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鈞院士等Nat. Commun.:通用!一口氣解理40種大面積單晶二維材料!

2021-02-19 納米人

第一作者:黃元,潘宇浩,楊蓉

通訊作者:高鴻鈞、周興江、季威、Peter Sutter

通訊單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

 

研究要點:

1,通過理論計算得到了金元素與58種層狀材料的結合能,指出了層狀材料單層中的最外層元素是影響解理過程的關鍵;

2,利用金輔助的方法,成功解理出了40種毫米量級二維材料,並製備出了懸空結構和異質結;

3,通過控制金屬層厚度可以實現導電和絕緣的調控,首次在金屬薄膜上製備出高開關比的場效應電晶體。

 

研究背景

自從第一個石墨烯被解理出來以後,二維材料的研究如火如荼,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材料家族中非常龐大的分支,擁有上千種材料體系,涵蓋了絕緣體、半導體、半金屬、金屬和超導體,是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在基礎科學研究中,二維材料展現出了許多不同於塊體材料的新奇性質。製備高質量的二維材料,特別是原子級的超薄材料,是開展本徵物性研究和探索新現象的基礎。在諸多二維材料製備方法中,包括化學氣相沉積法(CVD),分子束外延法(MBE)、液相剝離法等,機械解理法被認為是研究二維材料本徵物性最理想的製備手段。

2004年,機械解理技術最早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Geim教授和Novoselov教授用於製備石墨烯。近十年來,機械解理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製備各種高質量的二維材料。石墨烯中的無質量費米子和量子霍爾效應,MoS2從多層到單層過渡時的能帶結構轉變,以及單層高溫超導材料Bi2212的超導相圖,都是在機械解理的樣品上展開研究的。在異質結和轉角石墨烯等人造晶體中,機械解理的樣品也同樣展現出獨特的優勢。機械解理的樣品與基底相互作用弱,製備過程簡單,樣品質量高,這些優勢使得該方法在二維材料研究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該方法同樣存在一些重要的問題,特別是製備效率低和獲得的樣品尺寸小,限制了許多先進的實驗手段如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紅外-太赫茲光譜以及角分辨光電子能譜(ARPES)對二維材料的研究。

 

2015年,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黃元博士和Peter Sutter教授與中科院物理所高鴻鈞院士合作,提出了利用氧氣等離子體增加石墨烯和基底相互作用的新型解理方法(ACS Nano. 9 (11), 10612 (2015)),成功獲得了毫米量級的單層石墨烯和高溫超導材料Bi2212,這使得研究大面積單層單晶石墨烯和Bi2212的更多物理性質成為了可能。然而從解理石墨烯至今的十五年中,人們一直沒有找到一種具有普適性的機械解理技術,這使得探索許多新型二維材料體系的本徵物性變得越來越困難。

 

成果簡介

2020年5月15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報導了中科院物理所周興江研究團隊、高鴻鈞院士團隊與中國人民大學季威教授在機械解理技術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DOI: 10.1038/s41467-020-16266-w)。在該文章中,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金膜輔助的普適性機械解理方法,可以用於獲得大尺寸超薄二維材料。

 

圖1. 不同層狀材料自身層間結合能以及與金相互作用能的對比。

 

要點1:計算金元素與58種層狀材料的結合能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潘宇浩系統地計算了58種層狀材料體系與金(111)表面的相互作用 (圖1),結合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的相互作用規律,指出層狀材料的最外層元素和基底的相互作用是影響機械機理最關鍵的因素。針對最外層元素含有VA,VIA,VIIA主族的層狀材料,可以採用金膜輔助的解理方法。中科院物理所黃元副研究員和楊蓉副研究員在實驗上成功實現了對40種二維材料的大面積解理,單層二維材料尺寸在毫米量級以上(圖2和圖3),充分驗證了理論計算結果並檢驗了這種機械解理技術的普適性。

圖2. 機械解理獲得多種大面積高質量超薄二維材料。(a) 新型機械解理的步驟; (b-e) 不同基底上解理得到的大面積MoS2; (f-g) 解理得到的多種大面積二維材料; (h-j) 異質結及懸空二維材料的拉曼光譜及螢光光譜。

  

圖3. 解理得到的多種二維材料的光學照片。

 

要點2:實現導電和絕緣的調控,製備出高開關比的場效應電晶體

由於金和許多二維材料可以形成準共價鍵,這種相互作用遠大於層間的範德華相互作用,因此可以通過在襯底上蒸鍍金膜,在不影響材料本徵物性的前提下高效地解理出大面積的單層樣品。由於金膜可以通過KI/I2的溶液將金膜溶解,因此解理後的二維材料可以從金膜表面轉移到任意基底,也可以堆疊到其它二維材料表面製備出異質結。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解理方法可以實現多方面的調控。

 

首先,這種解理方法無需連續的金膜,可以實現高效懸空樣品的製備,這為研究材料的本徵光學性質和輸運性質提供了理想的研究體系;其次,這種方法可以實現基底導電性的調控,針對不同的實驗要求,可以選擇性地實現基底的導電和絕緣。針對STM和ARPES等需要基底導電的真空研究手段,可以通過增加金膜的厚度,直接將二維材料解理到金膜上,並觀察到清晰的原子結構和能帶結構 (圖4);而針對螢光光譜和電輸運測量,可以將金屬膜的厚度控制在3 nm以下,獲得絕緣性的金屬島,從而獲得良好的螢光信號和高開關比的場效應電晶體 (圖5)。

 

圖4. 在大面積的單層樣品上獲得的原子圖像、低能電子衍射斑點及能帶結構圖。

 

圖5. 通過控制金屬膜的厚度,可以獲得絕緣的金屬膜,可以在器件中實現高開關比和超導特性測量。

 

此外,研究團隊利用該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理出大面積的單層FeSe, PtSe2, PtTe2, PdTe2等材料,為後續開展一些新材料物性的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該解理方法展現出了非常好的普適性,也可以在透明基底、柔性基底上實現有效解理,為多種光學研究、柔性器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小結

這一研究成果首次給出了針對不同層狀材料的普適性解理規律,對於探索更多二維材料的新奇物理性質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也為未來大面積晶圓級二維材料的製備和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以及廣東松山湖實驗室、中國人民大學和上海超算中心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Huang Y, et al. Universal mechanical exfoliation of large-area 2D cryst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0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266-w#MOESM1

(實名制-僅限老師和部分優秀博士後),在招生招聘、學生培養、儀器共享、材料互用、科研課題通力合作等方面科學交流。加微信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 18965840059,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無備註請恕不通過),由編輯審核後邀請入群。

相關焦點

  • 段曦東:二維材料淘金者
    2013年,闊別母校多年的他回到湖南大學攻讀化學系博士學位,轉向理學基礎研究,師從中國分析化學的學術帶頭人俞汝勤院士。當時,只有原子級厚度的二維材料已經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興趣,相關研究如火如荼。在俞院士的支持下,段曦東進入了這一前沿科學領域,對二維材料展開了探索。所謂二維材料,其實是一類新穎的超薄材料,具有不同於已有材料的特殊性能。它們超薄到什麼程度呢?
  • 進展|二維原子晶體VTe2的近藤效應
    近年來,少層二維原子晶體CrI3和Cr2Ge2Te6等本徵鐵磁性的發現激發了二維磁性材料的研究熱潮。理論預測單層釩基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VX2(X = S,Se,Te)為本徵鐵磁性材料,單層VSe2的室溫鐵磁性已在實驗上觀測到,然而,隨著層數的增加,VSe2中的鐵磁性迅速減弱,由於其塊體材料的順磁性,VSe2的本徵鐵磁性仍存在爭議。
  • 物理所等在二維原子晶體VTe2的近藤效應研究中獲進展---「中科院之...
    近年來,少層二維原子晶體CrI3和Cr2Ge2Te6等本徵鐵磁性的發現激發了二維磁性材料的研究熱潮。理論預測單層釩基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VX2(X = S,Se,Te)為本徵鐵磁性材料,單層VSe2的室溫鐵磁性已在實驗上觀測到,然而,隨著層數的增加,VSe2中的鐵磁性迅速減弱,由於其塊體材料的順磁性,VSe2的本徵鐵磁性仍存在爭議。
  • 從材料領域「將軍」三星!臺積電「3nm」團隊曝光
    正是生產二維材料的能力,讓李連忠進入臺積電開啟相關研究後,回頭找上張文豪。「二維材料有一個好處,它是平面的、非常平整。」李連忠說,二維材料的特性能避免上下端其他材料幹擾、確保電子傳輸效率,這對納米尺度的電晶體性能表現極為重要。
  • 臺灣科研人員在尖端晶體材料開發上取得突破
    新華社臺北3月17日電(記者查文曄、吳濟海)由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臺積電)與新竹交通大學合作組成的研究團隊17日在臺北宣布,在共同進行單原子層氮化硼的合成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開發出大面積晶圓尺寸的單晶氮化硼成長技術。該成果將於今年3月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我國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實驗室郭國平研究組與其合作者深入探索二維層狀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應用於半導體量子晶片的可能性,實驗上首次在半導體柔性二維材料體系中實現了全電學調控的量子點器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半導體門控量子點作為一種量子電晶體已成為量子晶片的熱門候選體系之一。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材料體系因其天然的單原子層厚度、優異的電學性能、易於集成等優點,成為柔性電子學、量子電子學的重點研究對象之一。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晶片革命:二維材料顛覆傳統計算架構
    二維材料的每一層之間通過無懸掛鍵的表面共價連接,並且相鄰層之間很弱的範德瓦耳斯力使得人們可以很輕易地從二維晶體中分離出一層或者幾層。這些特點使得二維材料擁有與傳統的體材料非常不同的性質。得益於二維材料獨特的層狀結構,電子被束縛很薄的平面內,從而使得電子可以通過門電壓精密地調控。因此二維材料擁有對短溝道效應免疫的潛力。
  • 中國團隊今日《Nature》連發3篇,二維材料研究誰與爭鋒
    自石墨烯以來,二維材料逐漸在科研圈佔據主要地位。各種二維材料相繼被開發出來,為我們帶來了和體相材料截然不同的新性能。2020年9月22日,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3篇二維材料有關研究成果。
  • 科學家發現:用於集成量子光學,二維材料中的局域激子!
    近年來,人們在實驗中發現了具有原子薄蜂窩狀晶格的二維(2-D)材料。spe以單個粒子或光子的形式一次發射光,在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處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spe採用二烯化鎢等二維材料開發,為半導體製造環境中的潛在器件和電路集成提供了靈活性。
  • AI瞬間就能找到二維材料
    東京大學下屬的工業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新型的人工智慧系統,該系統可以瞬間找到並標記顯微鏡圖像中的二維材料。這項工作可以幫助縮短基於二維材料的電子產品用於消費類設備所需的時間。二維材料為創建電子設備(例如電晶體和發光二極體)提供了令人興奮的新平臺。
  • 哈爾濱工業大學團隊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研究成果以「微納金剛石單晶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Achieving large uniform tensile elasticity in microfabricated diamond)為題,發表在科學在線(Science online)上,其中韓傑才院士團隊的朱嘉琦教授、青年教師代兵分別為共同通訊作者(陸洋、李巨、朱嘉琦、Alice Hu)和共同第一作者(黨超群、Jyh-Pin Chou、代兵、
  • 第二類狄拉克半金屬材料PtTe
    應用該效應於當前自旋電子學金屬多層膜器件中需要尋找既具有大自旋霍爾角又具有高導電性(即高自旋霍爾電導)的材料。相比於傳統上使用的Pt、W等重金屬,二維的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材料(TMDs)在晶相、對稱性、電導、自旋軌道耦合強度以及能帶拓撲特性等方面具有更多的可調空間,因而近來成為研究電荷與自旋(及贗自旋)等自由度之間相互轉換的一個新興體系。
  • 手撕膠帶也能撕出釐米級單層二維晶體
    對那些具有同質或者異質結構單層二維材料的研究有可能發現新的物理現象和量子材料。雖然這種單層二維材料具有很多特殊「本領」,如何大規模、高質量的生產宏觀尺寸的單層二維材料是這種材料商業化應用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液相剝離法可以進行規模化生產,但是只能得到幾個微米的材料,而且質量不高;化學氣相沉積製備的材料缺陷密度高,性能不佳。
  • 從二維跨越到一維世界!二維材料打開了一維物理學的大門!
    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物質結構與動力學研究所(MPSD)、RWTH亞琛大學和熨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將兩張原子薄的材料扭轉堆疊在一起所產生的可能性,甚至比預期要大。科學家研究了硒化鍺(GeSE),這是一種具有矩形晶胞的材料,而不是專注於具有三重或六重對稱的晶格,如石墨烯。
  • 新研究有助於改善二維材料性能
    導讀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團隊首次探索出新方法,改善了化學氣相沉積法合成的二維材料的性能。此外,該校另一個團隊使用摻雜工藝,將外來的錸原子摻雜到二硫化鉬薄膜晶格中,改善其性能。這兩項研究將有利於二維材料在電子、光子和存儲等領域的應用。
  • 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關鍵礦產、材料產業供應鏈面臨的問題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我國重要礦產高度依賴海外,其中石油、鐵、銅、鎳、鈷等12種戰略性礦產對外依存度超70%。新材料領域方面, 中國工程院2019年組織研究的製造業26個領域中外對比分析報告顯示,新材料領域與製造強國相比差距大,屬於對外依存度極高的8類產業之一。」在12月18日的首屆中國產業鏈創新發展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在演講中列了上訴數據。他也從多個維度和案例展現了中國關鍵礦產、材料產業供應鏈面臨的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 專刊:二維材料從研究到商用
    二維材料從研究到商用2D materials from lab to Industry隨著二維材料基礎研究的蓬勃發展,真正實現這種新興材料的商業化成為相關科研人員、機構和企業界共同推動的目標。在這期專刊中,我們介紹了二維材料合成和加工在質量控制上的進展以及工業化要求,同時探討了將二維材料與現有材料、製造工藝相結合的挑戰及機遇。
  • 國際頂級學術大師同堂研討「二維材料」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高瑩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孫海華)由西北工業大學、自然雜誌社聯合主辦的「2019年自然學術會議——二維材料:基礎研究與應用展望大會」日前在西安舉行。包括諾貝爾獎得主Kostya Novoselov在內的26位國際頂級學術大師與新銳學者,以及《自然》系列期刊編輯和500餘位二維材料領域專家學者共聚一堂,交流探討如何推動二維材料領域內的學科發展和產業化步伐。郭友軍 攝影二維材料是時下最熱門的前沿領域之一,具有十分優異的機械、熱學、光學和電學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