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心理學詳細解析背後的原理

2020-11-24 騰訊網

許多父母會發現,在8~12個月的時候,孩子對「躲貓貓」這個遊戲突然有了極大的興趣。每次我們在孩子面前,把手放在臉上「藏」起來,打開雙手讓他看到我們的臉重新出現時,總會引來孩子一陣陣清脆悅耳的笑聲。這銀鈴般的笑聲就像一味助推劑,讓我們不由自主地重複和孩子玩起來。

隨著孩子開始學步,探索的範圍變得更大,你可能還會發現孩子對藏物品非常著迷。他們會翻箱倒櫃,像探索新大陸一樣看看柜子裡放著什麼有趣的東西;他們會移開障礙物(如蓋著玩具的布),找到藏在背後的玩具,並且樂此不疲。

到底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動作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

孩子喜歡玩「躲貓貓」,玫瑤老師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探索「物體恆存性」,開始學習用「圖示」解決問題

最開始的時候,嬰兒許多動作是沒有目的的,比如說他揮動雙手的時候偶然碰到自己的臉,發現了自己的手並把手指放進口中。

而在8~12個月的時候,嬰兒能作出有目的的或者指向目標的行為,能夠準確地協調圖示來解決問題。[1]

皮亞傑著名「藏東西任務」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這個實驗中,皮亞傑給了孩子一個有趣的玩具電話,在孩子探索一段時間後,把它用毛毯遮蓋藏起來。

8~12個月的孩子可以有目的的「移開」毯子,並「抓」住玩具。「移開」和「抓住」這一系列的動作圖示,被皮亞傑認為是孩子所有解決問題的基礎。他們會反覆練習這項技能,讓動作更加熟練且精確。

孩子能找到藏起來的物品,這也是孩子認知升級的一個裡程碑——了解「客體永存性」的概念。(object permanence)

最開始的時候他們的認知還停留在:東西藏起來了,看不見是不是就代表消失了?因此我們經常會看到寶寶在母親離開的時候哇哇大哭,他們會認為:媽媽看不見了,是消失了嗎?她還會回來嗎?

隨著經驗的和認知的發展,他們會逐漸掌握「客體永存性」(object permanence),即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媽媽的臉被遮住了,不代表媽媽不在了,她還是會重新出現的,她甚至會開始期待媽媽的臉重新出現的過程。

從躲貓貓「再確認」的過程帶來正向反饋和愉悅感

如果你細細觀察,孩子們在玩躲貓貓的遊戲時會發現:最讓孩子愉悅、興奮的並不是「躲起來」,而是「被找到」。

在我和我們家孩子玩躲貓貓的時候,她甚至還會故意躲在大人容易找到的地方,好讓你找到她。

「我猜你一定會找到我!」「你果然找到我了!」這一心理的活動過程,就像是一個積極的正向反饋,當正向反饋越多,孩子自然也會更願意玩。而「找」的過程,給予了孩子一段空白的時間,使她更期待被找到的驚喜瞬間,帶來學習的刺激感。

當然,一旦孩子長大發現了更有趣的事,躲貓貓這個遊戲帶來的正向反饋無法滿足他時,他就不再會對這個遊戲感興趣了。

感受父母全情的「看見」和「陪伴」

捷爾任斯基:孩子最喜歡愛他的人,也只有愛才能培養他。當孩子看到並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的時候,他會努力聽話,不惹父母生氣。

在和孩子玩躲貓貓的時候,我們會放下手機和雜念,全情的陪伴孩子。對於一個小寶寶來說,我們可以還會把他抱在懷裡,用雙眼注視他,這些都讓寶寶感受到全心全意的付出和陪伴;

而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躲貓貓讓孩子感覺到身體離開了父母一段距離,但是父母的心思還在他們身上呢。

「躲貓貓」背後,還有這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躲貓貓的遊戲看似簡單,其實背後不僅符合孩子階段性的發展特點,而且還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為獨立奠定心理基礎

對於8~12個月的孩子來說,躲貓貓的遊戲讓孩子從認知上理解到,事物消失了並不代表不存在。這種認知的升級可以讓孩子理解到父母暫時的離開並不是拋棄,爸爸媽媽還是會回來的。

這就為孩子的過渡「分離焦慮」奠定了一定積極的心理基礎。

學會「去中心化」,為共情和理解他人奠定認知基礎

孩子在和我們玩了一段躲貓貓的遊戲之後,他們會開始思考:我怎麼樣才能藏得更好,不被你發現?我又怎麼樣才能更快地找到你呢?你的體型比較大,可能藏在哪些地方,又不可能藏在哪些地方呢?

這個時候,他們開始學習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心理時就曾提出幼兒在思維方面存在著「自我中心」(egocentric)的特點。

幼兒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認為別人眼中的世界和他看到的一樣。[2]

而孩在躲貓貓的過程中,孩子會通過把自己的想法與他人行為進行對照以及比較,學會「去中心化」並理解別人。這些過程都對寶寶思維的「去中心化」很有幫助,他們會變得更容易同理他人,了解自己。

享受學習的樂趣,成為更積極與環境互動的人

躲貓貓還能讓孩子的思維和動作更得更積極、更有效。「藏」與「找」的過程,同時會協調孩子的身體動作和大腦思維,他們還需要在與成人的社交互動中調整策略和方法,讓遊戲持續保持一定的興奮度和有趣性,如此孩子一定會成為更積極與他人和環境相互動的一個人。

根據聲音判斷方位,使感官判斷更敏銳

孩子為了在躲貓貓的時候更快的找到藏起來的父母,他們需要啟動敏銳的感官系統。通過積極聆聽環境中發出的聲響,判斷父母可能藏身的位置。

我們都有這樣一種經驗:當我們在路上行走時,如果身後有一輛車經過,雖然我們沒有回頭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聲音判斷車子與我們的距離,從而躲避有可能發生的危險。

這就是對聽覺敏銳的感官體驗,讓我們的大腦不加思考的指揮身體作出更精準、更安全的動作。

同樣的道理,躲貓貓過程中孩子鍛鍊的根據聲音判斷方位,也可以幫助孩子的感官更精確,幫助他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精確的判斷。

為了強化孩子理解「物體恆存性」,幫助他們學習用「圖示」解決問題,除了躲貓貓,我們還可以和孩子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

創建一個「躲貓貓盒子」,讓孩子的雙手和心智共同參與玩耍

蒙特梭利有許多類似的「物體恆存性盒子」。(object permanence box)

這些小抽屜和小球的探索可以幫助孩子感受:物品塞進小洞裡,從消失又重新出現的過程。這樣的小遊戲不僅可以增加孩子的認知,減少危機焦慮,同時可以讓他們以更加積極的狀態與環境互動。

在網上可以購買到很多類似的蒙氏教具,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物品進行改造,讓孩子享受當中的樂趣。小年齡段的孩子專注的時間短,對於玩教具玩耍的時間並不長,自製一個「躲貓貓盒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基礎的「躲貓貓盒子」,只需要一個鞋盒、幾個木球和膠帶即可完成。在鞋盒的上方裁剪出與球大小相當的圓洞,讓孩子可以將球投入。

孩子還可以觀察到球從洞口滾出來,從視覺上看到球「消失了」到球「重新出現」的過程。

生活種常見的紙巾盒也是一個很好的「躲貓貓盒子」的素材,只需要在紙巾盒的一個側面剪開一個「門」即可。我們很容易就會收穫一個用雙手和心智共同專注工作的孩子。

如果你仔細觀察孩子的手,你會發現他們的手正在越來越精細化的發展。從最開始緊緊的抓握反射,到逐漸放鬆,可以靈活使用4個手指、3個手指,到逐漸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撿起十分細小的頭髮。手的發展會帶給孩子智能和心智成長的巨大飛躍。

孩子在大約10個月的時候,可以發展出初步的「鉗指抓取能力」,即大拇指與食指相對,抓取小物品。他們的手部動作會變得越來越精細化、智能化。

鉗指抓握

當他們的手越來越能幹,他們就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更加獨立。比如,將換下的尿布扔進垃圾桶,(照顧自己)把玩具放進筐裡整理好等等。(照顧環境)

蒙特梭利:手是心智抓取的器官。

我們也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具有挑戰性的活動,讓他們的小手變得更靈活,以支持孩子心智的發展。

比如這個小盒子改造成的「躲貓貓儲蓄盒子」,可以支持孩子使用「鉗指抓握」的技能進行活動。細小的洞口需要孩子更多的使用手眼協調的技能,也給孩子身心合一的工作,以及專注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我們還可以給孩子提供不同形狀、不同重量、不同高度的物品,讓孩子進行多感官的探索。

隨著孩子的經驗和認知的不斷豐富,他會對空間有更深刻的理解。他可以用視覺進行判斷,什麼樣的形狀可以放入何種空間裡。

在下面這張圖片裡,我們看到一個孩子正用一個正方形的小積木放入一個正方形的洞裡。他會通過不斷的嘗試,感受事物消失到重新出現的躲貓貓過程,同時感受到自己是一個有能力使事情發生的人。

寫在最後

如果我們放下身段,仔細的觀察孩子,就會發現孩子喜歡重複玩「躲貓貓」,這不僅僅是「練習」動作而已。動作的背後代表的是孩子心智的發展和成長的需求。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符合他們身心發展的玩教具更是孩子的天使。正如莎士比亞曾說:

遊戲就是孩子的工作。

如果孩子的環境裡充滿了吸引他們的活動,他們就能做到既發展思維,豐富知識和能力,同時又能享受兒童時代真正簡單又單純的樂趣。

參考資料:

[1]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

[2]發展心理學,第六版

相關焦點

  • 孩子捉迷藏只藏腦袋不藏腳?背後藏著你所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前段時間,我們跟大家聊到為什麼寶寶都愛玩躲貓貓?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文章推送之後,很多爸爸媽媽都說,不只小嬰兒喜歡,自己孩子三四歲了也超愛捉迷藏,而且是藏頭不藏腳的那種。玩躲貓貓的過程,則是小朋友提升認知的一個過程,他們在學習「客體永久性」。「客體永久性」是由教育學家皮亞傑首先提出來的,指兒童理解了物體是作為獨立實體而存在的,即使個體不能知覺到物體的存在,它們仍然是存在的。一個物品,當你看不到的時候,是知道它還在,並沒有消失。但是嬰兒最初是分不清自我與客體的。
  • 跟孩子玩「躲貓貓」的真相, 是孩子在教你與人交往最重要的事!(深度好文)
    就在這個時候,扭扭突然衝著對面的寶寶做起了躲貓貓,對面的寶寶露出了白白的牙齒,回應了一個躲貓貓。然後來回了幾次,扭扭很滿意地示意我可以走了。看著這個小小的身影,我不禁疑問,這個不管世界如何變化科技如何發展不論膚色不論國界屢試不爽的躲貓貓(或者升級版捉迷藏)究竟魅力在哪呢?為什麼玩了無數遍還是可以逗得他哈哈大笑?為什麼小盆友們一直玩到了5-6歲還樂此不疲?
  • 「躲貓貓」英文怎麼說?
    這種遊戲就叫「躲貓貓」。你知道「躲貓貓」的英文怎麼說嗎?這種遊戲就叫「躲貓貓」。 An early theory of why babies enjoy peekaboo is that they are surprised when things come back after being out of sight.
  • 貓為什麼喜歡躲起來,原來是這幾個原因,它不是在玩躲貓貓
    在飼養貓咪的過程中,相信寵主們都見過貓咪喜歡躲起來的情況吧,那麼貓為什麼喜歡躲起來了?其實是有原因的,它不是在跟你玩躲貓貓哦!1、貓想要襲擊你如果你家貓咪想要襲擊你的話,那麼它也是會躲在角落這些地方,然後等你下班回來的時候,它會來個偷襲,不少貓咪都喜歡撲到主人腳上。如果你不喜歡貓咪這樣的行為,那麼你可以糾正一下!
  • 史上最擅長玩躲貓貓遊戲的是…
    翻了500多本繪本,我選了這20本做推薦 (附購買連結)什麼動物在你心目中最會玩躲貓貓?小貓咪?倉鼠?還是,螞蟻?不不,英國圖畫書作家大衛·巴羅告訴你,最會玩躲貓貓的是——封面上,大象「掩耳盜鈴」把自己「藏」起來的樣子,就能讓每個孩子哈哈大笑!你看,大象明明就在這裡呀!《你看到大象了嗎?》是關於大象和小男孩玩躲貓貓遊戲的故事。一開頭,大象邀請小主人公一起玩躲貓貓。遊戲開始前,大象一臉驕傲地提醒小男孩,「我很會躲喔」!
  • 躲貓貓這個簡單的遊戲,原來藏著這麼多學問!
    ,幫忙帶孩子時還是不知道怎麼玩最好,你說怎麼辦呀?」我說:「那讓他們多玩躲貓貓吧,老少鹹宜,誰都會!」她說:「躲貓貓啊,那也太簡單了吧。。。」躲貓貓很簡單,我們可能都曾那樣逗笑過孩子:擋住自己的臉,然後慢慢打開,時不時還配上誇張的聲音或者動作,然後寶寶就會咯咯的笑,特別的歡快。可當寶寶樂此不疲的時候,很多家長會覺得,這個遊戲太簡單,好無聊啊,玩幾下就不願陪孩子多玩了。實際上,躲貓貓這個遊戲是有魔力的哦,可別小看了!
  • 西媒:貓咪為什麼喜歡「躲貓貓」?
    但照顧它並非易事,有時候貓咪可以躲進房間任何一個角落一整天,這是為什麼呢?據《西班牙人報》網站11月18日報導,首先,應該考慮到,貓是相當獨立的生物,喜歡獨處。它們很可能找一個舒適的角落獨自呆上幾個小時,而且很可能只是在睡覺;也可能因為極度缺乏安全感而躲起來,它們經常會變得非常恐懼時刻保持警惕;也會因為任何噪音而感到不安。
  • 王者榮耀躲貓貓在哪裡玩?躲貓貓模式入口
    王者榮耀最近突然有個模式很火,也就是躲貓貓模式,躲貓貓遊戲一般來說是鬼找人的活動,規定時間內鬼找到全部人就算鬼贏,如果沒找齊人就是對方贏,那麼躲貓貓模式在哪裡玩呢?入口在哪裡?  王者榮耀躲貓貓在哪裡玩?
  • 媽媽玩躲貓貓考驗孩子應變能力,10秒後六歲娃丟了
    小孩子都喜歡「躲貓貓」很多家長也是樂此不疲這不僅能增加親子關係還能啟發孩子認知
  • 工業機器人結構原理!詳細解析機器人手臂!
    工業機器人(機械手,機械臂,機械手臂)-隨著自動化和工業4.0的普及發展,機器人機械手在各個行業都有使用,它是自動化改造常用的機器設備,今天海智機器人就講講工業機器人結構和動作原理,詳細解析機器人手臂組成和配件。
  • 「寶寶,你贏了,快出來吧」,母女玩躲貓貓,寶寶卻永遠消失了
    JoJo媽在粉絲群與寶媽們分享幼兒安全教育的時候,麗麗媽跳出來說她跟女兒玩躲貓貓的遊戲,女兒躲起來之後,卻永遠消失了。麗麗媽原本只是想跟女兒互動玩親子遊戲,結果女兒為了躲得隱秘一些,躲到床底下的柜子裡,躲著躲著睡著了。
  • 8張照片告訴我們,寶寶玩「躲貓貓」時多可愛,哪一個像你家娃?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有沒有發現,捉迷藏這個遊戲孩子永遠玩不夠,無論家裡誰來看他,都會被他拉去玩。玩遊戲時,孩子天真的樣子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歡樂,下面就用一組圖片帶大家看看,玩「躲貓貓」時的孩子有多可愛。
  • 孩子喜歡鑽小洞洞?6歲之前孩子處於空間敏感期,父母別過多保護
    秀秀趕緊到了廣播室,果然就看見皮皮在椅子上坐著,她一手把孩子拉過來抱住,「擔心死媽媽了,你到處亂跑幹什麼?」商場的服務人員這才告訴她,在巡視的時候,發現孩子在消防栓後面,問孩子在幹什麼,孩子說他正在和媽媽玩「躲貓貓」,等了好久都不見人來,只好把孩子帶到了廣播。聽完服務人員的話之後,秀秀還是後怕,幸好沒有遇到壞人。
  • 貓咪為什麼喜歡隱蔽空間?是在和你玩嗎?
    貓咪為什麼喜歡隱蔽空間?是在和你玩嗎?躲貓貓,大家小時候一定都喜歡玩這個遊戲,可是小時候並不知道躲貓貓這個詞是怎麼來的,也不會深究為什麼不是躲狗狗?難道只是因為躲貓貓這個詞聽起來順口好聽一些嗎?當然不是了,養過貓咪的人都知道,剛接回家的貓咪一般都喜歡躲著,而就算養了多年的貓咪,也時常會和你玩失蹤遊戲,什麼快遞盒、鞋子、柜子之類的總是喜歡呆在裡面,而網絡上也經常會有橘貓暗中觀察的表情包,真是可愛到讓各位鏟屎官欲罷不能。那貓咪到底是為什麼那麼喜歡隱蔽的空間呢?難道是在和大家玩嗎?這個說法說對了一半,接下來我就跟大家講講這其中的緣由。
  • 2012年心理學考研真題答案解析超詳細完整版
    20、下列不正確的是(    )A、榮格最先開展對個體畢生發展研究;B、霍爾將兒童心理學研究範圍擴大到青春期;C、普萊爾出版《兒童心理學》,創立科學的兒童心理學;D、皮亞傑以活動特點標準將心理學發展劃分四個階段。答案:D解析:皮亞傑以兒童認知特點將兒童的發展劃分四個階段。
  • 女人為什麼都喜歡買包?| 一周心理學
    而其中最迷的幾個之一應該就包括:為什麼需要那麼多包?為什麼需要那麼多名牌包?為什麼需要那麼多差不多的名牌包?在大部分男生看來,包包就是個裝東西的地方,能夠把所有需要的東西放進去就好了;當然,如果這個包好看一點當然更好。但總體來說,不需要那麼多。而且那些大牌包包還常常不太實用。
  • 兒科醫生:玩好「躲貓貓」,對孩子竟然有這麼多好處 | 家庭遊戲
    有朋友問我,孩子小時候玩最久的遊戲是什麼?細想起來,我陪她玩過的時間跨度最長的遊戲一定是躲貓貓。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狗狗常見十種行為解析,每種行為背後都是心理學
    狗狗雖然不會說話,但我們通過長時間的與狗狗相處,還是能分析出它們的行為背後的真正內心活動。狗狗作為跟我們朝夕相處家庭中的一員,儘管我們認為對它們已經非常了解,但有時還是搞不清楚為什麼它們會這樣做。好啦,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刨根問底兒一下,看看狗狗常見行為後的深層次原因。1 狗狗打哈欠是因為犯困了嗎?
  • 戀愛心理學的原理,可以信嗎?
    這篇文章寫給大家,是因為我太多的來訪者會跟我講他們聽到的一些關於戀愛心理學的一些原理,導致誤聽、誤信、誤用,反而讓自己的情緒變得很焦慮。並不是說心理學的一些效應不對,原理是對的,但是我們應該如何應用,才可以得到對自己最有效的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