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戳關注我,查看更多文章喔❤
之前寫過香港米其林餐廳合輯,第一個推薦的就是岡田和生。感興趣的可以看我之前寫的這篇:【Honey7天21星!香港米其林摘星之旅six】不能錯過的香港日料——岡田和生
這次到香港最開始並沒有計劃再訪,但呆到第二天時候又心血來潮想去考察下此店的水準是否穩定,於是隨意打個電話被告知有座位,就趕快從上環急衝衝奔向了紅磡。
距離上次吃這家懷石料理已經過去了快一年,但是似乎什麼都沒變,風景還是那樣的風景,主廚也依舊是那個主廚,價格也還是一人490港幣,飯搭子也是同一個人,甚至服務員帶我們入座的位置也還是原先靠窗臨海邊的相同位置。雖然領班可能換了,但幾乎無影響。
開放式餐廳除了主廚還有幾個打下手的副廚小夥子。
菜單依舊是一份主打壽司和刺身的,一份主打懷石料理的,一個比較冷,一個比較暖。
吃完前兩個小菜我們要求坐在吧檯,這樣可以近距離看師傅捏壽司。
兩個菜單第一道菜都是同樣的,Trout是三文魚家族的一種外表也很像三文魚的魚,所以剛開始我還以為是煙燻三文魚。打開蓋子會有煙燻的味道並冒出煙霧,非常有意思,而且魚肉雖然煙燻過但並不鹹。除此之外配料還有小蔥、紫蘇、魚卵、白蘿蔔、酸甜的果凍以及吃起來很像蛋黃醬的黃色液體。魚肉搭配紫蘇(上面的小花就是紫蘇)真的不錯。
這道菜的造型實在是太驚豔了。當然食材也很豐富:百合、蘿蔔、一肚子籽的小魷魚、鯛魚壽司、西洋菜、海帶、豆皮、炸海苔、炸山芋、山菜天婦羅,旁邊的小碗用的是來清口的西洋菜配雞蛋液。味道雖然談不上多麼驚豔,但是光看著也是賞心悅目。
這道小菜有小魷魚、山芋、胡蘿蔔、海藻碎、西洋菜和小紅花,芝麻醬是淡口的。還算清爽。
御碗。海帶味的高湯,有日本蘿蔔、蔥花、蘑菇、蘿蔔藕碎、蝦碎。喝起來很舒服,蝦碎捏成的球吃起來很有韌勁。
蒸物。雞蛋羹加白魚肉,很溫暖的一道菜。當然在日本料理裡也算是中規中矩。
刺身有帶子、吞拿魚、炙烤吞拿魚、左口魚、紫蘇,醬油裡配著細細的海帶絲。帶子本身沒什麼味道,吃起來像果凍。以這個價格來說,吞拿魚的口感也算不錯啦。
實際上和上一盤是一樣的,但是少了帶子。
燒物。鰣魚很硬,口感很像青花魚,適合配酒,加蘿蔔蓉、蔥白、蘑菇,小西紅柿做得很贊,不是特別酸,甜度適中。
8Grilled Aori Squid and Bamboo Shoot with Kinome Miso, Nasu Eggplant in Dengaku Style春筍、魷魚、茄子、嬌芽、甜醬,茄子做法很有意思,吃起來很柔滑,魷魚也很軟。
9Satsuma Jidori Free-range Chicken Yakihitashi with Usui Pea Sauce下面淡黃色像雞蛋羹一樣的其實是煮爛的腐竹,白色蔥絲下面其實一塊炙烤過的雞肉塊,吃起來已經有點不像雞肉了,雞皮很有風味。整道菜的感覺就是粘粘糊糊但是挺香的。菜單還特意註明雞肉是散養的雞,哈哈,不是打針照光長大。
106 Kinds of Sushi and Homemade "Dashi-Maki" Egg因為坐在吧檯前面,正對著主廚,所以可以捏一道壽司,我吃了,他再捏。如果坐在其他位置就只能是所有壽司一起捏完端給你。這幾個壽司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分別是皮剝(Kawahagi,第一次吃,口感像白色果凍,上面點綴日本柚子絲)、吞拿大腹、鱸魚、鰹魚(做柴魚花的魚)、竹莢魚(青花魚一種但是區別很大,吃起來很軟)和貝類。說實話,有點審美疲勞,口感都比較中規中矩,沒有說哪款特別驚豔,但是性價比極高是肯定的,就衝著那一口吞拿大腹也是值得的。
手卷是醃漬過的吞拿魚碎卷,感覺略略有點鹹。
味增洋蔥湯,熱度很好,真的吃到這裡已經飽了。
13Shirauo White Bite and Mitsuba Rice
這次的御飯是白魚肉飯加醃漬過的鮮甜小魚,不及上次吃的鰻魚飯驚豔。就著小魚吃還不錯,這小魚特別像小時候吃過的那種甜口小魚小食品,一下子吃了好多,導致撐得都要站不起來。
甜品這次也都是一樣。上次是抹茶系列,這次不及上次看起啦那麼驚豔。但是草莓、獼猴桃、藍莓吃起來很舒服,而且整體沒有很甜,冰淇淋是南瓜口味,特別有意思,然後那塊芝士是抹茶的,很好吃。喝著熱抹茶,很愜意結束了這餐。
味道4/5
環境4.5/5
服務 4/5
價格 RMB450+ 每人
性價比4/5
推薦指數:4/5
Ps:本文獨立視角,未和餐廳有任何利益關係。
「全方味Honey」公眾號博主,羽辛|常駐倫敦
美食、健康和文學撰稿人|主要寫菜譜、食評、養生及隨筆。
商業合作、約稿、轉載等郵件聯繫:3612912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