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始終對自己的孩子不滿意?因為你不認同自己

2021-02-17 學林中小學試題研究室

我們是如此地愛著我們的孩子,以至於我們幾乎不能容忍孩子有一點點的瑕疵;

我們對我們自己有太多的不滿,於是我們對孩子有太多的期待;

我們自己就在父母的不認同中長大,所以我們很難真正認同自己。

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瀰漫著否定、批評的氣息,而肯定、欣賞和讚揚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於是,我們自然地延續著這樣的方式,很習慣地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更好,但我們的行為和語言卻在不斷地否定孩子、挑剔孩子。

這種負面信息不斷的重複,只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

剛開始,孩子感覺父母不接納自己;終於有一天,孩子被父母催眠了,自己內心也會認為:「我不好,我是不行的。」

孩子,父母接納你嗎?

「我的孩子為什麼這樣?」

聰聰一生下來,眼睛清澈透亮,皮膚細嫩白皙,特別招人喜愛。但當孩子一歲多的時候,父母發現聰聰的肢體協調性與別的孩子不同,於是父母帶著聰聰到各大醫院檢查、治療,但並沒有什麼本質的改善。這讓聰聰媽媽特別焦慮。

後來,孩子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但媽媽的焦慮卻絲毫未減,媽媽總在擔憂,孩子長大後怎麼生活。為了孩子未來有一個好的前途,媽媽把一切期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認知發展上,拼命地給孩子灌輸知識。這樣又過了一兩年,問題出現了,孩子出奇地喜歡《西遊記》,並且時常會自言自語,把自己當成孫悟空。

聰聰剛入園的時候,我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於是,我和聰聰媽媽做了深度的溝通。我驚訝地發現,原因並不只在於聰聰的肢體協調性不好,深層的原因,來自於他媽媽如此地不接納他,不認同他。

「我覺得自己長相不好,個子有些矮,身材也不是特別均稱。他爸爸也不行,工作上也就那樣,看不出有什麼大發展。」

但我看到和聽到的信息,跟聰聰媽媽敘述的,卻是完全不同。聰聰媽媽遠非她自己所說的那樣,長相絕對是中等之上。聰聰爸爸在一個很不錯的單位工作,職位優越,能力出色,待人接物得體。

因為不認同自己,所以從根本上很難去認同自己的孩子。

看上去似乎是由於孩子的某個缺陷,造成我們不接納孩子,實際上是我們內在原本就不接納我們自己。孩子的出生,把父母內在的問題顯現出來。

在我們的周圍,不認同孩子是個普遍現象。

孩子出生,我們關注孩子的長相;孩子稍大一點,我們關注孩子是否聰明;上了學,我們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最致命的是,我們習慣性地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判孩子的整個生命。

孩子相貌有一點不滿,我們就不接納孩子;孩子語文不好,我們就否定孩子的所有。我們很容易把目光聚焦在我們不滿意的地方,並把它放大為孩子的全部。於是,孩子從我們這裡接收到的信息,總是自己這裡不行,那裡不好。

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我們文化中的這個弱點,不能認識到我們這種負向的慣性行為,我們的孩子依舊會像當年的我們一樣,在否定聲中成長,最後自己否定自己。

「我的孩子像花兒一樣」

「女兒出生下來,我有些失望。我覺得她長得不像自己想像中的那樣,我的女兒應該長得更漂亮。女兒兩三歲的時候,我內心真的不接納她,覺得怎麼就不如周圍的幾個小女孩好看呢。雖然我嘴上也說,露露,你真漂亮,但心裡並不是這樣認為的。"

露露似乎有些膽小,與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很膽怯,遇事特別容易退縮,根本不敢拒絕別人。露露三歲的時候,我看周圍小女孩都穿紗裙,所以也給她買了一件非常漂亮的白色紗裙,但露露一直不穿。

現在想想,那時候孩子可能覺得自己不夠漂亮,不配穿這麼漂亮的裙子。其實孩子一直是能感受到我的內心對她的評價的。我認為女兒不漂亮的內在信息被女兒感受到了,於是她認為自己不漂亮,甚至哪兒都不好,所以在小朋友面前膽小自卑。」

談起這些,露露媽媽有些後悔。

「『媽媽認為我不漂亮,認為我沒有周圍的小朋友好。』如果一個孩子不斷從媽媽這裡接受著這樣的信息,你能想像孩子的感受會怎樣?」

露露媽媽反省自己過去的做法,當然,也有對自己改變及時的欣慰。

露露四歲生日的時候,她媽媽認真地告訴她:「露露,不管你穿不穿裙子,你都是公主,媽媽覺得你很好,在媽媽眼裡你是最漂亮的。」

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就問媽媽:「媽媽,你真的覺得我很好、很漂亮嗎?」

「是的。」媽媽看著女兒的眼睛很確定地告訴她。

「我也覺得我挺好的。」女兒看著媽媽說。

從那以後,露露媽媽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並且,她也真切地感受到女兒身上無數的優點和美好。「我的女兒像花兒一樣,多美好的生命呀!」

有一次,同事說:「你女兒真漂亮,比你好看多了。」

「真的嗎?你真的這麼看?」

「當然了。」

讓露露媽媽驚喜的是,女兒一天天地變化,開始主動提出讓媽媽給她買裙子穿。前段時間,審美的敏感期出現了,她天天都要穿紗裙或長連衣裙,要自己化妝。看著孩子全身心地欣賞自己,露露媽媽發自內心地喜悅。

當我們敞開心靈,發自內心地真正接納孩子、欣賞孩子的時候,孩子就能接收到我們這種正向的能量,獲得生命的滋養。

「我才不在乎他們說什麼呢!」

在認同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認同自己、肯定自己,懂得客觀地認知自己,不會輕易為他人的看法所左右,顯得無所適從。

瑞瑞一直不願意出去理髮,他只接受媽媽給他剪,但媽媽給他理的發看上去總會長長短短不整齊。有一次媽媽給他剪完之後,發現後腦勺的頭髮參差不齊,有點兒難看。

媽媽比較在意這些,於是說:「瑞瑞,你看媽媽給你剪得不好看,要不咱們去外面修一修,那個叔叔很快就給你修好了。」瑞瑞不同意,媽媽想盡各種辦法哄他:「如果媽媽帶著你出去,別人會說,你看這個小朋友的頭髮多難看啊!」

瑞瑞當時正在畫畫兒,回過頭來說:「媽媽,我才不在乎他們說什麼呢!」

瑞瑞媽媽當時特別吃驚,然後是驚喜。孩子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並不會在意別人怎樣看他。

媽媽發現,孩子確實是這樣的,他不在乎別人怎麼說。有時候,爸爸媽媽帶他去爺爺奶奶家,對於爺爺奶奶的稱讚、誇獎,瑞瑞顯得特別淡定。媽媽問他為什麼,瑞瑞說:「我知道媽媽是愛我的,爸爸是愛我的。」媽媽明白,孩子是在表達:我很確定,爸爸媽媽很愛我,很接納我,我很滿足,我不在意別人怎麼說。

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孩子

我們不太願意,也很少能靜下心來回憶我們的童年往事。我們總想,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反正已經無法改變了。我們總會想當然地以為我們的成長經歷就那樣了,但孩子不會和我們一樣,他們的生命將是全新的開始。

但事實上卻未必如此。

當我看過張以慶導演拍攝的《幼兒園》這部紀錄片後,我感到,我們自身的改變,是我們必須做出的選擇。

這是中國第一部反應幼兒園生活的紀錄片。導演在幼兒園實地守候三年,拍下五千多個鏡頭,深刻地展現了孩子們的心理成長狀態。

影片的開始,伴隨著《茉莉花》悠揚的音樂,出現了兩行字幕:

「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是我們自己!」

這是一所某省會最好的寄宿制幼兒園。第一個鏡頭是,孩子們在周一的早晨來到幼兒園,哭聲一片,孩子們死死地拉著媽媽的手不放。

緊接著,孩子們開始了一周有規律的生活。眾所周知,在成人的眼中,全託是鍛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方法,所以孩子們學習自己處理事情就變成了重要的課程。

一個中班的小男孩,他在午睡後要穿衣服。裡邊是一件小半袖體恤,外邊要穿一件襯衣。男孩無論怎樣都穿不好,許久之後,他終於氣急敗壞地將衣服扔在床上,並且煩躁地大哭起來。可是,幫助並沒有來臨,於是他只得在無奈中拿起衣服,再次邊哭邊穿。終於,他把衣服穿上了,打著噴嚏離開了房間。

孩子們被要求將每兩個小椅凳上下互扣地擺放,但有一個孩子怎麼都擺不好,他惆悵萬分。然後,他獲得的唯一指導,就是老師的一句不耐煩的話外音:「調個面,調一個面。」語調之外的潛臺詞:「你真笨啊!」孩子放棄了,無奈地看著窗外。

在成人認為這一切很正常的同時,我想孩子內心已經對自己有了一個潛意識的判斷:我是不行的!

影片中,對孩子們之間從身體到語言的暴力攻擊都做了記錄,並有愈演愈烈的勢頭。打人的孩子被全班圍攻,柔弱的孩子被強勢的孩子冷漠與蔑視:「你這個人好煩,我好討厭你,不要和我坐在一塊!」

這些現象,成人也許並不覺得是成長中的問題。因為在家裡成人沒有給兒童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往往也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我討厭你,你怎麼就這麼煩人,別跟我在一起。」恰恰是我們的語言模式,幫助孩子建構了同樣的語言模式。

強勢的孩子以這樣的模式去對待柔弱的孩子;當然,柔弱的孩子沒有力量去面對和拒絕這種狀態的時候,就會習慣性地將自己麻木掉。同時,這種感覺也深深地將一種信念留在心裡:我不夠好!

片中對孩子做了一些採訪。

記者問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你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把你全託嗎?」

孩子略帶遺憾地說:「他們說很忙,要賺錢養活我!」

頓了一下,孩子繼續說:「我媽媽要去美容院,我爸爸是房地產的老闆,要去請別人吃飯。」說完,他若有所思地想了很久。我想,他會認為在爸媽心中,比起吃飯和上美容院,自己不夠重要。

記者問幾個五六歲的孩子關於愛的話題:

「什麼時候會說『我愛你』?」

「不知道!」

「說過沒有?」

「沒有。」

「聽別人說過沒有?」

「沒有。」

「你想對誰說『我愛你』?」

「不知道。」

「愛是什麼意思呀?」

「就是我把你抱著,你把我抱著!」

「那你有沒有抱誰的想法?」

「沒有。」

「你會對什麼人說『我愛你』?」

「不說。」

「是不能說還是不好意思說?」

「不好意思說。」

「為什麼?」

「因為那個很噁心。」

無獨有偶,王朔的一部小說《看上去很美》,在幾年前拍成了電影,那是描寫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片中的主人公方槍槍,通過自己的眼睛與感受,記錄下了生活的瑣事,就是這樣的瑣事,給無數孩子都留下了成人不知的深切創傷。

兩部影片的不同之處在於物質條件的明顯改善,而我們對待孩子的教育理念,和多年來固化的行為方式,以及對待孩子的態度卻是何其相似。

我們在那種舊體制舊觀念下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我們失去了良好的自我認同與實現自我的價值感。即使成功,我們也並不能坦然地認為自己很好。

然後,我們的孩子又開始繼續在這種依舊盛行的舊觀念下成長,他們又將迎來什麼樣的明天?

揭開傷痕,總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但是今天當我們面對我們的孩子時,我們必須有所改變。正如世界的改變、中國的改變一樣,我們不僅要為自己療傷,更要通過我們的改變來為孩子們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讓我們的孩子在被愛、被認同、被接納和被欣賞的環境中成長。

相關焦點

  • 你對於自己的相貌滿意嗎?你是否不喜歡自己
    你有多久不願面對鏡子前的自己你對自己的長相滿意嗎?你是否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願意面對那個鏡子前的自己,總覺得只要不去看鏡子前那個不好看的自己,其實你也很棒!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就像那些你認為已經十分好看的人,可是他們對自己的外貌依然不滿意甚至無法正視自己。小花是一位很可愛的女孩,身邊也有很多朋友,家人和同學也都很喜歡她。可是她就是對自己的外貌不滿意,還總是把自己關起來,不想出去參加聚會,甚至是人數多一點的活動就十分畏懼。
  • 心理不平衡,是因為你總認為自己是對的
    可為什麼面對這家對自己如此親近的僱主,惡毒的保姆卻做出這麼殘忍的事情呢?據新聞披露這個保姆有賭博惡習,之前也有過偷盜上一任僱主東西的記錄,可謂劣跡斑斑。但不管如何,按理說人家都這麼對待你,你就算不感激,也不能恩將仇報吧! 這次縱火事件的導火索是女主人發現了保姆偷竊手錶,故想把其辭退。俗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 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認同自己的性別?
    大多數孩子都會度過一個自然的過程,少數會經歷性別不安症,也叫性別認同障礙。性別不安症患者無法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所引申的社會期待與標籤,認為自己應該屬於其他性別。性別不安症多在兒童時期出現,不過具體年齡階段很難判定。「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展開現象,最早在學齡前階段就可能出現。」舊金山發展心理學家黛安娜·伊恩薩夫特說。
  • 心理學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身份認同」的重要性
    許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有太多的青春期孩子需要學會認同自己。二、青春期是孩子"自我認同"不穩定的重災區為什麼我一直強調"青春期"?比如一些在外貌、肢體上有缺陷的孩子很可能因為歧視而無法自我認同;一些覺得自己性格、能力方面不夠優秀的孩子就會模仿那些受歡迎的孩子。2、家人和父母的打壓"相信你下次一定會更好!"、"沒關係,你下次一定能比這次好的!"想想你是否有這樣鼓勵過孩子?
  • 別人對你的評價影響有多大?你要讓多少人滿意?請重新定義自己
    漸漸的我們開始在擰巴,背負上他人扔給你的「包袱」,越走越累,慢慢地迷失了自我。我們常常羨慕那些敢作敢為的人,為什麼他們那麼有主見?為什麼他們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為什麼他們敢做我不敢做的事情?原因是有些人在大環境裡,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是符合自己的,我們都被無形的大手推著往前走。
  •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
    他的弟弟,家境不算富裕,剛上大學也沒有能力自己賺錢,卻有著揮金如土的本事。就拿一件小事來講吧,日本物價很貴,一片哈密瓜要30人民幣左右。朋友問我:「你能夠認同自己還不能掙錢,家裡也不是很有錢,眼都不眨只是因為口渴了,不肯買水卻一口氣吃了三片哈密瓜的小孩嗎?」這孩子,讓我想到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話:父母尚在苟且,你卻在炫耀詩和遠方。
  • 《龍珠》:比克喜歡帶孩子,為什麼不自己吐一個?
    既然比克對小孩子、帶孩子情有獨鍾,那他為什麼不自己吐一個,來排遣內心的寂寞呢?對此,啟蒙君的看法如下:比克屬於戰鬥型娜美剋星人,或許不能吐蛋我們知道,娜美剋星人傳宗接代的方式比較特殊,一般是通過長老「吐蛋」直接產生下一代,而不是通過其他方式。儘管比克或多或少也能夠像比克大魔王一樣,可以使用這類方式生產娜美剋星人。
  • 做人,不需要人人都喜歡,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做人,不需要人人都喜歡,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個人認同這句話,也贊同這個觀點。做人,不需要人人都喜歡,只要自己活的坦坦蕩蕩。做人,即使是再圓滑的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會讓所有人都喜歡,因為每個人對事情的領悟力和看法不都是一致的!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自己看待問題的眼光,也有自己對事對物的理解方式和態度。
  • 為什麼孩子不好好睡覺,因為你總是陪著啊!
    於是很多陪睡媽媽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陪睡時間一長就焦躁不堪,最後經常是用吼的和用揍的才能放倒熊孩子,看著孩子哭哭啼啼的入睡,自己也很後悔,但是第二天依然會發火,陷入死循環。見過有的媽媽說,孩子9點鐘上床,各種折騰到11點鐘還是睡不著,簡直讓人崩潰,睡個覺而已,為什麼就這麼難?
  • (下)為什麼男孩/女孩總覺得女友/男友不愛自己了?
    比如說依賴者小時候就是靠依賴的方式跟父母親近,因為小時候對父母有效;有些依賴者的父母往往是控制者,比如說很多父母都會跟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威脅性信息,讓自己的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當孩子聽話的時候,就會幫孩子做很多事情;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不會幫孩子做。孩子會有這樣一種感受:依賴是有效的使用父母的手段,獨立就不會有這種好處了。
  • 《沒有耳朵的兔子》教孩子學會認同自己
    ,既然你降臨到了這個世界上,你就一定有活下去的理由。    如果不看書名,我們還真不知道封面上這個傻傻地瞪著我們的怪物是一隻兔子。這也太逗樂了,一隻兔子,怎麼會不長耳朵?但是,我們這隻無耳兔是一隻有性格的無耳兔,他堅決不向 的故事情節投降,他不需要,也不去乞求那種虛假的友誼,他是一隻現代的兔子(後面說到他愛上網,愛看時尚藝術和恐怖電影)。他不要別人認同他,他只要自己認同自己。
  • 你為什麼會討厭自己
    有次和朋友微信閒聊,她問了一個問題,說如果你是男生,會娶像你一樣的女生嗎?我當時秒回她說會,因為沒有誰會否定自己,至少在別人面前是這樣的。但當我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內心的真實想法卻是相反的,更準確一點來說,是我討厭和我同類型的人。
  • 大衣哥談及子女,不願意讓孩子坐吃山空,稱自己已經很滿意了
    大衣哥朱之文是農民歌手,雖然他已經出名了,但是各方面的生活習慣還是跟之前一樣,除了偶爾出差商演,剩下的時間跟普通的農民也沒什麼兩樣,非常樸實,近日,大衣哥接受了採訪,在這次的採訪中,大衣哥談到了自己對子女的看法
  • 總覺得自己不快樂,看了這些,你就明白為什麼不快樂了
    為什麼成長之後,發現快樂越來越少,快樂越來越難?第一,就是因為對於現在處於的生活你並不滿意,可能是因為金錢,可能是因為情感,可能是因為工作,對於現在正在經歷的事,你覺得非常的煩躁,但是自己卻沒有能力去改變,感覺自己非常的無能,明明很想努力去改變這些事,可是發現自己什麼也做不了,然後感覺自己非常的無能,空有理想,卻沒有找到實現的途徑,因為不滿現在的一切,可是卻只能承受,覺得自己的人生非常的可悲,所以你會覺得不快樂。
  •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答案令人深思!
    他細細跟我講道,弟弟纏著爸媽要去日本玩,他媽不放心,便邀請我朋友跟著弟弟過去。他的弟弟,家境不算富裕,剛上大學也沒有能力自己賺錢,卻有著揮金如土的本事。就拿一件小事來講吧,日本物價很貴,一片哈密瓜要30人民幣左右。朋友問我:「你能夠認同自己還不能掙錢,家裡也不是很有錢,眼都不眨只是因為口渴了,不肯買水卻一口氣吃了三片哈密瓜的小孩嗎?」
  • 為什麼你不敢肯定自己?
    有一個女孩問我,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思,她說恨透了這樣脆弱的自己,什麼也改變不了。她用盡所有努力,也做不成一個完美的人,學習進修、工作業績、人際關係、情感親密,她都不夠滿意,想要尋求更快改變的方法。當我們總以一種固定不變的方式去面對生活時,很多時候我們不曾料到生活還會有轉機,可以看見一些被自己忽略的重要功課。這些不同的經歷,有時候讓我們失去信心,卻同時也因為局限,讓我們看見了新的可能,豐厚整個人生的厚度。人生中所有的脆弱和不完美,不是一種無力的羞恥,而是心靈成長的一個重要入口。它讓你停下匆忙追趕虛無的腳步,回頭看見真實卻有溫度自己。
  • 李小璐:嫁了個二十四孝好老公,你為什麼還是不滿意?
    在這一眾醜聞裡,就用賈乃亮和李小璐的瓜,來聊一聊今天的話題:嫁了個二十四孝好老公,你為什麼還是不滿意?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對賈乃亮來說,他對李小璐從一見鍾情開始,就愛得一發不可收拾,但為什麼掏肝掏肺的真心到頭來卻還是打動不了對方,反倒還噁心了自己呢?而李小璐,憑什麼就是看不上這樣一個好男人,偏偏硬是把一手好牌打了個稀爛?
  • 為什麼你總是放不下那個不愛自己的人?
    可能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吧,自己總是很輕易地就喜歡上一個人,那個人可能在別人看來不見得有多好,但是自己就是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即使你能非常明確地從對方的態度和行為中感受到對方對你並沒有太大感覺,你也知道你們沒辦法修成正果,但是你就是始終放不下,一次又一次沉溺其中!
  • 你的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上火的家長就會聯想到:你今天不想看書,那你就是一個不能堅持的小孩,不愛讀書的小孩,以後你遇到事情,也會無法堅持,不讀書將來也沒有出息……完了!這樣一想,孩子今天不聽話,不看書,那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錯誤。但如果你反過來想想,他今天不想看書了,是不是因為他有其他的安排呢?又或許他只是累了呢?
  • 人生不要和別人比較,要學會讚美自己,認同自己!
    人的一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如果每一個都與自己比較來的話,那麼你該活的多累。比得過,沾沾自喜,比不過暗自神傷。與人比,被人比。「你看隔壁小明回回考一百,你看看你?」「你看人家不搗亂,你到處闖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