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由管虎執導的電影《八佰》正式登陸全國各大銀幕,並發布公映版預告與公映版海報。此前,電影在全國舉行了超前點映,票房突破2億,創造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極大振奮了剛剛復工的電影行業。點映以來,電影中平凡而無畏的戰士們抵抗外辱的決心也點燃了無數走進電影院的觀眾。《八佰》被觀眾盛讚「除了震撼就是感動」,更有不少觀眾分享,放映結束後影院裡觀眾們或不約而同地鼓掌或字幕結束也沒有一個人起身。今日影片正式公映,更多觀眾可以走進影院感受這部華語戰爭片的裡程碑之作。
有人從頭哭到尾,口罩都快擰出水;有人看的頭皮發麻,恨不得立即衝到屏幕中幫助他們。吳京評價說:「它讓中國戰爭片又上了一個新臺階」,黃渤看完也感慨到:「中國太需要這樣的電影了」……
以上這些,都是在《八佰》點映場上,觀眾給出的最真實的評價。
震撼,絕對是看完《八佰》的第一感受。
帶我們進入殘酷的戰場,只需一秒。子彈貼著頭皮飛,炮彈就在身邊爆,燒焦的屍體,慌不擇路的小人物;《八佰》為我們呈現的戰爭畫面,都充滿了慘烈的末日氣氛。再加上完整的故事,優秀的演員,震撼的音效,蘇州河兩岸之間天堂和地獄的畫面調度,導演管虎用147分鐘的時間為觀眾還原了一場戰爭的真實質感。
作為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大片,《八佰》為了打造更細膩清晰有質感的畫面,在影片投入和製作上可謂是各種加碼。
主創團隊不僅深挖一條200米長的蘇州河,建68棟建築,鋪50公裡的電線,打造了一個佔地20萬平米的攝影基地;而且在拍攝過程中更是用了300顆照明彈,燒掉300多公斤煙油和近5噸的舊報紙,設置了5萬個地面子彈點……這種布置下的視覺效果,足以讓觀眾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觀。
和大多數戰爭電影不同的是,《八佰》人物比較多,也不再單純聚焦於某個主角,而是一種群像式的演繹。
影片是從「慌亂」開場的,撤退,逃亡,驚慌失措;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都在想著保命要緊。當這群老兵油子和沒有開過槍的慫包在四行倉庫相遇時,儘快逃離求生似乎是他們唯一的念頭。
導演管虎沒有一味地表現英勇無畏,而是剖開了戰場上的小人物狀態,怯懦、自私和膽小,他們每個人都有軟肋。
張譯飾演的「老算盤」,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慫包,一輩子沒有摸過槍,為了求生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哪怕是被打、下跪他都沒有絲毫猶豫,甚至為了博取同情哭出了鼻涕泡。
歐豪飾演的新兵蛋子「端午」,還只是個孩子,只想看看大城市上海怎麼樣,沒想到還沒到上海就被潰逃的軍隊衝散,只能在亂局中夾縫求生,時時刻刻被死亡的恐懼支配。
姜武飾演的「老鐵」,吹牛嘮嗑還行,衝鋒陷陣時總是想盡辦法露怯,是個窩窩囊囊的小人物;王千源飾演的「羊拐」,更是惡棍一樣的老兵油子,對這幫「瓜慫」戰友沒一個有好臉色的……
「端午」的恐懼,「老算盤」的懦弱,老鐵」的窩囊,「羊拐」的碎嘴的背後是最真實的人性,或是對死亡的恐懼,或是對生的渴望,或是對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眷戀,或是不能侍奉老娘的愧疚……這些人物都擺脫了臉譜化的勇士形象,讓角色更加豐滿且立體。
他們身處的絕境,國家所面臨的困境,是處處是軟肋的小人物們展現人物筋骨的催化劑。
正是因為這些牽掛、這些軟肋,才能凸顯出他們從普通人變成無畏戰士的勵志。如果歲月靜好,誰又想選擇負重前行呢?
影片中的很多橋段都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個就是戰士們抱著炸彈、嘴裡大喊著「孩兒不孝」縱身跳下倉庫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時刻;還有戰士們明知必死,卻仍不惜一切代價的以命護旗的片段;正因為前面退縮,才顯得後面無畏的可貴之處,那樣的場面每一幀都是重磅催淚彈。
《八佰》裡士兵們和租界裡天南海北、各樣各式的方言,也讓人物更加鮮活。沒錯,熟悉的鄉音牽動著濃厚的鄉情,讓人有沉浸式的代入感和共情感。
讓人很費解的是,網上有極少數的陰謀論者在沒有看過電影的情況下無端開炮,有的說這部電影洗白當局、不符合史實,有的說這次失敗的戰爭不值得搬上大銀幕。其實,影片中並沒有孫元良的出現,更是諷刺了國軍高層的不作為,甚至拿戰爭當政治籌碼的醜惡行徑。
《八佰》是一部取材於「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文藝作品,並不是歷史文獻,也存在適當的藝術化成分,也正是這些藝術化的處理,片中對戰爭中戰士的刻畫,拔高了國內抗戰影視劇方面的高度。
相信這些以命護國小人物的熱血,一定能點燃到你!這樣的《八佰》絕對值得你走進電影院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