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科技型貨代企業Flexport(飛協博)入局傳統貨代行業,僅用六年時間,估值突破32億美元。最新一輪投資者名單中,包括了軟銀、順豐、DST等系列知名基金。近日,Flexport在中國媒體溝通會上向港口圈(ID:gangkouquan)記者透露,2019年,公司營業額達到6.7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1.5倍;平臺上大型企業客戶數量同比增長約2倍,疫情期間平臺活躍用戶月增長率為21%;海運方面,其主營的跨太平洋東行航線的平臺貨運量平均保持在行業前7位。
Flexport的投資方
同時,Flexport表示,疫情期間,公司完成了Flexport Partform版本2.0升級。新版本將為客戶提供定製化的服務,客戶可以在平臺實現下單-付款-運輸-產品追溯,所有溝通都將實時呈現,並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進行管理。同時,平臺基於積累的貨運交易數據,為116個國家近1萬名客戶和供應商,提供更個性化的供應鏈運輸與管理方案。
即便如此,Flexport亞洲董事總經理高學亨向港口圈表示,雖然公司已經穿上了科技的「外衣」,但是作為貨代企業的核心內涵依舊沒有變化,即把客戶的貨物安全地送達目的地。在此基礎上,公司將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全新的體驗。高學亨表示,在此前五六年的時間裡,整個貨代行業並不太關心供應鏈的可視化、數位化,大家還是使用人工操作,沿用傳統的思維去管理貨物。但是在近兩年,整個行業都在進行平臺化與網際網路化,但是貨代作為一個「代理人」的角色,無法管控所有流程,這就需要港口、船公司、集卡車隊共同努力普及數位化,與Flexport一起打造良好的供應鏈生態。
值得一提的是,Flexport去年8月與中國快遞巨頭順豐合作,為中國企業出海推出一站式貨運服務,該業務近三個月來表現突出,貨運量和收入每月都保持著一倍的增長。對於Flexport來說,跨境貨運供應鏈本身就面臨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物流供應鏈各個環節都受到衝擊。高學亨坦言,面對這一情況,1,2月份時公司上下也非常緊繃,但是隨著3-4月份中國國內生產重啟,出口激增,Flexport貨量有所回升。與此同時,公司也在加大科技投入,將時間集中在內部優化上,使客戶的操作體驗更加完美。據高學亨介紹,目前Flexport在全球擁有6個研發中心,400多名軟體和數據研發工程師幫助平臺實現優化提升,其中一個研發團隊在中國深圳,更側重優化中國出口商的體驗。
對於Flexport未來在中國市場的布局,高學亨認為非常清晰,那就是幫助中國企業走向國際。他打了一個比方,如果一個中國的客戶希望在美國、歐洲或者東南亞某地尋找一個倉庫,當地的法規如何?清關問題如何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Flexport都會有專屬的團隊去解決。公司也會派中國的員工去美國,專門針對中國的客戶處理他們在不同目的地的問題。高學亨強調,供應鏈的發展在未來會有非常大的變化,無論是生產基地向東南亞國家轉移,或者是中國的專家到東南亞國家去管理工廠都可能發生。以前經常提到一個詞是「中國製造」,未來可能更多的是「中國管理」的生產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