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統計上說,全球變暖的一大特徵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甚至有不少科研人員認為現在的情況可以用來佐證全球變暖——
歐洲緊急應對低溫暴雪
「嚴寒、暴雪」無疑已取代歐債危機成為今冬歐洲的「主題」,有的歐洲國家正面臨著幾十年一遇的暴雪。2月4日,羅馬迎來近30年不遇的大雪,一些區域積雪厚度達20釐米,包括科洛西姆圓形競技場在內多處旅遊景點都因被大雪覆蓋而暫停開放。這場暴雪使得以陽光著稱的羅馬陷入了停滯,不安裝防滑鏈,計程車和羅馬公共汽車都無法在結冰的道路上行駛。大雪覆蓋了義大利多個城市,本報記者所在的義大利第二大城市米蘭,氣溫一度降至零下14攝氏度,空氣溼度達63%。
歐洲很多國家都是這次極寒的重災區,極寒對烏克蘭影響最大。烏克蘭政府周日表示,該國的死亡人數已經上升到了131人,包括很多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烏克蘭政府已成立專門的指揮部應對所有因嚴寒而引起的突發事件,為了避免露宿街頭的無家可歸者再次遭遇凍斃的厄運,政府緊急為其搭建起大量具備保暖功能及放有食物的帳篷。
歐洲的另一端,英國於2月3日迎來了今冬的第一場雪,降雪厚度達16釐米,迫使歐洲最繁忙的機場——倫敦希斯羅機場取消航班。目前歐洲大部分地區氣溫創下歷史新低。瑞士夜間溫度已降至零下35攝氏度,捷克部分地區溫度則降至零下39.4攝氏度。低溫和大雪造成多地交通和電力中斷,很多學校被迫停課,當地政府呼籲居民儘量減少戶外活動留在家中。
日本多人被雪掩埋而亡
日本同樣遭受著冰雪的重創,日本北部持續數周的暴雪已造成多人死亡。
2月4日,日本列島迎來了立春,不過在日本氣象廳的全部觀測站中,90%以上記錄的氣溫都在冰點之下,其中一些地區還創下觀測史上的最低紀錄。日本媒體稱,這是20年一遇的最強寒潮。
從上月末開始,以新潟縣為中心的日本海沿岸廣大地區出現大雪天氣,有7個地點還創造了觀測史上的最深積雪紀錄。如今,在日本海一側的東北地區和北陸地區,積雪已經超過了往年兩倍以上,一些山區的積雪超過了3米。
每年冬季,來自亞洲大陸的寒流吹過日本海,攜帶大量水汽到達日本列島後,由於山脈阻攔,地勢抬升,溫度降低,水汽就形成雪在日本海沿岸降下來,因此東北地區和北陸地區歷來是「豪雪地帶」,被稱為「雪國」。這種雪含水量非常大,有時1立方米積雪重量達到500公斤,如果不及時清除,會導致住宅屋頂崩塌,甚至整座木造房屋被壓塌,而清雪是一項非常沉重的體力勞動。
今年的積雪更深,在日本海沿岸,很多人都是在掃雪時發生事故死亡的,由於老齡化和缺乏勞動力,不少遇難者都是老人。截至2月3日,已經超過60人死於雪災。死者中有48人是被屋頂落下的雪掩埋或者除雪時遭遇事故遇難的,還有4人因雪崩而遇難。
這幾天,大雪和嚴寒給民眾的生活與經濟活動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雖然東京的積雪很快融化,但是受寒冷天氣影響,蔬菜價格現在大幅上漲。本來福島核電站事故已經讓日本其他地區的蔬菜價格上漲,如今的嚴寒天氣,使東京蔬菜價格進一步上漲。而由於海上浪大,漁船出海打魚困難,個別魚類價格也在成倍上漲。
冰河期說法源於英媒臆測
隨著歐亞極寒天氣的蔓延,關於極寒的原因也成為關注的焦點。國家氣候中心總工程師李維京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採訪時說,歐亞各國遭遇極寒天氣的原因大體一致,一是秋季極冰少,從歷史經驗看,歐亞地區易偏冷,二是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在其活動周期內我國冬季也會偏冷,三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北極濤動呈負位向。
北極濤動是指北半球中緯度和高緯度氣壓此消彼長的現象,而拉尼娜則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
但是,相對於氣象專業性的術語,「地球小冰河期」的說法似乎更為盛行,這個最初源於英國《每日郵報》的說法被中國媒體廣泛引用。
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專家李小泉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採訪時說,小冰河期指的是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段較長時間的溫度偏低的時期,目前亞歐地區的一些極寒天氣時間還很短,要據此判斷小冰河期已經來臨,為時過早。
事實上,《每日郵報》是一份慣常製造聳人聽聞標題的媒體,這次被中國媒體炒作的「冰河期」說法最初刊登在它1月29日的文章上,報導引用了一些認為地球會因為太陽活動減弱而變冷的科研人員的話,但是沒有一處直接引語中有「冰河期」這個詞,而是文章作者寫的「我們可能甚至會走向一個小冰河期」。
文章見報當天,英國氣象局就迅速在網上發布了一篇官方博客,反駁這篇文章中的「多處錯誤」。英國氣象局認為,現在的寒冷不能用來否認全球變暖。英國氣象局發言人丹·威廉斯說:「當前的寒冷天氣是短暫的地區性事件,而全球變暖是長期的全球性趨勢,兩者之間沒有聯繫。」
事實上,2010年寒冷天氣也曾使得「千年極寒」的說法在中國盛行,而當時媒體援引的消息源也是「據外媒報導」,這一度導致一些股票價格的波動,最後證實千年極寒的說法系以訛傳訛,世界氣象組織將其指為臆測。
氣候變暖加速北冰洋海冰融化所致
不過,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極寒天氣著實讓人費解。有氣象專家認為,全球變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有相對的冷期,也有相對的暖期,但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因此,階段性低溫不能說明氣候變暖的停滯或減緩,部分地區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其他地區變暖。從統計上說,全球變暖的一大特徵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甚至有些不少科研人員認為現在的情況可以用來佐證全球變暖。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史蒂芬·拉姆斯多夫教授認為,近期的氣候變化模式正好與此前通過計算機得出的關於全球變暖下的海冰消失對大氣的影響預測相吻合。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裡減少了20%,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其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進發,導致當地氣溫驟降。
據國家海洋局「海洋大氣化學與全球變化重點實驗室」主任陳立奇介紹,北極地區的氣壓產生的冷空氣會從三條路線南下,北美、歐洲和東北亞,形成這三個區域往年冬天常見的寒潮,而今年,其中的兩股路線,歐洲和東北亞的寒潮則特別強烈。
拉姆斯多夫說,現在海冰融化使得北冰洋海水的溫度高於上空的空氣,「整個海洋就如一臺加熱器,加速了巴倫支海周邊高壓氣候系統的形成,而後果就是寒冷氣候吹向歐洲」。
巴倫支海位於挪威與俄羅斯北方,是北冰洋的陸緣海之一,大部分處於北緯70度以北,海區大部分有結冰現象,但西南部常年不結冰。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研究人員分析日本氣象廳數據發現,當巴倫支海的海冰面積減少的時候,低氣壓的行進路線會從正常情況下的西伯利亞沿海向北推進至北冰洋沿岸。其結果是低氣壓攜帶的暖空氣無法進入西伯利亞地區,西伯利亞高壓範圍擴大到北冰洋沿岸。這種氣壓分布的變化一方面促進了北冰洋上的持續變暖,另一方面也使西伯利亞地區更容易寒冷。
這一發現能夠解釋為何氣候變暖,日本2005年至2006年卻出現暴雪以及今冬的寒潮和大雪天氣。巴倫支海的海冰面積通常達到60%至70%,但是2005年至2006年日本出現暴雪時只有不到40%,今年冬天更是只有34%至35%。
(摘自《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