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錄片的尋夢人 --專訪中央電視臺副臺長、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高峰

2021-02-07 傳媒

對高峰的採訪地點約在老故事,這是一家坐落於中央新影院內的文化主題餐廳,四周掛滿了老照片,有些文藝且懷舊的味道。聽說當初做這樣一家餐廳是高峰的想法,想不到一臺之長、一廠之長竟也有這樣的浪漫主義情懷。一見面,我們就對他的稱呼問題探討起來,他說「高廠」這樣的稱呼聽起來格外親切,並且也體現了大伙兒對電影製片廠的感情。我與高廠的對話就從這裡開始。

拒絕廣告的經營策略發展產業鏈才是重點

《傳媒》: 2001年您創建CCTV-10(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並親自策劃命名《人物》《講述》《百家講壇》《探索·發現》《走進科學》《健康之路》《希望英語雜誌》等欄目,這些都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收視率很高。請問,創建科教頻道以及策劃這些欄目的初衷是什麼?

高峰:1983年,我大學畢業就分到了中央電視臺從事紀錄片工作,做專題節目。當時電視臺最重視的是新聞節目,其次是綜藝娛樂節目,專題性紀錄片在那個年代市場很小,也不太受重視,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創建屬於紀錄片的一個平臺、一片天地。2000年,我在社教中心擔任主任,當時中心是做一些好的欄目、好的節目在其他頻道播出,比如《今日說法》《半邊天》就是我們做的,社教中心變成了節目內容的提供方,當時真的很渴望有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陣地。

記得有一次臺裡在豐臺區體育館開運動會,所有的中心都有成規模的隊列,還有各種彩車。新聞隊伍最龐大,文藝中心、少兒中心、經濟中心也都很有特點。社教中心是唯一沒有頻道的中心,但我們的內心是最驕傲的,這裡集聚了一批為數不多但很有才華的人。當時我做了一面藍色的大旗,非常大,旗子上寫著社教中心的定位——教育品格、科學品質、文化品位,我們一直抱著這樣一種信念,希望鞏固自己的陣地。「科、教、文」的理念及定位,促使臺裡辦起了CCTV-10科教頻道,大家的信心很足,也積蓄了一批力量。

《傳媒》:科教頻道的定位與其他頻道相比,有何不同?

高峰:科教頻道一直堅持不懈地提升文化品位、擴展市場空間。我感覺中國的所有電視節目特別是央視,有兩種類型,一種特別火、廣告特別強,如新聞節目、娛樂節目;另一種則特別冷清,在廣告問題上沒人搭理,科教類型紀錄片就屬於後者。我在10套的策劃報告裡寫了一句話——科教頻道拒絕廣告。為什麼要拒絕廣告?比如同樣的廣告,在央視1套價值1000萬元,在2套是500萬元,到10套就是50萬元,要是靠廣告生存永遠都會陷於被動。但如果把目光放長遠,它總有一個市場——產業鏈市場,凡是廣告不發愁的欄目,就少了這個市場。《百家講壇》是絕非黃金時期播出的欄目,你要談廣告是絕對不可能的,整個兒《百家講壇》這些年來,培育的講座明星、產生的收益利潤都比較大,但和央視沒有一點兒關係。於丹的《論語心得》8000萬碼洋、《莊子》6000萬碼洋,這些碼洋每年至少有幾個億,遠比廣告的收入多,這也給節目的產業鏈開發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戰。無論產業如何發展,絕不能讓廣告牽著鼻子走,以降低品質為代價,你會變得很俗氣。

《傳媒》:您從業務型領導轉變成企業的管理者、決策者,這種角色的轉變帶給您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高峰:中央新影集團是我主動要求來的。文化市場很有魅力,也很有意思,可以換一種方式促進市場的發展,儘管自己還沒有做出太多的成績。過去大家覺得這個地方比較老舊、缺乏活力、難以經營,幾任廠長都走了,但我本人有濃重的紀錄片情結,這裡也是新中國紀錄片的發源地。如果有一天你去參觀西山的「山洞」,恆溫恆溼的山洞裡面全是老膠片、老素材,你就會肅然起敬,紀錄片的開拓就是從那兒開始的,我對這些有一種天然的熱愛,經常也會夢到關於紀錄片的種種,我想紀錄片事業應該從這兒做起來。

我國紀錄片應該先「精」後「大」

《傳媒》:從1983年的《岫巖的滿族》到2011年的故事片《永生羊》,平均每年一部,其中不乏有上百集的大型紀錄片。這些作品中,您不只擔任導演、出品人,還會給作品寫解說詞,甚至擔任配音。並多次獲得「華表獎」「飛天獎」等國內外各大獎項。請問30多年來,我國的紀錄片最顯著的變化是什麼?您怎麼理解如今的紀錄片市場?

高峰:30年來最大的變化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們懂得了紀錄片是什麼。這個很重要。以前做紀錄片,包括我在最初都不是很懂,但特別要感激我剛步入這行的門檻基礎特別好,老一代領導特別開明,總在引導我們。80年代初我們開始和外國合作,特別是與英國凌洋公司合作的紀錄片《中國人》,當時我們觀摩這個紀錄片,覺得也沒有什麼解說詞,但那種紀實的認知,就像劇情一樣特別生動,我們才知道紀錄片還可以這樣做。過去我們做紀錄片要把解說詞說好,一定要把一個觀念傳達下去。現在還有這樣的片子,好在大部分人已經走出來了。另一方面,紀錄片逐漸找到了商業化模式。我在10套這個平臺之所以做出166集的《極地跨越》、108集的《走進非洲》,是因為有這個平臺,我只利用欄目經費就可以完成。比如《極地跨越》不要求集集出精品,但在過程中,不但完成了所需素材,最重要的是完成了經濟責任,汽車、服裝、日用品等都在這裡呈現,通過欄目的鳴謝都完成了。最後製成166集的欄目版,30集的經典版,後續還出版圖書,這就是商業化運行的規律。平臺非常重要,能讓紀錄片和商業結合在一起,這對紀錄片的發展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傳媒》:《舌尖上的中國》一直比較火,也是很有口碑的紀錄片,它給我國紀錄片的發展帶來了哪些可借鑑性?

高峰:《舌尖上的中國》是很好的紀錄片類型,能把中國飲食做得有文化、有品質,能把人的思想、人的命運結合起來,拍攝手法也有提高,毫無疑問是進步了。但我覺得它只是個案,無法類比。這部片子調動了央視所有的宣傳手段,比如各頻道的梯形播出,廣告方面的運作也是很成功的,但電視臺不可能為所有的紀錄片都這樣運作,所以很難得到複製。

《傳媒》:您認為未來我國紀錄片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

高峰:我覺得未來的發展方向應當呈現多種類型。現在央視9套播出的大部分是為了提高收視率和影響力,不是我們中國紀錄片要發展的類型,比如《狂野非洲》《亞馬遜》這些大製作的科教類紀錄片,都好像不是中國紀錄片該有的特點,中國從人力、拍攝水準、資金等情況都不是這樣的。現在有人文氣質、人文情懷、百姓生活故事的作品越來越少了,更多的是追求豪華製作,風光旅遊、歷史探索、自然奇觀,接觸社會的內容反而減少了。其實,我們有好多反映人文生活的紀錄片在世界上影響很大,範立欣的《歸途列車》反映中國民工生活,幾乎獲得所有紀錄片的基金支持,所有世界紀錄片的獎項,二獲艾美獎,還獲得了紀錄片最高榮譽——伊文思獎。現在的市場還很浮躁,應該更多地鼓勵和創作出講述老百姓故事的紀錄片,而不是商業化的東西。要是拼大製作,就像我們的電影故事片和好萊塢去拼是不可能的,還不如走亞洲韓國、伊朗的電影之路,多出幾個阿巴斯,凸顯東方的魅力特色,更亞洲一些,更民族化一些會更好,這是中國的經濟狀況和我們自身水準決定的。

《傳媒》:有人把紀錄片人比作「老手藝人」,相對於如今產品過於包裝化的時代,手藝人如何給自己定位從而尋求發展?

高峰:首先要實事求是,要認清自身優勢,要考慮怎麼去經營這個老手藝,怎麼去經營老宅子,這些是「城裡人」沒有的。總有一些非新聞化的、講究質地的、動作緩慢的作品,需要這些「老手藝人」來打磨,所以不在於這個主業好不好,而是要知道適不適合自己。

我特別不主張做電視欄目的輸送方。這樣做往往資金有限、利潤低,幾萬元一集,新影做的欄目往往收視率比較低,經常受到警示,也有被撤下的。我們要做經典,把市場瞄準社會。拍社會現象的、反映社會新聞化的、需要花很長時間熬出的作品,別人做不了,並且這些一是有作品感,二是利潤比較高。比如去拍一座大山,或者去拍一件文化事物,就需要你的手藝、需要你的攝影藝術、需要你對鏡頭的感覺,這些事情往往電視臺沒有人做。一部9集的紀錄片《問道武當》拍了1年,播出的效果很好,武當山方面又邀我們製作9集的記錄片《太極武當》,接著在我們的新影網上還要開武當頻道。我們正在做的大型紀錄片《長城》和3D電影《長城》,延續的產品是建立新影網長城臺,準備與長城沿線所有城市合作,一個省或者一個旅遊點打造一個頻道,現階段做新影網應該縱向經營,把文化做的有深度,通過和方方面面的合作找到自身的發展方向。

將沉重變厚重把邊緣變核心

紮根主業探發展

《傳媒》:中央新影集團是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合併而來,他們各自有何優勢?您對集團是怎樣定位的?

高峰:新影和科影是在2010年合併的,新影是做社會類紀錄片,科影是做科教類紀錄片,這兩個有互補性,能整合相互的力量是很厲害的,另外,他們都是有部分製作力量,但都沒有出口的空間,所以中央新影集團是兩個「難兄難弟」結合在一起辦成的集團。

講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上任的前幾天,我總是夢到新影集團的事,產生的思考比較多。我想包袱肯定是有的,但如果換一種思維,把沉重變成厚重,利用好厚重的歷史資源去經營歷史,是我對集團定位的思考。所謂經營歷史就是經營歷史留下來的時間和空間,時間是指這些膠片和記錄,空間就是集團的建設,如何能把這些歷史元素釋放出來,得到有效發揮,我覺得還是挺有挑戰,也很有意義。

《傳媒》:集團的經營上有哪些設想?如何發展?

高峰:記得來這兒1個月的時候,單位組織幾百位離退休老同志們開會,看到這麼多傳承紀錄片的老前輩,場面很感人。我想即使是做房地產、新媒體,都不能離開我們的主業,只有把這個原則駕馭好才能有發展。將來我們建樓也要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做大做強,否則你就只是收租,和主業一點兒關係都沒有。影視基地方面,集團在全國各地的影視基地緊緊圍繞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來建設,洛陽、武漢、貴州六盤水、安徽都有影視基地,瀋陽也將要建影視基地,全面開發最後進行合併。電影與製作方面,我們培養新的導演,8月份上映的《繡春刀》就是新影集團製作的,投入3000萬元,現在票房已達9300萬元,還沒算海外市場,《繡春刀》是今年坎城節唯一賣出去的電影,獲5項金馬獎提名。正是紀錄片這片紮實的土壤才培育出這些優秀的電影人及作品。微電影方面,新影集團幾乎成了微電影中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微視頻(微電影)專業委員會就設立在新影,新影網現在每個臺都有很多頻道,並和許多地方展開合作,比如雲南亞洲微電影節、金丹若國際微電影藝術節、杭州微電影展、與北京電影學院聯合辦的培訓中心等,通過這些社會活動,實施了很多微電影項目。電視劇方面,新影製作的《星火》收視率是12.36,是央視有史以來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所有的電影集團,都沒有我們這麼多製作力量,只有新影集團擁有實實在在上千人的製作隊伍,人多就是沉重的包袱,要把這種沉重變成動力,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傳媒》:今後,集團化發展方面將有什麼新動態?

高峰:產業和事業要結合好,儘早地建立起自己的電影院線,使我們的作品有通道播出。打造實體的電影院線,上百塊熒幕推我們的電影。一個大的媒體或集團要有話語權,否則永遠是邊緣化。我在大會上也說過我們是被邊緣化的,但你不要在意你的邊緣化,任何邊緣都是中心,把自己的位置作為一個中心點,多創造幾個中心。

《傳媒》:今年8月18日,習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強調,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請問您怎麼理解習總書記的講話?

高峰:我覺得這個時代已經到來了,必須得這樣做了。我從事傳統媒體30年,前面我說到的央視10套拒絕廣告、產業化發展的理論,其實是與之一脈相承的,這是媒體的自然發展規律,我們以前沒有重視這個發展規律,所以做不強大,唯一的重心總是搞廣告,靠廣告發展,就需要向廣告商低頭,在一條羊腸小道上走的很辛苦。如果能夠把產業做起來,把產業鏈延伸延長,終有一天不依賴廣告,甚至廣告收入只佔媒體總收入的10%左右,那麼這個媒體就做大了,也是一個非常科學的標準。只有這樣,才能走到世界級媒體的陣營當中。

發展產業是很有意義的。做體育節目,每個體育項目跟你媒體有關;做文藝,劇場的演出跟你有關係;做出版,圖書的碼洋和你有關係了,你才能做起來。這是邊緣和中心的問題,利用內容去打造自己的中心才能夠做得大。習總書記說要融合發展是必然的趨勢,現在媒體發展的艱難,就是因為太單一,而產業化的發展既有資產又有產業,也有自己的尊嚴,我覺得這也給想把媒體做大做強的人一個夢想。

相關焦點

  • 好消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到釣魚城攝製紀錄電影!
    日前,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赴釣魚城攝製一部歷史文化題材的紀錄片和紀錄電影,其中包括釣魚城的相關內容。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於2010年經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批准成立,其前身是成立於1938年的延安電影團,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和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作為骨幹企業組建而成,是我國唯一生產新聞紀錄影片的專業機構,該片主創人員有歷史文化類紀錄電影《頤和園》等獲得金雞獎、金熊貓獎、中法電影節等獎項。
  •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長城傳》劇組赴我縣拍攝
  •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來館拍攝紀錄片《安娜與中國》
    為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1月25日上午,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一行來我館取景拍攝紀錄片《安娜與中國》。該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與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聯合錄製,分為上、下兩集,將於2021年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1927年5月,在中國革命的緊急關頭,斯特朗來到中國,並從上海溯江而上到了「紅色的漢口」。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雲端音樂季」盛大開幕
    啟動儀式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組成員、副臺長蔣希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孫玉勝、朱彤,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召集人郎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視聽新媒體中心主任汪文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副召集人毛才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接管辦主任田應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央視戲曲和音樂頻道副總監秦明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央視大型節目中心綜合部主任俞勤以及28家廣電臺
  • 感受流行音樂盛宴,相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雲端音樂季》
    啟動儀式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組成員、副臺長蔣希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孫玉勝、朱彤,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召集人郎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視聽新媒體中心主任汪文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副召集人毛才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接管辦主任田應坪
  • 新中國70年紀錄片盛典 看「理想照耀中國」!
    來自中國文聯、中國視協、國家圖書館、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及各地方電視臺、影視機構的代表,一線製作人、全國紀錄片創作精英匯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重大歷史時刻,為新中國70年獻禮。國家檔案局原局長、中國檔案館原館長楊冬權,著名文化學者、教授、研究員肖雲儒,中國教育臺副臺長陳宏,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田苗等專家學者圍繞「紀錄片與國家記憶」的主題作主旨發言。
  • 首部巨幕4D電影《渡江突擊隊》開拍
    3月7日,由中共合肥市委宣傳部與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聯合攝製的巨幕4D電影《渡江突擊隊》舉行開機儀式,該片為我國首次採用3D製作方式表現「重大革命歷史事件」。渡江戰役紀念館開館在即63年前,在東起江陰、西至湖口的千裡長江上,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參戰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渡江戰役,加速了解放全中國的歷史進程!而以鄧小平同志為首的渡江戰役總前委就駐紮在合肥瑤崗,百萬大軍橫渡的千裡江面,皖江就佔了八百裡!
  • 全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擬表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原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新媒體新聞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中國詩詞大會》團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新聞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綜合值班室(安全播出管理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七二四臺
  • 關於全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系統先進集體 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擬...
    河北電影製片廠邢臺市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局滄州市春雨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公司秦皇島市旅遊和文化廣電局河北廣播電視臺《中華好詩詞》欄目組河北廣電信息網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定分公司衡水市電視臺山西省李 多 遼寧廣播電視臺文藝中心副主任郭勇鴻 (女) 鞍山市廣播電視臺副臺長吉林省於顯志 吉林廣播電視臺創優評優管理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副總編輯(兼)劉志海 吉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內參輿情中心)副主任馮 鑄 蛟河市廣播電視臺臺長、總編輯
  • 2020「TV地標」發布,《沉默的真相》獲年度優秀網絡劇|中央廣播...
    >開漁宴(台州廣播電影電視集團綜合廣播頻道)「93℃1」文創咖啡產品經營項目(鄭州人民廣播電臺經濟廣播)年度品牌影響力融媒體平臺浙江廣播電視集團交通之聲北高峰APP「河北廣播電視臺交通頻率」融媒傳播南京廣電貓貓新媒體有限公司年度創新影響力融媒體項目
  • 黃凱紅任紀錄片《向南流的河》執行製片人
    網易娛樂2月12日報導  紀錄片《向南流的河》啟動儀式暨新聞發布會近日在中央電視臺梅地亞賓館隆重舉行。珠海星座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電影《愛你不等來生》、《迷失的心》,電視劇《中華好孩子》出品人黃凱紅首次跨界擔任年度史詩巨製紀錄片《向南流的河》執行製片人並出席啟動新聞發布會。《向南流的河》出品人謝建業介紹說:「黃凱紅黃總是一個富有開拓精神、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也是一個有社會責任心的企業家。他富而思源、富而思進,致富不忘家鄉。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中糧集團舉行戰略合作籤約活動
    12月3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中糧集團戰略合作協議籤約活動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中糧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呂軍出席籤約活動。 籤約活動現場,慎海雄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辦2020「歐洲夥伴」媒體合作雲論壇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12月1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視頻連線的方式舉辦2020「歐洲夥伴」媒體合作雲論壇。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總編輯慎海雄出席並發表致辭,強調堅持多邊主義,加強對話交流,構建中歐媒體夥伴關係。
  • 2002年中央電視臺觀眾座談會召開
    12月25日,中央電視臺組織召開2002年觀眾座談會,臺長趙化勇、副臺長王庚年參加會議,並與觀眾代表座談、交流。來自北京、上海、天津、青島的14位觀眾代表暢所欲言,對中央電視臺各套節目和欄目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趙化勇臺長說,今年以來,中央電視臺精心組織、全力以赴宣傳報導了黨的十六大、世界盃足球賽和亞運會等重大活動。
  • 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副臺長王曉暉加盟愛奇藝,任首席內容官
    據愛奇藝消息,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副臺長王曉暉正式加盟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
  • 央視原臺長楊偉光病逝 被贊領導央視最卓越變革
    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同年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歷任編輯、記者、副主任、副臺長;1985年調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1991年起任中央電視臺臺長;1994年任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曾任政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組長,北京廣播學院博士生導師。著有《電視論集》、《電視新聞論集》、《電視改革論集》等書。
  • 中國新聞網:中央企業校園招聘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京舉辦
    ——中央企業校園招聘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中智人才銀行』啟動」活動11日在北京舉辦,論壇由中智集團主辦、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支持。「疫後煥新,職向春天!——中央企業校園招聘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中智人才銀行』啟動」現場中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卜玉龍在致辭中指出,中智作為一家以人力資源服務為核心主業的中央企業,始終將服務國家就業和人才工作大局作為重中之重,在今年疫情特殊形勢下,充分依託自身在人力資源服務領域的領先優勢,為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推動人才強國戰略實施作出了積極貢獻。
  • 緬懷 央視原臺長楊偉光病逝 被贊領導央視最卓越變革
    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同年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歷任編輯、記者、副主任、副臺長;1985年調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1991年起任中央電視臺臺長;1994年任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曾任政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組長,北京廣播學院博士生導師。著有《電視論集》、《電視新聞論集》、《電視改革論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