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想見你》無疑是去年最火的臺劇了,有人說:"臺劇從《想見你》開始,有了超越韓劇的可能。"
這部熱播劇以黃雨萱和李子維穿越時空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實際上也揭示了在青春期不同性格、不同狀態的孩子的特點,他們的不同結局也成為了觀眾討論的高潮。
這部劇之所以熱度這麼高,除了邏輯嚴密、演員演技好、劇本夠硬,更重要的是,雖然披著"穿越"這個魔幻的頭銜,但劇情的內容卻非常貼近現實。
今天我就想從心理學角度來和大家聊聊《想見你》這部劇,青春期的孩子,"身份認同"到底有多重要。
一、《想見你》:無法認同自己的少年
《想見你》和所有青春劇一樣,都像一個青春期孩子的群像,就像劇中的角色一樣,有像黃雨萱和李子維那樣活潑開朗、自信樂觀的孩子;也有像陳韻如那樣敏感沉默,一個人戴著耳機坐在角落的孩子,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黃雨萱這樣,在家裡可以和家人相處和諧,搞怪自信,在學校和同學們打成一片,舉止大方,愛情、友情、親情三豐收。
但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是,在許多孩子的青春期裡,更多的是陳韻如身上的特點:擰巴、敏感、沉默、不自信、沒有安全感……歸根結底,這些問題都是因為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沒有學會如何"自我認同"。
這一點非常明顯地表現在了觀眾對於陳韻如角色漫天的"吐槽"和"唾罵"。
劇中的陳韻如是一名17歲的女高中生,她總是留著一頭厚重的劉海,短髮齊肩,帶著耳機默默地低著頭、駝著背一個人走,和別人說話時會不敢看人的眼睛,在面對喜歡的人時只是默默看著。
她的家庭也是支離破碎,父母離異,弟弟對她冷言相向,認為父母重男輕女的她覺得每天都在過著痛苦的生活。
在學校的裡更是沒有朋友,她的日記充滿一切悲觀的色彩。
本來,李子維的出現讓她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但就在被拒絕的時刻,她身上的絕望才真正將她壓垮。
她最初的結局是因為得不到心愛男生的愛而在小年夜自殺,這也是黃雨萱回到過去想要修復的結局。
在看到陳韻如掌握了自己身體的主動權而與黃雨萱爭奪心愛的男生李子維時,觀眾對陳韻如的討厭程度都可以漫出屏幕。
但是觀眾們卻忘了,這具身體,本來就屬於陳韻如,而陳韻如從一個自卑敏感、不敢追愛的女孩,突然變得勇敢起來,卻遭到了謾罵,這其實是最讓人心痛的。
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劇中的角色,更是現實中無數青春期孩子的縮影。
在生活中,有千千萬萬的青春期孩子因為自己性格不夠好、外貌不夠出眾,得不到身邊人的認同而苦惱。
就像陳韻如,在獲得身體的掌控權後,為了繼續得到李子維的愛,便開始復刻黃雨萱的性格、眼神、髮型和行為舉止,她深深地認為,若是變成原來的陳韻如,就不會有人愛。
2019年北大女孩包麗是一個品學兼優,懂事的女孩,但她在PUA的精神控制下出現了嚴重的自我認同問題,最後認為自己沒有絲毫的存在意義……
我的一位心理醫生朋友就和我講過許多來找他諮詢的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對生活感到迷茫絕望,是因為覺得沒有人愛他們,為此他們出現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許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有太多的青春期孩子需要學會認同自己。
二、青春期是孩子"自我認同"不穩定的重災區
為什麼我一直強調"青春期"?
在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中,埃裡克森將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分為了八個階段,而青春期(12-18歲)就是其中的第五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會面臨一些嚴重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認同,指個體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答案的確立。
在劇中,黃雨萱魂穿到1998年的陳韻如身上,他們的眼界和閱歷都是不同的,不能只看到兩人性格上的差異。
30歲的黃雨萱已經進入了成年期(25-60歲),這時候的她已經有體面的工作,與同事、朋友關係非常穩定,也經歷過感情的挫折,生活閱歷使她能夠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生活。
但陳韻如正處在迷茫的青春期中,她看到身邊的朋友、家人都被黃雨萱深深吸引,,她對"我是誰"這個問題似乎就產生了混亂,因此之後陳韻如便開始模仿黃雨萱,她認為這才是讓周圍人都愛自己的根源。
但在生活中,沒有魂穿,讓青春期孩子陷入自我認同混亂的主要有兩大原因:
1、同齡人的"同輩壓力"
這是指因為害怕被同伴排擠而放棄自我,從而做出順應他人的選擇,也包括同輩取得的成就帶給自己的心理壓力。
比如一些在外貌、肢體上有缺陷的孩子很可能因為歧視而無法自我認同;一些覺得自己性格、能力方面不夠優秀的孩子就會模仿那些受歡迎的孩子。
2、家人和父母的打壓
"相信你下次一定會更好!"、"沒關係,你下次一定能比這次好的!"想想你是否有這樣鼓勵過孩子?其實這看似鼓勵的潛臺詞卻是"你還不夠好"。
於是,孩子便會為了證明自己,往父母期望的方向打磨自己,從而迷失了自我。
三、父母怎麼幫助孩子正視自己,堅定"自我認同"
1、讓孩子明白自己值得愛與被愛
劇中的陳韻如覺得自己被身邊所有的人拋棄,所以才開始想要逃離世界;同樣,劇中身為同性戀的王詮勝也因為被喜歡的人拒絕、被周圍人恥笑而尋短見,歸根到底,是他們覺得自己不值得愛人,也沒有被別人愛著。
因此身為家長,我們需要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並且加以引導,讓孩子知道自己身上也有閃光點,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做真實的自己。
這樣孩子才不容易發生身份混亂,貶低自己的行為。
2、鼓勵孩子結交樂天派的朋友
在劇中,莫俊傑也是和陳韻如一樣憂鬱敏感的男孩,但就在他有了李子維這個朋友後,很明顯,他始終沒有走到陳韻如那一步。
黃雨萱、李子維,他們都是有光的孩子,可以幫助自卑的孩子照亮前行的路。
根據研究表明,樂群的人能夠控制不良情緒,比如難過、焦慮、憤怒等等。
青春期的孩子更願意和朋友待在一起,因此很多時候他們依靠的是朋友的引導,擁有一個樂天派朋友能夠讓孩子防止很多心理問題的產生。
3、讓孩子知道,強扭的瓜不甜
青春期孩子還有一點特徵,就是偏執。
泰戈爾曾說過:"當你為失去太陽而哭泣的時候,你再錯過群星。"
孩子可能會糾結為什麼這個獎盃不屬於我;為什麼我愛的人不屬於我;為什麼所有好的事情都輪不到我,如果一直放任孩子偏執地思考,可能會陷入無底洞中,將自己繞進去。
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懂得:強扭的瓜不甜,與其去糾結那些美好為什麼不屬於自己,不如珍惜那些你正在擁有的美好。
學會發現生活中的善意,也是讓孩子發現愛與被愛的途徑。
讓孩子堅定自我認同,需要家長慢慢引導,細心陪伴。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