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作,此次嫦娥五號承擔的工作十分重要。
按照規劃,他將帶回中國首份無人採集的月壤樣品,而此舉若是成功,中國也將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取得月壤的國家。
所以該消息一出,立即就有國家找上了門。
在嫦娥五號發射成功後不久,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德米特裡·佩斯科夫就對此進行了評價:
「莫斯科樂見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並認為這是兩國相互協作的有前景的領域。」
俄羅斯科學院的一位主任更是直白地說道:
「全球的科學家都希望獲得中國取回的月球土壤,當然也包括美國。俄羅斯願意與中國進行聯合研究,僅要求中國提供少量的月球土壤樣本。」
相對於俄羅斯的「坦誠」,他的老對頭美國則要顯得含蓄許多。
美國NASA(國家航空航天局)在社交網站上發布了一篇推文,開頭第一句就是:
「中國「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就代表著「中國開始努力加入美國和前蘇聯的行列。」
隨後,甚至還沒有對此表示祝賀,就直接擅自「代表全世界」,「希望中國和全球科學界分享所獲得的數據」。
到了最後,NASA還不忘提一嘴自己的阿波羅、阿爾忒彌斯計劃,稱「嫦娥五號」要像阿波羅、阿爾忒彌斯計劃一樣,「與全世界分享」。
言語中表達出的意思,就差直接伸手要了。
那麼,月壤到底有著怎麼樣的魔力,能讓這兩個航天技術走在世界最前列的國家,「腆著臉」向我們討要?
研究月壤,對我國的科技發展會帶來什麼好處?
月壤,即是月球的土壤,在月球上,它雖然是唾手可得的物質,但是對地球人來說卻蘊藏著巨大的科學價值。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月壤的形成,是月球經受小天體隕石長久持續撞擊的結果。
所以研究月壤,將有利於人類加深對月球本身的了解,深化對月壤、月殼和月球形成演化的認識,進一步了解月球的狀態、溫度、物質含量等重要信息,尤其是氦-3。
氦-3是世界公認的高效、清潔、安全的核聚變發電燃料。
據計算,100噸氦-3可以為全世界提供一整年的消耗,只不過地球存儲的氦-3很少,目前已知只有500公斤左右。
氦-3
但是月球淺層存儲量卻達到百萬噸的存儲,可以解決人類的能源短缺的問題。
除此之外,由於月壤隔斷了月球固體巖石圈與太陽系空間,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降臨月球時,如隕石撞擊、宇宙輻射等,都會最先接觸到月壤,所以這裡面包含著相關區域的大量信息。
如果加以研究,就可以了解太陽初期的演化歷史進程、太陽風和太陽表層的組成和成分特徵等相關數據。
這對於我國對於太陽系乃至宇宙的研究,都十分的重要。
綜上所述,月壤的作用多多,對我國的航天發展也是意義重大,將會大大的填補我們在某些領域的空白。
正因為月壤如此重要,所以俄羅斯和美國才會如此急於發聲。
要知道,當年的前蘇聯總共發射了多個月球探測器,才先後帶回了總共326克的月壤樣本而已,經過數十年來的研究,這些樣本也許早已消耗殆盡。
而美國雖然通過阿波羅登月計劃帶回了381.7千克的月壤,但時至今日,還剩多少尚不得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中美建交前夕,美國為了示好,向中國贈送了1克月壤。
僅僅1克,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就是這麼一小點,還要分成兩半,一半收藏在北京天文館,一半用來研究。
就憑這0.5克月球土壤,中國學者發表了14篇論文。
而今,我們有能力自己去獲取月壤了,相信在將來的日子裡,將會取得比這14篇論文要多得多的成果。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