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從心理學角度,深度解析「看客思維」

2020-12-26 神逗奶爸

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人:

以自我為中心、做事從不替他人著想。在家裡他不懂感恩父母,不能體會父母的辛苦,在學校他不懂與同學和老師處理好關係,工作了也不能與同事很好地協同合作。

他們盲目清高卻不能承受挫折,因為一點點小事就要尋死覓活,工作中一不順心就想要辭職。

為何他們會有這樣的偏激表現呢?

問題的根本還是因為從小缺乏同理心,不懂得換位思考,不懂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孩子成長中會接觸到父母師長以及身邊熟與不熟的各種各樣的人,這些人的「看客」的思維方式對孩子這種問題的形成有著直接的關係。

「看客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幸災樂禍

我的大侄子今年8歲了,平時父母很嚴厲,侄子有什麼事不怎麼會跟我大哥他們說,但很多時候會跟我這個最小的叔叔講。

這天,他苦著臉跟我說:「叔叔,我今天被老師點名批評了,被罰站了一節課。」

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小子平時調皮搗蛋慣了,肯定又是他的問題。

很簡單啊,為什麼老師不批評別人,就批評你呢?

可實際上,他只是低下頭幫同學撿起掉在地上的橡皮,然後拍同學的後背想要還給他。

類似的事情在我們生活中也很常見。

記得小學3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被高年級的人打了,我哭著去找班主任老師,老師的話讓我到今天都無法忘懷:

「他為什麼不打別人,就打你?」

「你就沒有不對的地方嗎?」

多年之後我才真正明白,我受欺負的原因太簡單:那時的我是個瘦瘦小小的小個子,他打我首先是他認為他打得過我。

大二的時候,一個女同學來學校報到的時候,剛下火車一眨眼的功夫,放在地上的背包沒了,學費生活費都在裡面。

在她非常著急地尋找的時候,旁邊的人說:

「丟了多少……什麼?帶這麼多現錢,不是找偷嗎?」

「長點心吧,火車站這麼多人,為什麼不偷別人就偷你?」

事實是她家在偏遠農村,匯款不方便,那個時候不像現在什麼都可以手機支付,我們絕大多數時候也都是使用現金。

之前看到過一個視頻,視頻中一個女孩在一家火鍋店吃飯,被服務員惡意潑水。

視頻中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個女孩說了什麼過分的話。

然而有的網友留言表示:「那麼多人在那裡吃飯,為什麼就潑你?」

「一定是你態度不好!」

「人家做服務員也是人,也希望受尊重,你就不能反思下自己哪裡做的不對嗎?」

現在想來,如果被打的是老師的兒子、丟錢的是自己的閨女、被潑水的是自己的妹妹,他們還會這麼說這麼想嗎?

我對我的侄子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因為帶有成見:他以前老是調皮搗蛋受懲罰。

老師對我說這樣的話,是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順便還想教育一下我,提醒我自我反省。

路人和網友的表現則更多的可能是幸災樂禍。

現在看來,他們只是「看客」,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很多時候他們沒有表現出同理心,而大多數時候甚至是幸災樂禍。

孩子在這樣的成長環境裡面,只會趨向於同類化,讓自己也變成他們一樣的人。

而相對來說,孩子跟父母的接觸時間最多,如果我們一直以這種思維方式跟孩子相處,孩子難免不形成這種行為意識。

人為何會有「幸災樂禍」心理

說到幸災樂禍就必然要說到同理心,同理心指的是正確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緒,進而做到相互理解。如果不具備同理心,人們則會更多地表現出幸災樂禍。

正常情況下,看到別人有不幸遭遇的時候人們常見的反應有兩種:同情或者幸災樂禍。只是前者會容易表露出來,而後者只有我們自己心裡知道。

就如同我們看到陌生人出糗或倒黴時,會有想笑的感覺,但我們的修養不允許我們當面笑出聲。

這個時候,有的人會以同情為主,而有的人會以幸災樂禍為主。

比如最近國外的疫情爆發和美國種族歧視事件佔據很一大部分新聞版塊,我們留心文章標題或者下方評論,不難發現,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幸災樂禍的意思,有些網友對此也是毫不掩飾。

荷蘭萊頓大學心理學家維爾科·凡·迪吉克等人的研究發現,越沒有同理心的人,在知道主人公的不幸結局後,越容易有竊喜、高興等情緒。

那如何理解幸災樂禍這種心理呢?

首先、人都有一種對「優越感」的心理需求。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戀滿足」。我們希望自己是好的、幸運的、優秀的、被眷顧的。在看到別人遭遇不幸的時候,我們更能找到這種優越感。

其次,有優越感之後,不一定就會得意洋洋、幸災樂禍,還得有另外一種品質:缺乏同情心。

就算是具有同情心的人,在看到自己的敵人或者競爭對手遭遇不幸的時候,他雖能體諒到對方的痛苦,但難免內心會有竊喜的感覺,只是他不會表現出來給對方加深傷害。

對於惡人遭到報應,我雖然不會幸災樂禍,但也深覺老天有眼。

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因缺乏同理心而來的幸災樂禍,是自戀滿足和同情心缺失的產物

孩子的同理心來自父母的相處方式 

如同成人一樣,孩子也有被欣賞、被認同的心理需求,當他們能夠被父母恰到好處地滿足的時候,他們會感到自己是自信的、被需要和被信任的。健康的自戀是要能夠接受不被滿足時的挫折,而且有適度雄心壯志。

相反,如果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長時間得不到滿足,他的內心則會努力建立起一種自我信任機制:

第一種,他們會自負、誇大,他們渴望自我表現、渴望被關注、渴望被崇拜。在這背後是他們對失敗的恐懼感和深度自卑感,他們一般很難以平常心面對挫折。

有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有的人的自信心就如同是被吹起來的氣球,看似無比膨脹,但只要輕輕一刺便會瞬間消失。

第二種,因為缺乏自信心導致的缺乏主動性,甚至可能有抑鬱傾向。他們對生活缺乏熱情,對人容易產生敵意,而內心卻會存在一些完美的幻想,比如希望自己強大到不需要任何人。

現實中,會有這樣一種父母,他們非常在意成就、面子、地位等,不僅自己一輩子都在為這些而努力而奮鬥,他們也會將這種觀念灌輸給孩子。

他們缺乏同理心,很少能真正地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甚至潛意識裡會要求孩子去滿足他們,他們卻很難認識到這一點。

在跟這樣的父母相處時,孩子被認同、被欣賞的心理需求會一直得不到滿足,相應地,他們會形成上面兩種心理弱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很少被同理地對待,他們也很難具備同理心的能力和習慣。

所以,想讓孩子懂得感恩懂得換位思考並富有同情心,家長們需要以同理心來對待孩子。

如何讓孩子具有同理心

現實生活中,多數家庭在物質上並不缺乏,出於讓孩子專心學習的考慮,有的父母會對孩子說這樣一句話:「你只管讀好書就行了,其他的我們來做。

出發點是好的,可實際上給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卻是非常不妥的。

其一,學習本身其實更在於方法和效率,即便不讓孩子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孩子的注意力也會隨時轉移。

其二,孩子如果真正接受並擁有了這樣的觀念,孩子自然很難體會父母的辛苦,不會懂得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不會懂得付出,更不會懂得「回報」。更嚴重的是,對於太小不懂事的孩子,他們可能會形成「你們都是為我的學習服務的」這樣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親子互動中,家長們注意這三點,能有效幫助孩子獲取同理心。

1、鼓勵參與

通過觀察,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有「參與感」,他們最初的時候會在家長做家務的時候去模仿,去「幫倒忙」,如果父母不制止的話,他們會樂此不彼。

我家2歲不到的孩子,很多時候也會這樣,如果我給予鼓勵,他便會特別高興,會屁顛屁顛地幫忙做很多事情。

有時候學會做懶爸媽,學會「使喚」孩子,並不是壞事,讓孩子更多地參與到日常生活中更有利於他們形成對勞動的親身體會,如此才能理解生活的不易,懂得珍惜和感恩。

2、耐心解釋

孩子生下來,我們就應該以同理心去對待他,不論發生什麼事,其他人又會有什麼反應,只要他有疑問而且是我們覺得有必要讓他了解的話,就應該耐心地解釋給他聽。

當別人有高興、傷心、憤怒以及一些奇怪的反應和行為的時候,孩子若有疑問,我們都需要用簡單的他能理解的方式來給他說明。

比如爸媽給買了一個玩具車他會開心、而這個玩具車被別的小朋友摔壞了他會傷心、被媽媽誤解的時候會憤怒、跟媽媽頂嘴讓媽媽生氣了會被媽媽收拾等等。

不管是哪一種情緒以及行為,我們都不能用很主觀的自我意識來灌輸,而要讓孩子明白其所以然。

我們也需要跟孩子解釋:對於別人的這種情緒和行為我們是怎麼認為的,原因是什麼,後果又會是什麼。

我們不缺乏對事物的理解,缺的可能只是耐心,因為我們大多時候忙於瑣事。孩子只有在頻繁的這種交流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從而形成自己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

3、以身作則

這一點其實每一個家長都能意識到,也都在努力做到。因為我們知道通過言傳身教可以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受到正面影響。

行為準則上,個人更趨向於讓孩子真正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自己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寫在最後

幸災樂禍其實是人的正常情感,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弱點,而這些弱點我們都需要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

而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幸災樂禍是因為對方可能的「罪有應得」。作為成年人,我們對事對物都會有成熟而全面的理解,有自己的行為準則。

然而孩子們卻不是,他們的見識不夠,自然不能對事情有全面的認識,如果不正確引導,他們會形成偏激的想法和思維習慣,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以自我為中心。

由此,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富有同情心、具備同理心、懂得關心他人、懂得感恩回報、懂得直面挫折的人,父母們需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也要有足夠的耐心,更要有良好的行為準則來約束自己,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而這個榜樣身上,不能有明顯的「看客思維」。

【文/神逗奶爸 原創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專注早期教育,分享育兒心得,我是神逗奶爸!期待您的關注,一起努力,做智慧父母!

相關焦點

  • 孩子的「以自我為中心」行為需要被糾正嗎?
    怡禾心理一直陪伴著許多家長和孩子的成長。隨著時間推移,爸媽身邊的寶寶也從軟軟糯糯的小肉團,變成了橫行天下的小霸王。所以,爸爸媽媽面對寶寶的變化,心裏面也會不斷蹦出來更多的問號。隨著孩子長大,2至7歲的孩子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並不少見。在發展過程中,他們開始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看待生活。有一種形容是:他們開始將別人視為太陽系的一部分,自己是太陽系的中心。
  • 心理學解析:為什麼你有著「脆弱的高自尊」?警惕「僵固型思維」
    【作者Tina,只寫有深度的文字】他們高自尊,同時很脆弱生活中,有這樣的一類人,他們的自尊心特別強,但同時又特別脆弱。我有個前同事,姑且稱她為小李吧,她是上海交大畢業,因為我們同一年進的單位,所以我們私下關係很好。每一次我跟她聊起她的母校,她都顧左右而言他,因為我們私交很好,我就問她原因。
  • 孩子遇到難題不會做?關鍵是思維深度不夠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在旁邊陪著做作業,看到自己孩子題目做不出來也是干著急,沒有好的辦法去解決。以上就是學生們無法突破難題的三大因素。可能有的讀者朋友看到這裡會有疑問,作者是標題黨嗎?文章的標題明明是「孩子遇到難題不會做?關鍵是思維深度不夠」,可看了半天,文中卻連「思維深度」這四個字都沒有出現過。好的,不要著急,我要開始敲黑板了,接下來我將圍繞本文的關鍵詞——思維深度展開敘述。
  • 2012年心理學考研真題答案解析超詳細完整版
    16、根據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構成個體獨特性的重要特質屬於(    )A、首要特質B、中心特質C、根源特質D、共同特質答案:B解析:中心特質是構成個體獨特特性的重要特質,一般一個人約有5-10個。這種現象被稱為自我服務偏差。20、下列不正確的是(    )A、榮格最先開展對個體畢生發展研究;B、霍爾將兒童心理學研究範圍擴大到青春期;C、普萊爾出版《兒童心理學》,創立科學的兒童心理學;D、皮亞傑以活動特點標準將心理學發展劃分四個階段。答案:D解析:皮亞傑以兒童認知特點將兒童的發展劃分四個階段。
  • 教師招聘心理學常考人物匯總
    布魯納:發現學習理論認知結構學習理論掌握學習理論教學目標的分類布魯巴奇:四種反思方法D達斯:同時性加工/繼時性加工(認知風格)杜威:實用主義創始人新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F馮特:「心理學之父」構造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
  • 電影《假如愛有天意》| 從心理學角度為你解析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本文將結合電影《假如愛有天意》當中的橋段,從心理學角度來解析愛情的定義以及愛情的特徵,使大家對愛情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產生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認識。心理學上認為,身體的接觸有利於親密關係的建立。當珠喜崴了腳,俊河背著她往前走。當俊河為珠喜捉了螢火蟲,並遞交到她的手裡。這些身體方面的接觸,對愛情的產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俊河送螢火蟲給珠喜,而珠喜把自己貼身戴著的項鍊取下來送給俊河,以示回報。這麼浪漫的行為,不是愛情,又是什麼呢?
  • 《土撥鼠之日》: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改變自我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圖片來自網絡今天我們就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我們應該如何改變自我,以及想要改變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心理學博士陳海賢在《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一書中提到:改變是一種選擇,不改變也是一種選擇。甚至連你告訴自己「我沒有選擇」,也是你的選擇。改變的第一步就是你要改變你的態度,你要意識到自己一直都是有選擇的。當你說我沒有選擇的時候,往往意味著:這不是我想要的選擇。
  • 心理學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身份認同」的重要性
    這部熱播劇以黃雨萱和李子維穿越時空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實際上也揭示了在青春期不同性格、不同狀態的孩子的特點,他們的不同結局也成為了觀眾討論的高潮。這部劇之所以熱度這麼高,除了邏輯嚴密、演員演技好、劇本夠硬,更重要的是,雖然披著"穿越"這個魔幻的頭銜,但劇情的內容卻非常貼近現實。
  •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心理學詳細解析背後的原理
    學會「去中心化」,為共情和理解他人奠定認知基礎 孩子在和我們玩了一段躲貓貓的遊戲之後,他們會開始思考:我怎麼樣才能藏得更好,不被你發現?我又怎麼樣才能更快地找到你呢?你的體型比較大,可能藏在哪些地方,又不可能藏在哪些地方呢?
  • 解析《獅子王》:從辛巴的成長史,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而就在重看這部經典電影的同時,我又從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整個故事其實就是辛巴的成長史,在他從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怕虎,長成真正的草原之主的過程,其實是辛巴"自我意識"的發展。今天我就想從心理學、從育兒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回顧《獅子王》這部老少皆宜的影片。
  • 2020年心理學考研312統考真題解析,要考心理學的童鞋,快來看看
    以「思維敏捷但粗枝大葉,熱情直率但急躁衝動」為特徵的氣質類型是( )A.膽汁質B.多血質C.抑鬱質D.粘液質【解析】 A,膽汁質的人情緒體驗強烈、爆發迅速、平息快速,思維靈活但粗枝大葉,角色採擇能力的發展存在以下幾個階段:階段0:自我中心或無差別的觀點(3-6歲) ,不能認識到自己觀點與他人的不同:階段1:社會信息階段(6-8 歲),開始意識到他人有不同的觀點,但不能理解原因:階段2:自我省式階段(8-10歲),能考慮他人觀點,但還不能同時考慮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階段3:相互性階段(10-12歲),能同時考慮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階段4:社會和習俗階段(12-15歲),能利用社會標準和信息去衡量和判斷事件
  • 心理學:深度解析「奧黛麗赫本的成功心法」
    從心理學角度,我總結了3個可以供我們普通人學習的心法。有人會說,奧黛麗取得的成就太非凡了,我們只是普通人,她的成功心法適用於普通人嗎?我們真的能夠找出她的成功脈絡嗎?我的答案是---能。01第一大心法:確立自我形象,結合自身條件找準定位作為一名演員,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自我定位和形象定位。比如說林志玲的形象定位就是美麗、性感,王珞丹的形象定位就是小清新。
  • 榮格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說起心理學巨人,大家都會想到弗洛伊德,熟悉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弗洛伊德為心理學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潛意識理論和對夢的研究解析至今還深刻影響著心理學界。分析心理學誕生於20世紀早期,是一門探究人類心靈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學,卡爾·榮格是在以弗洛伊德對人類無意識的發現為基礎上,根據自己親身體驗及在對臨床病人的大量觀察和廣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話之後,提出來的一套頗具說服力的人類心靈深層結構理論。這一理論勾畫出了人類心靈的原始面貌,為溝通過去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架起了一道心理學的橋梁。
  •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如何去做「選擇」?
    既然是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我們就要說說人格,因為人格在我們做選擇的時候佔了很大的成分。弗洛伊德把一個人的人格分為三個我,本我,自我,超我。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主要的作用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很多時候它負責看管本我出現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並給出一個超我和本我都可以接受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超我遵循道德原則。是人格結構當中最上層的部分,代表著理想的那一部分。
  • 自我發展心理學的43個常見問題解答
    1 什麼是自我發展心理學?自我發展是一條不斷延伸的路,從如何改變行為,轉變思維,如何改善關係,走過轉折期,到如何完成人生各個階段,為了回答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人生發展?陳海賢老師提出了 自我發展心理學這個概念,他是浙江大學的應用心理學博士,前浙大老師,10多年的專業心理諮詢師,接待了6000多位來訪者。
  • 心理學老師一張圖告訴你:為什麼培養2-8歲孩子的數學思維很重要
    每天學點心理學,媽媽輕鬆孩子聰明。家長們好,魏參今天繼續用心理學,幫大家排憂解惑:2-8歲孩子的數學思維培養,真的有必要嗎?心理學研究:孩子數學成績好不好,取決於8歲前你小時候學習數學,是否也很吃力?認真聽講了,也認真複習了,也刷了很多題,可成績還是上不去?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從心理學角度看,《飲食男女》能夠幫助我們從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中,看出"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家長應該如何應對"俄狄浦斯情結"中的教育問題。一、 《飲食男女》:以父親為中心的"俄狄浦斯情結"電影中,因為母親早逝,朱家的三姐妹從小就沒有獲得母愛,所以他們的成長圍繞著父親展開,而且他們相互的競爭也常常有父親形象的特點。
  •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我們該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傷害
    最重要的是,很多人有個誤解,覺得心理學就是我告訴你原因,告訴你辦法,然後一切就迎刃而解了,這是錯誤的認知,心理學有很多個學派,每個學派都對每個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和應對措施。所以,我自己在不斷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最大的感受是:心理學不生產辦法,方案,不消滅問題,心理學更多的致力於發現問題,認識自己。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自我調控系統VS自我意識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公共基礎知識:自我調控系統VS自我意識,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人格結構中的自我調控系統和自我意識在歷年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考查為主,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近年來,考查角度越來越多樣化,且考生容易將二者混淆,需要廣大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做深入備考。
  • 正向心理學的自我欺瞞
    文章作者 圖丨 由作者提供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正向心理學」的前世今生。「正向心理學」同樣是舶來品,它的產地是美國。二戰以後,美國一躍成為超級強國、世界的中心,這種殊勝感也強烈的激勵了美國人的自信,甚至是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