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竟造成了極寒天氣?

2021-01-12 大河網

  從統計上說,全球變暖的一大特徵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甚至有不少科研人員認為現在的情況可以用來佐證全球變暖——

  歐洲緊急應對低溫暴雪

  「嚴寒、暴雪」無疑已取代歐債危機成為今冬歐洲的「主題」,有的歐洲國家正面臨著幾十年一遇的暴雪。2月4日,羅馬迎來近30年不遇的大雪,一些區域積雪厚度達20釐米,包括科洛西姆圓形競技場在內多處旅遊景點都因被大雪覆蓋而暫停開放。這場暴雪使得以陽光著稱的羅馬陷入了停滯,不安裝防滑鏈,計程車和羅馬公共汽車都無法在結冰的道路上行駛。大雪覆蓋了義大利多個城市,本報記者所在的義大利第二大城市米蘭,氣溫一度降至零下14攝氏度,空氣溼度達63%。

  歐洲很多國家都是這次極寒的重災區,極寒對烏克蘭影響最大。烏克蘭政府周日表示,該國的死亡人數已經上升到了131人,包括很多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烏克蘭政府已成立專門的指揮部應對所有因嚴寒而引起的突發事件,為了避免露宿街頭的無家可歸者再次遭遇凍斃的厄運,政府緊急為其搭建起大量具備保暖功能及放有食物的帳篷。

  歐洲的另一端,英國於2月3日迎來了今冬的第一場雪,降雪厚度達16釐米,迫使歐洲最繁忙的機場——倫敦希斯羅機場取消航班。目前歐洲大部分地區氣溫創下歷史新低。瑞士夜間溫度已降至零下35攝氏度,捷克部分地區溫度則降至零下39.4攝氏度。低溫和大雪造成多地交通和電力中斷,很多學校被迫停課,當地政府呼籲居民儘量減少戶外活動留在家中。

  日本多人被雪掩埋而亡

  日本同樣遭受著冰雪的重創,日本北部持續數周的暴雪已造成多人死亡。

  2月4日,日本列島迎來了立春,不過在日本氣象廳的全部觀測站中,90%以上記錄的氣溫都在冰點之下,其中一些地區還創下觀測史上的最低紀錄。日本媒體稱,這是20年一遇的最強寒潮。

  從上月末開始,以新潟縣為中心的日本海沿岸廣大地區出現大雪天氣,有7個地點還創造了觀測史上的最深積雪紀錄。如今,在日本海一側的東北地區和北陸地區,積雪已經超過了往年兩倍以上,一些山區的積雪超過了3米。

  每年冬季,來自亞洲大陸的寒流吹過日本海,攜帶大量水汽到達日本列島後,由於山脈阻攔,地勢抬升,溫度降低,水汽就形成雪在日本海沿岸降下來,因此東北地區和北陸地區歷來是「豪雪地帶」,被稱為「雪國」。這種雪含水量非常大,有時1立方米積雪重量達到500公斤,如果不及時清除,會導致住宅屋頂崩塌,甚至整座木造房屋被壓塌,而清雪是一項非常沉重的體力勞動。

  今年的積雪更深,在日本海沿岸,很多人都是在掃雪時發生事故死亡的,由於老齡化和缺乏勞動力,不少遇難者都是老人。截至2月3日,已經超過60人死於雪災。死者中有48人是被屋頂落下的雪掩埋或者除雪時遭遇事故遇難的,還有4人因雪崩而遇難。

  這幾天,大雪和嚴寒給民眾的生活與經濟活動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雖然東京的積雪很快融化,但是受寒冷天氣影響,蔬菜價格現在大幅上漲。本來福島核電站事故已經讓日本其他地區的蔬菜價格上漲,如今的嚴寒天氣,使東京蔬菜價格進一步上漲。而由於海上浪大,漁船出海打魚困難,個別魚類價格也在成倍上漲。

  冰河期說法源於英媒臆測

  隨著歐亞極寒天氣的蔓延,關於極寒的原因也成為關注的焦點。國家氣候中心總工程師李維京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採訪時說,歐亞各國遭遇極寒天氣的原因大體一致,一是秋季極冰少,從歷史經驗看,歐亞地區易偏冷,二是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在其活動周期內我國冬季也會偏冷,三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北極濤動呈負位向。

  北極濤動是指北半球中緯度和高緯度氣壓此消彼長的現象,而拉尼娜則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

  但是,相對於氣象專業性的術語,「地球小冰河期」的說法似乎更為盛行,這個最初源於英國《每日郵報》的說法被中國媒體廣泛引用。

  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專家李小泉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採訪時說,小冰河期指的是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段較長時間的溫度偏低的時期,目前亞歐地區的一些極寒天氣時間還很短,要據此判斷小冰河期已經來臨,為時過早。

  事實上,《每日郵報》是一份慣常製造聳人聽聞標題的媒體,這次被中國媒體炒作的「冰河期」說法最初刊登在它1月29日的文章上,報導引用了一些認為地球會因為太陽活動減弱而變冷的科研人員的話,但是沒有一處直接引語中有「冰河期」這個詞,而是文章作者寫的「我們可能甚至會走向一個小冰河期」。

  文章見報當天,英國氣象局就迅速在網上發布了一篇官方博客,反駁這篇文章中的「多處錯誤」。英國氣象局認為,現在的寒冷不能用來否認全球變暖。英國氣象局發言人丹·威廉斯說:「當前的寒冷天氣是短暫的地區性事件,而全球變暖是長期的全球性趨勢,兩者之間沒有聯繫。」

  事實上,2010年寒冷天氣也曾使得「千年極寒」的說法在中國盛行,而當時媒體援引的消息源也是「據外媒報導」,這一度導致一些股票價格的波動,最後證實千年極寒的說法系以訛傳訛,世界氣象組織將其指為臆測。

  氣候變暖加速北冰洋海冰融化所致

  不過,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極寒天氣著實讓人費解。有氣象專家認為,全球變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有相對的冷期,也有相對的暖期,但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因此,階段性低溫不能說明氣候變暖的停滯或減緩,部分地區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其他地區變暖。從統計上說,全球變暖的一大特徵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甚至有些不少科研人員認為現在的情況可以用來佐證全球變暖。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史蒂芬·拉姆斯多夫教授認為,近期的氣候變化模式正好與此前通過計算機得出的關於全球變暖下的海冰消失對大氣的影響預測相吻合。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裡減少了20%,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其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進發,導致當地氣溫驟降。

  據國家海洋局「海洋大氣化學與全球變化重點實驗室」主任陳立奇介紹,北極地區的氣壓產生的冷空氣會從三條路線南下,北美、歐洲和東北亞,形成這三個區域往年冬天常見的寒潮,而今年,其中的兩股路線,歐洲和東北亞的寒潮則特別強烈。

  拉姆斯多夫說,現在海冰融化使得北冰洋海水的溫度高於上空的空氣,「整個海洋就如一臺加熱器,加速了巴倫支海周邊高壓氣候系統的形成,而後果就是寒冷氣候吹向歐洲」。

  巴倫支海位於挪威與俄羅斯北方,是北冰洋的陸緣海之一,大部分處於北緯70度以北,海區大部分有結冰現象,但西南部常年不結冰。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研究人員分析日本氣象廳數據發現,當巴倫支海的海冰面積減少的時候,低氣壓的行進路線會從正常情況下的西伯利亞沿海向北推進至北冰洋沿岸。其結果是低氣壓攜帶的暖空氣無法進入西伯利亞地區,西伯利亞高壓範圍擴大到北冰洋沿岸。這種氣壓分布的變化一方面促進了北冰洋上的持續變暖,另一方面也使西伯利亞地區更容易寒冷。

  這一發現能夠解釋為何氣候變暖,日本2005年至2006年卻出現暴雪以及今冬的寒潮和大雪天氣。巴倫支海的海冰面積通常達到60%至70%,但是2005年至2006年日本出現暴雪時只有不到40%,今年冬天更是只有34%至35%。   

  (摘自《國際先驅導報》)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
    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測算數據,在剛剛過去的一年,全球表面溫度基本上與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持平,同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直言:「疫情終將過去,但全球變暖或將伴隨我們一生。」氣候變暖已經不是第一年。
  • 千年極寒_千年極寒是什麼意思-天氣網天氣百科
    「拉尼娜」擾亂暖流活動,歐洲現千年一遇寒冬,中國也需警惕低溫天氣 。 然而專家們表示,目前世界上尚無法準確預測極端嚴寒天氣事件,所謂「千年極寒」,不僅無可信賴的手段進行預報,也缺乏科學依據。報導以俄羅斯中部地區此前低於平均氣溫兩三攝氏度的現象,對千年極寒予以了「證實」。2010年10月4日,全球變暖懷疑論網站wattsupwiththat的報導,從俄羅斯時報和「俄羅斯之聲」的報導裡摘取片段,同時也提到了Kovalevski。而這個網站很可能是這個故事進入西方媒體的橋梁。
  • 西媒:嚴寒天氣難掩全球變暖大趨勢
    參考消息網1月10日報導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月8日發表記者克萊門特·阿爾瓦雷斯的一篇報導,題為《為什麼暴雪天氣沒有引發對全球變暖的質疑?》。全文摘編如下:近日世紀寒潮和大雪令半個西班牙陷入癱瘓,多地進入緊急狀態,機場關閉。
  • 「美國極寒天氣」會不會引發國產科幻電影《流浪星球》的觀影熱潮
    全球氣候問題將是未來持續關注的焦點,全球變暖引發的自然環境變化越來越明顯:2008年,我國南方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就與頻繁而強烈的冷空氣活動有關;2009年初,低溫、暴風雪席捲北美和歐洲大部,多地出現嚴寒天氣;2012年1月,歐洲多國出現嚴寒暴雪,僅波蘭就凍死30餘人;2015年11月21日至27日,中國北方地區出現大範圍降溫天氣,河北保定、山東濟南等
  • 北方六省冷成北極多地破紀錄,全球變暖是騙局?專家:恰好相反
    1月6日下午,從風雲4號高清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今天我國北方大部地區轉為晴朗,而南方多地則被冷雲籠罩,實際上,渤海黃海大範圍的冷流雲宣告著今天天氣的不尋常——隨著北極渦旋親徵,寒潮已經在我國中東部大舉南下,北方多地已經處在寒潮南下後的晴朗乾冷中。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導,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提出了這一結論。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10年增加15%。
  • 中日韓超長雨季或因氣候變暖 韓國專家:與全球變暖有關
    韓國專家認為,東亞遭遇的這些極端天氣與全球變暖不無關係。  韓聯社4日稱,韓國濟州道今年梅雨季從6月10日持續至7月28日,共49天,刷新歷史新高。韓國南部地區梅雨季從6月24日至7月31日,共38天;中部地區降雨天氣已持續41天,有可能將超過2013年(49天)的歷年最長紀錄。中國、日本同樣遭到強降雨襲擊。7月初,日本九州地區暴雨造成70多人死亡,中國南部地區也遭遇嚴重的洪災。
  • 全國多地花式秀「冷」,都說全球變暖,為啥今年這麼冷?
    但也因為冷全國很多地方都美成了童話青島打破歷史低溫紀錄,在這樣瑟瑟發抖的天氣裡,海水卻「開鍋」了!海面上一片「熱氣騰騰」的景象↓據了解,這是在極寒天氣中,才會出現的「海浩」現象。「海浩」現象的出現需要具備溫度差和凝結核兩個條件。
  • 中日韓超長雨季或因氣候變暖 北極38℃極端天氣令冰雪...
    中日韓超長雨季或因氣候變暖 北極38℃極端天氣令冰雪加速融化  olivia chan • 2020-08-05 09:03:56 來源:前瞻網 E6795G0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結論。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
  • 極寒天氣下的世界各地冰封奇觀,美到讓你無法拒絕寒冷!
    強冷空氣襲來,全球多地遭遇了入冬以來最寒冷的天氣,極寒天氣也帶來了平日裡罕見的各式冰雪奇觀,冰湖氣泡、霜花、天然冰雕等,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強冷空氣襲來,全球多地遭遇了入冬以來最寒冷的天氣,極寒天氣也帶來了平日裡罕見的各式冰雪奇觀,冰湖氣泡、霜花、天然冰雕等,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北極上演「冰與火之歌」 或進一步加速全球變暖
    原標題:北極上演「冰與火之歌」 或進一步加速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正在讓冰天雪地的北極,陷入極端高溫天氣的糾纏。在重重熱浪的包裹中,北極圈繼去年後再次發生大規模森林火災。來自歐洲哨兵3號的衛星圖像顯示,目前北極圈附近西伯利亞的野火大約有800公裡的寬度。
  • 2021年春節天氣預測會冷嗎?2021年2月天氣溫度如何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權威解析極寒天氣  新華社記者高敬  冷透了!  6日早上,寒潮如約而至,北京氣溫-10.6℃,呼和浩特-25.2℃。強冷空氣將繼續深入,華北、黃淮等地氣溫將創入冬新低。  去年12月底以來,冷空氣輪番來襲,大江南北一起喊「冷」。這是不是傳說中的「最冷」冬季?今冬還會有多冷?
  • 全球氣候變暖對葡萄酒世界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對葡萄酒世界的影響 有專家認為,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從前過於寒冷氣候的地區將會變得適宜種植葡萄,慢慢成為「主流」。然而,那些已經足夠炎熱的產區就有可能面臨淘汰的風險。 3 釀酒所用葡萄品種的改變 對於溫度升高這一點,葡萄世界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的。
  • 冷冷冷,說好的全球變暖呢?3個小故事講清楚!
    1月11日,@深圳天氣 微博發布消息:時隔1066天之後,深圳於2021年1月8日再一次成功入冬。(入冬標準:五天滑動平均氣溫≤10℃ , 從滿足條件的五天中日平均氣溫≤10℃那天算起)人們從中感受到的正是這一波波冷空氣的威力而被凍得哆哆嗦嗦的你可能會疑惑說好的全球變暖呢?
  • 今年冬天這麼冷,居然是因為全球變暖?
    較真要點: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大幅升溫,和赤道溫差減小,影響了大氣環流,使本該待在北極的冷空氣漩渦侵入南方,再結合拉尼娜現象的影響,造成了今年的寒冬。
  • 冒冷氣的鞋底,粘手的鐵欄杆,說好的全球變暖呢?
    結合能把豬刮上天的風口,讓人不覺產生這樣的懷疑——說好的全球變暖呢?歡迎來北極體驗一下全球變暖▼極端天氣現象的成因很多,很難一概而論,眾多條件還會互相影響,這就導致真實原因往往無法直觀感受到,甚至與直覺完全相悖。就說今年的寒冬,其實恰恰部分源於全球變暖,是不是很反常識?
  • 全球氣候變暖真假仍莫辨? 「挺暖派」信心漸足
    對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世界各國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做出什麼樣的努力,大會有爭吵也有共識。然而對社會公眾來說,對於氣候變化往往只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全球氣候是否真的在變暖,這個變暖的幅度有多大,很多人並沒有深入的了解。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的確很難,即便在科學界專業人士內部也存在困惑和爭議。
  • 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梅雨」可能成日本「第五季」
    【環球時報記者 方晴】據日本《富士晚報》7日報導,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日本的「梅雨」有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季節。在過去,異常天氣一般每30年才發生1次,而現在,特大降雨、颱風等異常天氣狀況經常發生。此外,以往不應該有梅雨季節的北海道經常迎來梅雨,這都不是正常的氣候狀況。
  • 內蒙古呼倫貝爾現零下43.6攝氏度極寒天氣
    圖為極寒天氣背景下的內蒙古呼倫貝爾。 李愛平 攝13日一早,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地區的民眾感覺寒冷透骨。網名在社交媒體上稱:「零下43.6攝氏度,不出所料,入冬以來最冷一天已來臨。」13日,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獲悉,12日20時至13日08時,呼倫貝爾市13個監測站均出現低於零下40度的極寒天氣,最低氣溫出現在根河市的烏力庫瑪,達到零下43.6攝氏度。圖為極寒天氣背景下的內蒙古呼倫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