的家電企業經營性話題,即在用戶為王的時代,專業性門檻到底要不要堅守?特別是當專業性遭遇用戶和流量時,應該妥協讓步還是堅守不動搖?此外,到底是企業的專業性重要,還是用戶的需求和搶用戶的眼球重要?
其實,這五年多以來,在家電行業也存在專業派陣營與網際網路流量派陣營的碰撞與衝突。其中,以海爾、美的、格力、海信為代表的家電製造企業,被認為是專業派的同時,也認為是守舊派、傳統派;而小米、樂視、暴風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企業們,打著用戶思維旗號、依靠網際網路流量優勢,被認為是顛覆傳統、創新變革派。兩大陣營在一線市場上展開了正面的較量和拼殺,一度網際網路流量派們可以說是「風光無限、風頭正勁」。
其實,無論是家電行業,還是影視行業,家電企業或影視演員,在家電圈看來,都屬於行業和職業,從來沒有新舊之分,只有領跑者和落後者的差異。當然,無論是行業,還是職業,都存在著一定的職業門檻和專業技能,都需要堅持不懈地投入與付出。不可能一夜成名,更不可能一夜暴富,這種投機在成熟的行業和職業中都被壓縮了。
所以,那些想進入家電行業從事製造業務、零售業務的人們,其實都需要保持對行業和市場的敬畏之心,都需要擁有對專業技能的尊重與信仰。不能簡單地打著用戶的旗號、流量制勝的幌子忽悠,甚至拔苗助長。最終結果,一定是「曇花一現」。因為,無論是對於家電企業,還是影視演員,都要靠自己的優秀產品、作品來滿足用戶、贏得信任,絕對不是一時的年輕與青春、炒作與故事就能收穫成功和口碑的。
比如,樂視超級電視當年風光無限,創造中國彩電產業最快的發展速度,也開創智能電視「硬體免費、內容收費」的商業模式,但很快就「曇花一現」。即便經歷了易主之後,樂視電視至今也沒有走出沼澤地,在邊緣市場苦苦掙扎;同樣,小米手機引爆市場之後,也高調進軍中國家電市場,陸續推出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產品。不過,相關產品在經過市場和用戶的檢驗後,小米很快便在白色家電市場低調下來,重新回歸起點,專注如何造出一臺好產品。
不過,在家電產業從經營產品向經營用戶思路的主導下,流量眼球與專業化經營並不是一對矛盾體,也不是勢不兩立的對頭。聰明的企業一定是用戶至上、專業為本,配合流量與眼球的錦上添花。要知道,離開專業與匠心,就註定缺少了與用戶持續交流、溝通,並贏得用戶信任的抓手。同樣,在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企業除了要提升產品的專心與匠心,還要提升在市場上的熱度,並且製造吸引用戶眼球和流量的事件和動作。
由此,對於家電產業,以及家電企業來說,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被市場一時的好壞表象所誤導,也不要陷入在時代變革的迷茫中彷徨和焦慮,而是應該牢牢堅守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堅定好產品、好服務贏得客戶的專業底線,同時還要積極擁抱時代的變化、浪潮和趨勢,努力貼近用戶、贏得用戶的信任,與用戶共同製造流量。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