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扭扭出門放風,偶遇鄰居——一個越南媽媽和猶太人爸爸的混血寶寶。我知道他,比扭扭大兩個月,他的越南姥姥正推著他朝我們走來。我慶幸還好有疫情這個幌子,我大概不用停下來尬聊、可以帶著扭扭默默走開。
扭扭顯然跟我不在一個頻道。好幾個月沒見到過同一個尺寸的人類(在家只能見到同一個尺寸的狗子),隔著一段距離就開始打招呼,成功引起了對方寶寶的注意。
可是扭扭顯然沒有想到和人類的交流不是只有打招呼這麼簡單。因為打完招呼他就沒詞了,光在那傻看著。我朝姥姥笑了笑也沒有打破這個尷尬的氣氛。
就在這個時候,扭扭突然衝著對面的寶寶做起了躲貓貓,對面的寶寶露出了白白的牙齒,回應了一個躲貓貓。然後來回了幾次,扭扭很滿意地示意我可以走了。
看著這個小小的身影,我不禁疑問,這個不管世界如何變化科技如何發展不論膚色不論國界屢試不爽的躲貓貓(或者升級版捉迷藏)究竟魅力在哪呢?為什麼玩了無數遍還是可以逗得他哈哈大笑?為什麼小盆友們一直玩到了5-6歲還樂此不疲?
有同樣疑問的不止我一個人。心理學家們早就猜想這個遊戲一定是跟我們身心發展的某個必經階段有著必然聯繫。
他們認為,當寶寶出生的時候是以轉瞬即逝的感覺來看待這個世界的。你把一樣東西用布蓋上,寶寶就會認為這樣東西消失了,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別的東西。當你把這樣東西再拿到他們面前的時候,寶寶就像在看魔術似的對這個世界充滿了驚嘆和興趣,哈哈大笑。
而隨著慢慢長大,大腦發育逐漸完善,寶寶也開始意識到:即使一樣東西在視野裡看不見了,這樣東西依然存在在世界上。這個在心理學上叫客體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停玩躲貓貓,是在鍛鍊寶寶的大腦,讓他們認識周圍的世界,體驗各種事物的存在感。
可是如果我們只是把眼睛或者臉遮起來,寶寶也認為我們消失不見了嗎?
答案是顯然的。心理學家們通過反覆的科學研究證明,在孩子眼裡,遮住眼睛就代表看不見。
孩子們在和我們一來一回的躲貓貓遊戲中,逐漸地建立起他們對於社交的概念。孩子們渴望有互動的交往,而不是一個人自嗨。所以當你把眼睛遮起來,他們感受不到與你目光的交會互動,覺得這並不能有效的溝通交流,所以認為「看不見」你。
這樣說來,我們成年人似乎應該向寶寶學習——他們似乎更明白與人交往的真諦。沒有互動的交往稱不上交往,沒有互動的溝通是在施加暴力。
我沒有危言聳聽。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羅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Still Face Experiment)。
先讓孩子與母親互動,母親積極回應,孩子非常開心。
接著實驗要求無論孩子怎麼做,母親不能有任何表情,不給予孩子任何回應。
孩子開始不停嘗試吸引母親注意力,渴望得到母親的回應。
最終忍耐不住,崩潰大哭。
數據表明,在母親的面無表情的這段時間裡,孩子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長時間持續這種狀態,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會面臨死亡的威脅。
對於成年人也是一樣,我們和親人、朋友之間也需要互動,在人際關係裡不能「躲貓貓」。電影《超脫》裡面就有這樣的場景,一位高中教師每天下班回到家,妻子在看電視,兒子在玩電腦,沒有人注意到他,也沒有人搭理他,直到陌生人跟他打招呼,他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那我們要怎麼做才能給親子、家庭、朋友關係加分呢?這裡要為母校打個CALL。賓州州立大學和加州大學的學者們通過研究實踐總結了五條黃金法則:
1. 認真的聆聽(Listening with Full Attention)。聆聽是建立人與人關係的第一步,認真的聆聽需要全神貫注、需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理解對方的初衷,而不是雞同鴨講,不是你在講我在刷微信。當孩子想要跟你訴說的時候,不管是什麼,停下手中的事情,不要急於打斷、不要急於評判,放平心態認真地聆聽他想要說什麼。孩子小的時候你不讓他們說「小事」,等他們長大了也不會跟你說「大事」,因為在他們眼裡這些事都是大事。
2. 不評判地接受自己和對方(Nonjudgmental Acceptance of Self and Child)。《小歡喜》裡的劉靜說,家長與孩子永遠是有時差的。不只孩子,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人生經歷不一樣,看問題、思考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對一段關係中的對方的期待也不一樣。要做到不帶有評判地去接受自己和對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做到了,就等於打開了有效溝通的大門。
3. 對自己和對方情緒的意識(Emotional Awareness of Self and Child)。成功地做到以上兩點需要我們對自己和對方情緒的正確認識。在面對現實生活的一地雞毛,家長們很難不會把一些情緒帶到跟孩子的溝通中去,殊不知這樣的溝通這樣的關係會讓孩子覺得有壓力、有窒息感、甚至不再願意展示真心。
4. 自律 (Self-Regulation in the Parenting Relationship)。認識了情緒的下一步便是管理情緒,不僅僅是要求家長以身作則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是希望家長可以正確引導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
前一陣跟扭扭一起讀了那本關於情緒管理的經典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作者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情緒,教小怪獸把每一樣情緒都整理好放在不同的罐子裡。另一本好評無數的英文繪本《Grumpy Monkey(心情不好的小猴子)》(不知道有沒有中文版)則是在告訴我們有情緒沒有關係,通過有效的陪伴把不好的心情疏散出來就好了。這也是情緒管理真正的意義——學會如何區別、表達、溝通內心的情緒,對於親子關係或是其他人際關係都有很積極的促進作用。
5. 惻隱之心(Compassion for Self and Child)。換句話說,就是要我們放過自己,放過孩子。對自己不要太苛刻,不要因為沒有成為理想中的父母就嚴苛自己。「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對自己寬容一點,接受自己的不足,或許生活會更輕鬆快樂一些。相應地,也不要因為孩子沒有成為理想中的孩子而責備他們。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問題,尊重孩子,接納他們的優點和缺點。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承認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
普通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現在極少的人這麼做。—— Nikhil
下一次你跟孩子玩躲貓貓的時候,要記得他們純真的渴望:渴望這一生與你擁有高質量的親子時光。
To be in your children’s memories tomorrow, you have to be in their lives today.想要留在孩子明天的記憶中,你要參與到他們今天的生活裡才行。參考資料:
1. What does the 『still face』 experiment teach us about connection?
https://psychhelp.com.au/what-does-the-still-face-experiment-teach-us-about-connection/
2. Duncan, L. G., Coatsworth, J. D., & Greenberg, M. T. (2009). A model of mindful parenting: implications fo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prevention research.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12(3), 255–270. https://doi.org/10.1007/s10567-009-0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