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一大早,我被手機的鬧鐘吵醒。這是我們自駕遊第6天,終於又度過一個難熬的夜晚。10分鐘後,邱師兄過來敲門,還拿來一袋葡萄糖粉劑,要仍然在抱怨高原反應的阿駱衝水喝。
邵師兄說,今天去亞丁遊覽之後,還得在稻城境內再住一晚,明天一早動身去雲南。那今天晚上還住這間酒店吧?阿駱便下樓去結算,被告知:想住可以,房費由每間每晚480元上漲到1080元。阿駱很生氣,建議我們退房,返途中再找地方住,不相信找不到。
我們順著S216公路一路往南,出城沒多遠,便遇到一群黑乎乎的犛牛,悠閒地行走在公路上。牛群後面,跟著一老一少兩位藏民。清早,視野開闊,邱師兄大概還心有餘悸,停了車,讓犛牛和藏民先過去。我拿起手機,卻發現卡住了,可用內存不足80M。我便重啟手機,把手機裡無用的、卻非要自己跳出來的程序關掉,連微信也關掉。
一個上坡河谷路段,一群警察坐在路左側,圍著一堆篝火,四輛警車停在一邊。警察示意我們停車,又發給我們一張宣傳單,上面寫著要注意安全、文明駕駛等等。搖下車窗,外面一陣寒冷的風吹進來。導航儀顯示車外只有4攝氏度,真冷。
路上又恢復了清靜,來往的車都很少。這一段道路只有兩個車道,看起來很新,黑漆漆的柏油路,潔白的邊線和中間線。有的下坡段,還畫著紅色的橫線。一位經營建築設備的同學說,柏油路壽命可達100年。水泥路面能堅持50年就算不錯了。海拔4513米的波瓦多山口的上坡路上,迎面過來一位騎自行車的老外,風馳電掣般狂奔,真勇敢。山口上,師兄停了車,拍了幾張照片,照相機程序再次卡死,不能啟動。
一段舒緩的下坡路,左面是陡峭的山崖,右邊是寬闊的河谷牧場。我索性把百度地圖也關掉。終於,手機恢復正常,我拍下10月1日的第一張照片,7點53分,我們正在下山彎道中。東面的山一定很高,它的影子,投映到西面的山頂上。再往上看,湛藍湛藍的天空,飄浮著幾抹白雲,一輪皎潔的明月,靜靜地掛在藍幽幽的天幕上。
香格裡拉鎮離稻城不到80公裡,很快就到。看著眼前坑坑窪窪的道路、灰塵蒙蔽的房屋、狹窄彎曲的街道,人不多,車也稀,我們不知所措。難道走錯地方了?跟著導航的提示,邵師兄硬著頭皮繼續往前開,越走越荒涼,馬路好像也要斷了。好不容易看到街邊一個人,我們趕緊停車,向他問路。我們沒走錯,還沒到地方而已。經過一道石橋,眼前豁然開朗,馬路上,車流成河;路邊一個鐵柵欄圍起的大院子裡,黑壓壓的人頭攢動。那裡是「亞丁遊客中心」。原來人都跑到這裡來了。這時候,有人攔住我們的車,說要去亞丁,必須把車停在停車場,到售票廳買票,坐大巴車上山。
阿駱下車去買票,邵師兄開車去停車。沿途有很多停車場,有人站在路邊吆喝,打手勢要我們開過去停到他們的停車場裡。邵師兄說,要停就停在正規停車場裡。要不然,可能車都沒了。我們向穿著迷彩服,戴著袖章的人打聽,遊客中心官方停車場在哪裡?官方停車場在橋頭,很大、很原始,裡面停了很多車。怎麼個原始法?地面沒有平整,水坑與牛糞,隨處可見。停車場外側的河堤上,一大片桔紅色的黃秋英花燦爛盛開。俄初河道裡,白色的浪花飛濺,水聲譁譁。
我們從停車場走回來。阿駱已經買到票。一張票270元,含亞丁到香格裡拉鎮的往返大巴120元,景點門票150元。售票大廳門前擁擠著一堆攤點,賣水果的、賣紀念品的和賣食品的,琳琅滿目。這裡的海拔2900米左右,沒有高原反應之虞,阿駱又變得精神抖擻,充滿活力,脖子上多了兩串佛珠,一頂寬沿禮帽扣在頭上。
9點38分,我們在售票廳前的食堂裡吃早餐。一個人20元,標準套餐:一個人一個雞蛋、一塊油炸餅、一碗紅豆稀飯、一份醃包心菜。稀飯隨便裝,包心菜也隨便裝。沒有幾個人來吃早餐。我們坐在落地窗邊的一張寬木桌邊,一邊吃飯,一邊看著窗外奔騰的河水,河岸邊叢生的灌木,險陡的山坡上裸露出的砂石和一簇簇的野草。對岸的山太高,看不到山頂。
在這裡,我突然發現中國有兩個香格裡拉:一個是四川甘孜州稻城縣的香格裡拉鎮,另一個是雲南迪慶州的香格裡拉縣。沒來旅遊之前,總是能聽到「香格裡拉」這個名字,沒有想一個鎮以它為名,一個縣也以它為名。
香格裡拉,是英文Shangri-La的音譯詞,最早起源於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於1933年出版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作家公開承認,這本小說是在奧地利裔美國人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Joseph C. Rock)刊登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的系列探險文章之啟發而創作的。故事講述四個西方人乘坐的飛機被劫持,降落到西藏某個世外桃源的故事。一句話,那裡山美,水美,人也美。小說很成功,第二年就獲得了「霍桑頓文學獎」。
作者沒想到的是,小說出版68年後,中國人為了宣傳旅遊,雲南、四川多地為爭奪香格裡拉這個名字,使出各種招數。我作為一名吃瓜群眾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不由得打心眼裡感嘆,各地政府真是夠拼的。過程是這樣的:
1928年,洛克到木裡、稻城收集動物、植物標本。他在文章中說,他帶去的是彩色照相機。真先進!文章還詳細地描述了從四川甘孜稻城縣亞丁景區東面跨過水洛河,翻過央邁勇東面的山埡口到衝古寺,再繞著仙乃日轉山的經過。那時候,亞丁還沒有開發成景區,被一個名叫扎西宗本率領的匪幫控制。他通過木裡土司的關係,得到匪幫的許可,在衝古寺住了三天。1928年,洛克的遊記發表在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上。1934年,英國作家James Hilton看過這些文章後,以那些文章為素材,創作了一部小說《消失的地平線》。Shangri-La就是小說中那個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
2001年12月17日,國務院批准雲南迪慶中甸縣更名為「香格裡拉縣」。2002年1月25日,四川甘孜州稻城縣日瓦鄉更名為「香格裡拉鄉」。2002年5月5日,雲南迪慶州中甸縣舉辦更名慶典,對外宣布正式改名為「香格裡拉縣」,還說這個名字,在藏語裡是「心中的日月」。2002年5月6日,南方網發表文章,宣布比賽結束,中甸縣獲勝,其他各方可以洗洗睡了。有興趣的話,你可以搜一篇名為《世紀爭議宣告終結 香格裡拉花落中甸》的新聞報導。2009年2月10日,四川甘孜州稻城縣香格裡拉鄉更名為「香格裡拉鎮」。呵呵,顯然他們不願意洗洗睡了,還要拼一拼。畢竟,洛克造訪的地方是亞丁的三座神山。
有人說香格裡拉一詞來源於藏經中的香巴拉王國。我看,那純粹是瞎扯淡。首先,詹姆斯.希爾頓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並沒有說受到藏經的啟發,卻提到美國加州一個小城。為了不給大家添亂,這裡就不展開說。其次,人家沒有到過西藏。再其次,作家在還小說裡通過人物的對話說:「Shangri-La, he called it. La is Tibetan for mountain pass」。即他把那個地方叫香格裡拉。藏語裡的「拉」是山脊線的意思。要是我來解釋,我會說,Shangri-la,讀起來跟灰姑娘的Cinderella很像,可能就是從這個詞獲得的靈感。牽強附會,好像誰不會似的。
順便說一下,加入爭奪的還有美國。美國海軍將一艘航母命名為Shangri-La。羅斯福總統將總統療養地改名叫Shangri-La。不過,後來被艾森豪總統改為Camp David,中國媒體一般譯為「戴維營」。
最後,我特麼地納悶,明明小說中說Shangri-La在西藏,為什麼西藏人民不來搶這個名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