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身份認同」的重要性

2020-12-25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想見你》無疑是去年最火的臺劇了,有人說:"臺劇從《想見你》開始,有了超越韓劇的可能。"

這部熱播劇以黃雨萱和李子維穿越時空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實際上也揭示了在青春期不同性格、不同狀態的孩子的特點,他們的不同結局也成為了觀眾討論的高潮。

這部劇之所以熱度這麼高,除了邏輯嚴密、演員演技好、劇本夠硬,更重要的是,雖然披著"穿越"這個魔幻的頭銜,但劇情的內容卻非常貼近現實。

今天我就想從心理學角度來和大家聊聊《想見你》這部劇,青春期的孩子,"身份認同"到底有多重要。

一、《想見你》:無法認同自己的少年

《想見你》和所有青春劇一樣,都像一個青春期孩子的群像,就像劇中的角色一樣,有像黃雨萱和李子維那樣活潑開朗、自信樂觀的孩子;也有像陳韻如那樣敏感沉默,一個人戴著耳機坐在角落的孩子,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黃雨萱這樣,在家裡可以和家人相處和諧,搞怪自信,在學校和同學們打成一片,舉止大方,愛情、友情、親情三豐收。

但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是,在許多孩子的青春期裡,更多的是陳韻如身上的特點:擰巴、敏感、沉默、不自信、沒有安全感……歸根結底,這些問題都是因為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沒有學會如何"自我認同"。

這一點非常明顯地表現在了觀眾對於陳韻如角色漫天的"吐槽"和"唾罵"。

劇中的陳韻如是一名17歲的女高中生,她總是留著一頭厚重的劉海,短髮齊肩,帶著耳機默默地低著頭、駝著背一個人走,和別人說話時會不敢看人的眼睛,在面對喜歡的人時只是默默看著。

她的家庭也是支離破碎,父母離異,弟弟對她冷言相向,認為父母重男輕女的她覺得每天都在過著痛苦的生活。

在學校的裡更是沒有朋友,她的日記充滿一切悲觀的色彩。

本來,李子維的出現讓她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但就在被拒絕的時刻,她身上的絕望才真正將她壓垮。

她最初的結局是因為得不到心愛男生的愛而在小年夜自殺,這也是黃雨萱回到過去想要修復的結局。

在看到陳韻如掌握了自己身體的主動權而與黃雨萱爭奪心愛的男生李子維時,觀眾對陳韻如的討厭程度都可以漫出屏幕。

但是觀眾們卻忘了,這具身體,本來就屬於陳韻如,而陳韻如從一個自卑敏感、不敢追愛的女孩,突然變得勇敢起來,卻遭到了謾罵,這其實是最讓人心痛的。

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劇中的角色,更是現實中無數青春期孩子的縮影。

在生活中,有千千萬萬的青春期孩子因為自己性格不夠好、外貌不夠出眾,得不到身邊人的認同而苦惱。

就像陳韻如,在獲得身體的掌控權後,為了繼續得到李子維的愛,便開始復刻黃雨萱的性格、眼神、髮型和行為舉止,她深深地認為,若是變成原來的陳韻如,就不會有人愛。

2019年北大女孩包麗是一個品學兼優,懂事的女孩,但她在PUA的精神控制下出現了嚴重的自我認同問題,最後認為自己沒有絲毫的存在意義……

我的一位心理醫生朋友就和我講過許多來找他諮詢的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對生活感到迷茫絕望,是因為覺得沒有人愛他們,為此他們出現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許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有太多的青春期孩子需要學會認同自己。

二、青春期是孩子"自我認同"不穩定的重災區

為什麼我一直強調"青春期"?

在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中,埃裡克森將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分為了八個階段,而青春期(12-18歲)就是其中的第五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會面臨一些嚴重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認同,指個體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答案的確立。

在劇中,黃雨萱魂穿到1998年的陳韻如身上,他們的眼界和閱歷都是不同的,不能只看到兩人性格上的差異。

30歲的黃雨萱已經進入了成年期(25-60歲),這時候的她已經有體面的工作,與同事、朋友關係非常穩定,也經歷過感情的挫折,生活閱歷使她能夠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生活。

但陳韻如正處在迷茫的青春期中,她看到身邊的朋友、家人都被黃雨萱深深吸引,,她對"我是誰"這個問題似乎就產生了混亂,因此之後陳韻如便開始模仿黃雨萱,她認為這才是讓周圍人都愛自己的根源。

但在生活中,沒有魂穿,讓青春期孩子陷入自我認同混亂的主要有兩大原因:

1、同齡人的"同輩壓力"

這是指因為害怕被同伴排擠而放棄自我,從而做出順應他人的選擇,也包括同輩取得的成就帶給自己的心理壓力。

比如一些在外貌、肢體上有缺陷的孩子很可能因為歧視而無法自我認同;一些覺得自己性格、能力方面不夠優秀的孩子就會模仿那些受歡迎的孩子。

2、家人和父母的打壓

"相信你下次一定會更好!"、"沒關係,你下次一定能比這次好的!"想想你是否有這樣鼓勵過孩子?其實這看似鼓勵的潛臺詞卻是"你還不夠好"。

於是,孩子便會為了證明自己,往父母期望的方向打磨自己,從而迷失了自我。

三、父母怎麼幫助孩子正視自己,堅定"自我認同"

1、讓孩子明白自己值得愛與被愛

劇中的陳韻如覺得自己被身邊所有的人拋棄,所以才開始想要逃離世界;同樣,劇中身為同性戀的王詮勝也因為被喜歡的人拒絕、被周圍人恥笑而尋短見,歸根到底,是他們覺得自己不值得愛人,也沒有被別人愛著。

因此身為家長,我們需要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並且加以引導,讓孩子知道自己身上也有閃光點,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做真實的自己。

這樣孩子才不容易發生身份混亂,貶低自己的行為。

2、鼓勵孩子結交樂天派的朋友

在劇中,莫俊傑也是和陳韻如一樣憂鬱敏感的男孩,但就在他有了李子維這個朋友後,很明顯,他始終沒有走到陳韻如那一步。

黃雨萱、李子維,他們都是有光的孩子,可以幫助自卑的孩子照亮前行的路。

根據研究表明,樂群的人能夠控制不良情緒,比如難過、焦慮、憤怒等等。

青春期的孩子更願意和朋友待在一起,因此很多時候他們依靠的是朋友的引導,擁有一個樂天派朋友能夠讓孩子防止很多心理問題的產生。

3、讓孩子知道,強扭的瓜不甜

青春期孩子還有一點特徵,就是偏執。

泰戈爾曾說過:"當你為失去太陽而哭泣的時候,你再錯過群星。"

孩子可能會糾結為什麼這個獎盃不屬於我;為什麼我愛的人不屬於我;為什麼所有好的事情都輪不到我,如果一直放任孩子偏執地思考,可能會陷入無底洞中,將自己繞進去。

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懂得:強扭的瓜不甜,與其去糾結那些美好為什麼不屬於自己,不如珍惜那些你正在擁有的美好。

學會發現生活中的善意,也是讓孩子發現愛與被愛的途徑。

讓孩子堅定自我認同,需要家長慢慢引導,細心陪伴。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哪吒之魔童降世》:從心理學角度解析「角色效應」對孩子的影響
    今天我就想從心理學角度來和大家聊聊哪吒的成長之路。一、《哪吒之魔童降世》:從孩子教育角度看電影國產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後就獲得了無數好評,與老版的哪吒不同,這次的哪吒沒有削骨還父削肉還母,也沒有李靖的大義滅親。
  • 豆瓣評分9.2《想見你》:披著愛情的外衣,講述自我認同的重要性
    近幾年臺劇經常出精品,《想見你》一經播出便火爆全網,每周日更新都必上熱搜。很多網友看了直呼:上頭。的確如此,《想見你》就是一部看進去便上頭的劇。很多人剛看《想見你》時,諸多挑剔,女主角好醜,又是一部偶像劇有什麼好看的,不曾想熬過第二集後便打臉了,每天想的是為什麼不更新,許廣漢太帥了!
  • 想見你:解析陳韻如的內心世界,你真的了解她嗎?
    《想見你》可謂是一匹黑馬,小編已經很久沒有看臺劇了,後來逐漸在網上刷到有關於電視劇《想見你》的消息,很多人都說這是一部非常值得去觀看的電視劇。讓小編最終下定決心去看這部劇源於觀看到的一個視頻解說,他說你可以不看我的解說,但是一定要看這部劇。
  • 悅聽丨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妨換個角度來相處
    今天,與您分享的文章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妨換個角度來相處》。,不妨換個角度來相處06:59來自南方新聞網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朗讀音頻很多父母都有一個同感:孩子到了青春期,自己跟他們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少,不是自己不想交流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所以,不要動不動指責孩子是個「壞」孩子,青春期的大腦其實和我們成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因為前額葉沒有長好,讓青少年具備了做事不專注、缺乏自我控制、情緒化等缺點,這是受生理發展局限的。不要認為孩子平時的一些叛逆行為是有意跟你過不去,甚至認為是思想品德問題,充分認識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徵,這樣就不會貿然批評孩子。
  • 《想見你》看得懂的是愛情,看不懂的是青少年的成長與認同
    「想見你只想見你,未來過去只想見你」。最初,只是被這首歌中濃烈的情感所吸引去追了《想見你》。豆瓣評分9.2,一面倒的好評。真正有被《想見你》的情節震撼到。在大陸版本《想見你》中,觀眾多半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穿越」和愛情上。
  • 《想見你》:解讀陳韻如之「死」的更深層原因及其現實思考
    臺劇《想見你》終於迎來了大結局,這部豆瓣評分從8.0飆升到9.2的熱門影視,被無數網友評為年度TOP級的電視劇。和我們印象中臺灣青春偶像劇不同的是,《想見你》融入了雙向穿越、推理等元素,讓人看了欲罷不能。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角色是陳韻如,性格內向的她一直想從這個世界消失,當得知小年夜自己會被殺死時,她沒有試圖改變,而是選擇了求死。
  • 《想見你》:解讀陳韻如之「死」的更深層原因及其現實思考
    臺劇《想見你》豆瓣評分從8.0飆升到9.2的熱門影視,被無數網友評為年度TOP級的電視劇。和我們印象中臺灣青春偶像劇不同的是,《想見你》融入了雙向穿越、推理等元素,讓人看了欲罷不能。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角色是陳韻如,性格內向的她一直想從這個世界消失,當得知小年夜自己會被殺死時,她沒有試圖改變,而是選擇了求死。
  • 想見你殺死陳韻如的兇手到底是誰班長嗎 謎團兇手身份解析
    想見你殺死陳韻如的兇手到底是誰  電視劇《想見你》中女主黃雨萱穿越回到過去,成為了1998年的陳韻如,而真正的陳韻如在1999年就已經死了,所以兇手到底是誰呢?黃雨萱是否會跟陳韻如一樣活不過1999年呢?殺死陳韻如的人會是誰呢?話說現在的愛情劇為什麼都喜歡加懸疑題材?按照套路,兇手可能只是個迷霧彈,秀恩愛才是主線劇情!
  • 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懂得「自我認同」,才是教育的意義
    這部動畫表面上是在講校園欺凌,但其背後還隱藏著一個心理學概念——"自我認同"。《聲之形》用女主西宮硝子的經歷解釋了"自我認同"對個體的意義。從育兒的角度來看,父母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同"十分重要,孩子能夠清晰地認識自我,才能避免扭曲認知帶來的負面影響。
  • 《想見你》大結局:喜歡上許光漢的你,也請愛一下「陳韻如」
    編輯|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禾沐 本文撰寫中,引用《想見你》劇情,有劇透,介意的話可以先看過再讀。小標題取自《想見你》插曲伍佰《Last Dance》、八三夭《想見你想見你想見你》。
  • 高分臺劇《想見你》,網友:淺析在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間掙扎的陳韻如
    高分臺劇《想見你》:淺析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間掙扎的陳韻如 近日,又一部精品臺劇《想見你》播出在即,它的故事情節和製作精良一經播出,迅速吸引了觀眾朋友們的目光。
  • 《想見你》:用心理學剖析「禁果效應」下李子維的高效戀愛方案
    其實,李子維的這一系列做法,用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戀愛效應「禁果效應」就可以很好地進行解釋。而「戀愛體」李子維的優質戀愛方案具有極高的模仿性與實操性,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李子維式」禁果效應。那麼在看完《想見你》後,識破了「戀愛體」李子維的戀愛秘訣,收穫到「李子維式」禁果效應的優質戀愛方案。
  • 想見你大結局黃雨萱李子維在一起了 想見你彩蛋三個版本解析
    想見你大結局黃雨萱李子維在一起了 想見你彩蛋三個版本解析時間:2020-02-17 22:3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想見你大結局黃雨萱李子維在一起了 想見你彩蛋三個版本解析 追《想見你》了嗎?這部劇真的是一追不可收拾吖!
  • 父母如何影響孩子性格?心理學告訴你模仿行為對性格傳遞的影響
    也就是說,文化高低,素質高低,外貌優劣,人品優劣,理論上都不會剝奪你成為父母的權利。再說的難聽點,阿豬阿貓阿狗但凡具備生育能力,理論上都是可為人父母的。可是做父母和做一名合格的父母的有很大的區別。注意觀察周圍的親人或者朋友,其實你可以很容易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你爺爺奶奶一般會有相同的毛病在,你父母上展現出來。爺爺奶奶的父母,自然也會有相似的問題。
  • 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溝通——知識星球告訴你
    青春期兒童,實際上很多家長都覺得蠻頭疼,就是兒童好像開始長大,開始不聽話、反叛。實際上在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個時候兒童開始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想法,是一個成長的標誌,證明兒童已經長大,開始慢慢向成人過渡。所以其實這是一個好事,問題是這個過渡跟家長對他的期望有差別。
  • 從《不害臊的姑娘》,探尋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自我認同感的發展
    青春期的你是怎樣思考:「我是誰」「我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兩個問題呢?如果現在讓你回答,你的答案又是什麼呢?其實,關於「我是誰」「我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兩個話題的思考,本質上是在對自我概念與自我認同感進行探討。
  •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從心理學角度,深度解析「看客思維」
    然而有的網友留言表示:「那麼多人在那裡吃飯,為什麼就潑你?」「一定是你態度不好!」「人家做服務員也是人,也希望受尊重,你就不能反思下自己哪裡做的不對嗎?」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戀滿足」。我們希望自己是好的、幸運的、優秀的、被眷顧的。在看到別人遭遇不幸的時候,我們更能找到這種優越感。其次,有優越感之後,不一定就會得意洋洋、幸災樂禍,還得有另外一種品質:缺乏同情心。
  • 為什麼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說話
    那麼,接下來我們說,作者在書中給出的最重要的工具,叫作解碼青春期的五個關鍵點(STAGE)。他說,這五個要素是我們跟青春期的孩子說溝通,交流感情最重要的五個原則。第一個原則,父母的重要性。你首先得知道,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重要性。這個重要性體現在哪兒呢?埃裡克森曾經提出過一個心理學的現象,叫作消極認同。什麼叫消極認同?
  • 想見你大結局是什麼第24集劇情介紹 想見你結局解析大揭秘
    想見你大結局是什麼第24集劇情介紹 想見你結局解析大揭秘時間:2020-02-17 17: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想見你大結局是什麼第24集劇情介紹 想見你結局解析大揭秘 近日,臺劇《想見你》登上了熱搜榜,不僅僅是因為大結局的事情,還有十分精彩的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