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來館拍攝紀錄片《安娜與中國》

2021-02-07 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

為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1月25日上午,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一行來我館取景拍攝紀錄片《安娜與中國》。該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與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聯合錄製,分為上、下兩集,將於2021年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1927年5月,在中國革命的緊急關頭,斯特朗來到中國,並從上海溯江而上到了「紅色的漢口」。

據斯特朗文集中記載,在武漢中共中央機關,斯特朗見到了陳獨秀和當時武漢國民政府的顧問鮑羅廷,雙方曾圍繞中國革命的話題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交流。

我館為1927年大革命高潮時期中共中央機關駐地。這裡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開會和秘書廳辦公場所。陳獨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澤東、周恩來等數十位黨的重要領導人在此居住或從事革命活動。中共中央在此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鬥爭,作出了一系列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決策,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紅色印記。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歷史見證,我館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和文物價值,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節目組一行先後錄製了陳獨秀復原陳列房間及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外景。

拍攝中,節目組還對黨史專家趙曉琳進行了採訪。趙曉琳從黨史角度詳細梳理了1927年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來到武漢時中國革命的形勢背景、實地考察採訪工人的具體情形以及離漢原因等。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她與另外兩名美國進步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埃德加·斯諾並稱為「三S」。她一生先後六次到訪中國,每次到訪的時間都選擇在某些重大而明顯的革命變化時期。1927年5月是她第二次訪問中國。當時的武漢正處於大革命由高潮轉向失敗的關鍵時期,斯特朗實地考察了漢口,親身經歷和感受中國複雜而艱難的革命鬥爭形勢……1958年春天,她衝破重重阻力,第六次來到中國,並在北京定居。1970年3月29日斯特朗在北京逝世,被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墓碑上銘刻著郭沫若的手跡:「美國進步作家和中國人民的朋友」。她85年的生命旅程中,1/3在美國,1/3在蘇聯,1/3在她稱為「理想的歸宿地」的中國。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一生寫了大量關於中國革命的新聞報導和30多部書,諸如《中國大眾:1927-1935年間的革命鬥爭》《人類的五分之一》《中國出現黎明》《百萬農奴站起來》《我為什麼在七十二歲時來到中國》《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等代表作。

相關焦點

  • 好消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到釣魚城攝製紀錄電影!
    日前,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赴釣魚城攝製一部歷史文化題材的紀錄片和紀錄電影,其中包括釣魚城的相關內容。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於2010年經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批准成立,其前身是成立於1938年的延安電影團,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和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作為骨幹企業組建而成,是我國唯一生產新聞紀錄影片的專業機構,該片主創人員有歷史文化類紀錄電影《頤和園》等獲得金雞獎、金熊貓獎、中法電影節等獎項。
  •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長城傳》劇組赴我縣拍攝
  • 中國紀錄片的尋夢人 --專訪中央電視臺副臺長、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高峰
    聽說當初做這樣一家餐廳是高峰的想法,想不到一臺之長、一廠之長竟也有這樣的浪漫主義情懷。一見面,我們就對他的稱呼問題探討起來,他說「高廠」這樣的稱呼聽起來格外親切,並且也體現了大伙兒對電影製片廠的感情。我與高廠的對話就從這裡開始。
  • 盤點:中國十大電影製片廠的前世今生(上)|界面新聞 · JMedia
    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前世:北京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簡稱北影,於1949年4月20日成立,是中國電影故事片生產基地之一。在建國以後,北影廠主要拍攝的電影就是將魯迅、茅盾等作家的經典小說改編成電影,比如《祝福》《林家鋪子》等,以及60年代拍攝革命題材著名電影《小兵張嘎》等。
  • 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西藏紀錄影片《解放西藏大軍行》
    1950年春,北京電影製片廠組織一支特派西藏前線攝影隊隨軍去西藏。剛剛拍完《大西南凱歌》回到北京的攝影師郝玉生和李秉忠,被任命為進藏的正副領隊兼攝影,成員還有徐彬、徐來、任傑等。高原拍攝條件極其艱苦,康藏高原變化無常的氣候更使人無法捉摸,進藏的攝影隊員,於1950年除夕回到廠裡,由晨烽編輯,王永宏寫解說詞,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人、中國進步電影的先驅者蔡楚生起片名。
  • 盤點| 中國十大電影製片廠的前世今生(下)
    開始增設電視製作部,拍攝電視劇  1984年下半年  與香港、內地有關方面聯合興辦了白天鵝音響藝術有限公司、時代藝術中心、時代美術電影製片廠、韓江影視公司以及正在為電影電視生產服務的10多家企業;至1985年底,共生產藝術片92部、科教片101部、新聞紀錄片283部、新聞期刊片56部、粵語翻譯片47部、代製片28部,加工洗印各種拷貝1.96多萬米
  • 《新聞簡報》:曾是那個年代的新聞聯播,鮮活中國的永恆記憶
    這些問題,都能在當年的《新聞簡報》中找到答案。」北京北三環北太平莊橋西北角,車水馬龍中,路邊那個頭頂「中央新影」四個大字的院子略顯得有些寂靜。走向深處,主辦公樓上「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1個燙金大字遒勁有力,樓門旁,新影標識「工農兵」雕塑泛著斑駁,佇立如昔。
  • 八一電影製片廠紀錄片《2019閱兵盛典》將於8月1日播映
    八一電影製片廠紀錄片《2019閱兵盛典》將於8月1日播映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20-07-27 22:51 來源
  • 蕭穆,他打造了八一電影製片廠最輝煌的一段歷史
    1995年,為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中國電影界人士評選「中國電影世紀獎」,他們從中國電影誕生至1995年的電影中共評選出十部優秀電影片,故事片《大決戰》入選。抗日戰爭勝利後,蕭穆隨中央大學附屬中學遷回南京,蕭穆的祖父則回遷廣東潮陽。1948 年,蕭穆因學習成績優秀被保送進入中央大學。在校期間,帶頭參加南京學生運動,被吸收加入地下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青年社」。1949 年南京解放,被派往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部,同年 6 月參加第二野戰軍軍事政治大學文藝新聞大隊。後進軍西南,全隊調西南軍區後勤政治部組建文工團。1951 年被評為工作模範。
  • 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被譽為「中國電影的搖籃」,就在長春
    眾所周知,吉林長春不僅是我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還是新中國最早的電影製作基地,「長春電影製片廠」就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因此長春也有著「東方好萊塢」的美譽。看著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大門,相信你一定有許多感慨,那充滿時代氣息的建築不知道讓多少人憶起舊時的往事。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首部抗疫紀錄電影《2020,中國戰疫》
    作為全國首部全景式反映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的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的紀錄電影,《2020,中國戰疫》充分利用總臺數百名記者一線採集回來的上萬小時新聞素材及獨家視頻成片,同時積極向社會各界徵集抗疫影像資料,從海量資源中精心選取典型人物,精心編織故事主線,用國際化的語言,圍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一主題,全景式重現了人民領袖、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 百年中國紀錄片史|《熱愛紀錄片的人們》- 穿破硝煙的黎明
    而在列強瓜分中國,知識分子力求圖新的那個年代,中國最早的電影人,其目的都離不開民族解放的大主題,這也使這一時期中國紀錄電影發展與西方電影必然地走上不一樣的道路。本期我們將介紹幾位從清末到二戰時期對中國紀錄片事業貢獻卓越的電影人,他們的開拓與奠基作用,他們的精神和歷史影響,我們不能忘記。
  • 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是中國電影的搖籃,創造了七個歷史第一
    中國電影能有如今的成就,也少不了前輩的默默付出,當時風靡的黑白電影,早已成為了老一輩人的回憶。幾個月前,爺爺從自己的儲物櫃裡翻出了一張舊碟片,單從包裝上來看的話,可能「年紀」比我都大,而裡面的影片更是年代久遠,記得這個影片的名字叫做《白毛女》,是一部上映自1950年的歌劇影片,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全全製作。
  • 【百年中國紀錄片史】《熱愛紀錄片的人們》——穿破硝煙的黎明
    而在列強瓜分中國、知識分子力求圖新的那個年代,中國最早的電影人,其目的都離不開民族解放的大主題,這也使這一時期中國紀錄電影發展與西方電影必然地走上不一樣的道路。從清末到二戰時期,幾位對中國紀錄片事業有貢獻卓越的電影人,他們的開拓與奠基作用,他們的精神和歷史影響,我們不能忘記。
  • 文獻紀錄片《上黨戰役》今晚央視開播
    點擊播放 GIF 8.0M為紀念上黨戰役勝利75周年,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中共山西省長治市委、長治市人民政府聯合出品的三集文獻紀錄片《上黨戰役》,將於10月12日上黨戰役勝利日當天在中央電視臺國防軍事頻道黃金時段播出。
  • 大型紀錄片《與世界同行》英文版全球首播
    五集大型紀錄片《與世界同行—70年的中國與世界》(英文片名:Common Destiny
  • 長春電影製片廠為何被稱為新中國電影搖籃?創造了七個第一
    長影舊址博物館曾經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老廠區。2014年,這裡開闢成博物館,用大量珍貴視頻資料、圖片資料和歷史實物,來展示和記錄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發軔、進展、繁榮、變遷,反映中國電影藝術的創業史和發展史。如果說,長春是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那麼長春電影製片廠就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網友,有多少是看著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長大的?
  • 【剪輯頻道】紀錄片與科教片
    紀錄片的創作在電影業中佔有突出的地位,是除故事片之外最重要的一大類影片,對後來的電視專題片的創作也有著直接的影響。 電影的發明,即肇始於紀錄片。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等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外國攝影師拍攝了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片段和李鴻章等歷史人物。
  • 大咖同臺,展望新時代下中國紀錄片的發展
    論壇由廣東衛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世軍擔任主持人,邀請到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品,五洲傳播中心副主任、副總編輯井水清,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總編室主任程喆林,嗶哩嗶哩高級顧問朱賢亮,華特迪士尼(中國)有限公司媒體及原創內容總經理戴驊,BBC Studios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丁可,圍繞「記錄新時代,展現新徵程」的主題發表演講。
  • 央視高分紀錄片,手術兩百年 (2019)
    大型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歷時3年,全球12國取景拍攝製作,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CCTV-9)重點項目 [1]  ,由中央電視臺直屬單位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