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導,濟南有一女大學生在街頭用中英雙語乞討。相關視頻顯示,這名年輕的女孩子用漢語和英語寫下了自己的困難,附近保安表示,最近晚上是有個女孩子如此求助,而且不少人都會給個三十、五十的。
這類現象在全國其他地方也出現過,有路人表示不解:"也不是沒手沒腳的殘疾人,也不是老弱病殘,為什麼年紀輕輕的,還會外語還要幹這個。"
其實,這樣用外語進行乞討的多半是學生,一方面是能證明自己是學生,另一方面是想吸引外籍人士的憐憫和施捨。跟一般老、病、殘疾人乞討的不同,這類乞討的人多半是求助學費,不是路人施捨的食物、衣服。
這類現象在各大院校開學前比較集中,基本是學生模樣的人在街頭乞討,乞討者並沒有生理殘疾。這類乞討的內容多半是求助學費,看著是很單純的學生模樣。
大多數人認為這種乞討行為不值得提倡,因為無錢上學可以申請貸款、獎學金,為讀書乞討太沒有尊嚴。有個被採訪的路人特別表示了自己的不理解:"會有不舒服"。
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其他被採訪的路人也有,有人認為做家教也挺掙錢的,也有人懷疑這個女孩子是不是真的會英語。因為她的乞討文也許是從網絡上抄的,今天是英語,明天可能是德語,後天又會變成法語。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性是,這個女孩子的確會英語,但是卻無法臨時找到工作,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她著急用錢,這筆錢等不到發工資的那天就要用到,所以才會出此下策,不惜拋棄自己的尊嚴。
在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外語作為金字招牌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國人跟外國人進行基本的交流已經不是問題。而且,現在很多外語APP已經覆蓋了很多運用英語的場景,人們幾乎可以和外國人實時無障礙交流。
如果只是需要查些資料,上網就可以做到,實際生活中真正需要運用外語的場景並不多,這就造成了很多人的尷尬:如果專業不是外語,在應聘過程中外語證書只能作為一個參考,口語不過關,又沒有專業的資質證書,就無法從事相關的行業。
同時,現在各大中小院校的外語教學現狀決定了學生們學成後的水準參差不齊,做教育培訓類家教還需要有相應的資格證書。而有的大學生還沒有相應的能證明自己能力的證書,自然就沒法從事家教等相關要求比較高的教育培訓行業。
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去當服務員也比不會外語的人要有優勢,起碼在某些要求外語能力的品牌店中是能拿到不菲的收入的。
但這種情況下肯定是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的,不如乞討來得輕鬆而且容易。網友的言論中,也有指責這種行為有即當網紅又掙錢、名利雙收的嫌疑。
這種現象也不是沒有可能的,畢竟人跟人的想法不盡相同,想走捷徑的人是存在的。但看重物質和金錢,對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尊嚴不屑一顧,這對於這個女孩子的人生和未來傷害極大,花靠伸手乞討來的錢,這個女孩子遲早會後悔的。
關於"會雙語還要去乞討"的現象,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