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罌粟》(The Poppy)
作者:尼古拉斯•桑德斯(Nicholas J. Saunders)
出版社:Oneworld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
每年11月份,英國街頭上有許多人會在胸前別上一朵紙做的紅花,剛來時不知道原委,只聽說這是「罌粟花」(poppy),後來漸漸知道這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關,每年的11月11日是英國的「陣亡將士紀念日」,但依然不是太清楚為什麼罌粟花會用來紀念陣亡將士。在中國人心中,罌粟只會和鴉片、鴉片戰爭聯繫起來。
所以這很容易理解為什麼2010年11月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時,他佩戴的「罌粟花」成了爭議的焦點。在中方看來,罌粟花象徵著鴉片戰爭,卡梅倫此舉似乎很不理智甚至有挑釁意味,但是在英方看來,首相帶頭紀念陣亡將士,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且毫無冒犯中方的意思,為什麼要拿下?當然這其實是場誤會,因為雙方說的「罌粟花」其實不是一種東西,用來提煉鴉片的罌粟在英語中叫opium poppy,杆枝高,開花大,有紅、白、粉等多重顏色,有很大的蒴果;而卡梅倫佩戴的「罌粟花」在英語中叫corn poppy,中文名其實是「虞美人」,杆枝底,花瓣通常單薄而呈豔紅,和鴉片沒關係。兩種花是同屬不同種的植物。
這場誤會的發生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其實許多英國人也一直搞不清楚這兩種花的差別,不少文字作品都將兩者混為一談,將豔紅的虞美人和鴉片讓人「遺忘痛苦、消除煩惱」的作用聯繫在一起。人類種植罌粟,提煉鴉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代,在《荷馬史詩》中就有海倫使用從埃及帶來的鴉片讓特洛伊戰爭的老兵暫時忘記痛苦的故事。但是虞美人花成為西方文化中的重要象徵物,卻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才開始。在他的新書《罌粟》(The Poppy)中,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考古和人類學系高級講師尼古拉斯•桑德斯(Nicholas J. Saunders)系統的講述了罌粟與虞美人這兩種poppy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虞美人是一種生命力很頑強的植物,在英國各地,只要天氣不是太冷,很容易在農田草地邊看到它們豔紅的花瓣,這在西歐其它國家也一樣,只要是最近翻耕過的土地,就會看到虞美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困守戰壕的協約國軍隊士兵們,經常在炸開的彈坑裡、新挖的墳地邊看到虞美人花,許多士兵還把戰場上的虞美人花夾在書信中寄回家。讓虞美人花與陣亡將士緊緊聯繫起來的,是一首由加拿大軍醫、詩人約翰•麥克雷(John McCrae)1915年在比利時戰場上寫下的名為《在佛蘭德斯戰爭》(In Flanders Fields)的詩,當時他剛剛掩埋了陣亡的好友,看到墳邊新土上綻放的虞美人花,心情激蕩中寫下了這首詩。
三年之後,在美國海外戰地服務隊總部工作的莫伊娜•麥可(Moina Michael)在雜誌上讀到這首詩後,同樣心情激蕩,雜誌上的虞美人附圖讓她忽生靈感,有了用虞美人花作為標誌紀念陣亡將士、鼓勵捐獻的念頭,當天她從附近的百貨公司買了25朵絲製的虞美人花回來,馬上被一搶而空。兩天之後,一戰結束了,從此麥可走上了推動虞美人花標誌的道路。對此有重大貢獻的還有法國人安娜•介朗(Anna Guérin),她的社會關係更多,活動能力更強,她在法國北部讓受戰爭影響的婦女兒童大量製作虞美人花,然後賣給美國的退伍軍人組織,再由這些組織把虞美人花送給那些捐款人。這種讓虞美人花成為「捐獻」而非「購買」標誌的舉動,成了今後世界各地慈善機構募捐活動的常規。在她的奔波推動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相繼確立了陣亡將士紀念日,並以佩戴虞美人花作為標誌。後來這兩人同被稱為「罌粟花女士」(the poppy lady)。
作者並沒有迴避英國在鴉片戰爭中扮演的角色,稱當時的英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販毒者」,而目前西方軍隊在打擊阿富汗罌粟種植上的失敗,也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在他看來,雖然虞美人和罌粟花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但它們對人類的意義已經交纏在一起,無法分開了。
《深圳特區報·讀與思周刊》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