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完央視《超級樂隊》第一期節目的錄製後,旅行團樂隊的吉他手子君發來的感言是:「《超級樂隊》可能是5000年來頭一回那麼大規模真彈真唱、不切隔夜畫面和聲音的電視直播秀了!」
這些年,選秀、音樂競技類綜藝節目在這片土地上方興未艾,熱度始終未減,比起買唱片、打開串流App付費收聽音樂,中國觀眾接收音樂內容的方式,似乎更依賴於電視及網絡節目的力量。
在國民的文化消費習慣中,音樂當然並非主流,但大家好像就是喜歡在節目上看到有人在唱,有人在跳,有人在比。這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音樂消費模式,想要讓更多人了解到你的音樂,參與各類型的電視節目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可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這些華語音樂類節目,同質化、模式化實在太過嚴重了,更多的節目都在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讓真正的音樂愛好者提不起半點興趣。
「假唱」的現象在不少電視節目尤其嚴重(即使天王天后也照樣假唱),樂手「假彈」也是業內心照不宣的秘密了。有一些節目,雖然刻意標榜自身豐富的音樂性、多元化的音樂元素,但好像都只是為了給節目貼金,實則上卻是在「賣假藥」。
當我們對假唱、假彈越來越熟視無睹,長此以往,或許會毀掉一個行業。讓人意外的是,敢於出手打破這些音樂節目「潛規則」的,居然是老大哥央視。
《超級樂隊》宣傳海報
在CCTV-15首播的《超級樂隊》,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首檔大型樂隊節目,也是國內為數不多專門以樂隊為主角的電視節目。
從前天(8月3日)起,逢周五晚上20:00,你都能在中國最主流的電視頻道、最黃金的收視時間,看到這麼一檔「讓樂隊走到臺前」的好節目。
我想,每一個樂迷都一定曾經這樣幻想過:會不會有一天,中國所有的音樂節目全部都能不修音、不假彈、也不假唱,能讓我們在猶如現場實況播出的呼吸聲、撥弦聲、鼓聲當中,聽得見音樂人最真摯動人的情感?
就算破音,就算跑調,就算彈錯了幾個小節,真的一點也不要緊的。一點點小毛病不是毛病,尊重音樂人,才是來真的!
我們為什麼總是追著喜歡的樂隊現場跑?因為,Live才是每支樂隊永恆的魅力啊——很高興央視意識到了這一點。
現場氣氛超好
除了把《超級樂隊》放在兵家必爭之地的周五黃金檔,在節目各種細節的設置上,央視也體現了對樂隊最大程度的尊重。那些在流量時代很難找到機會發聲的華語樂隊,終於有了一個打歌的主流平臺跟陣地了。
《超級樂隊》首度挑戰「全直播態」的製作模式,這是相當勇敢的一件事,每支樂隊淋漓盡致的現場表演,都能在電視上原汁原味地忠實呈現。
當鏡頭不再只聚焦於主音身上,喜歡貝斯手、喜歡吉他手、喜歡鼓手的你,再也不會錯過他們靈動飛揚的表演細節了。
而樂隊對盤PK、直播輪流演唱的競演模式,則讓每支樂隊在一期節目中可以完整演唱6-7首曲目,完全就是音樂節的頂級配置了。試想一下,能在國家級電視臺的重要時段,看到一場完整的小型「電視音樂節」,實在是太讓人感動了!
感受到歌迷的熱情
這一次,央視在平衡普及樂隊文化與照顧收視需求方面,也做得相當出色。開場的《相信自己》,中間的少年團,還有結尾的歌曲,也是為了照顧央視既有的觀眾群,以及對樂隊文化還不甚了解的部分公眾。
我們國家的電視節目之所以能有長足的長進,關鍵還是靠一代接一代電視人前僕後繼的不懈努力。從《超級樂隊》的啟播,以及形式上的各種銳意革新,我們可以看到央視的「年輕化」,開始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效。
節目組還引入了更與時俱進的全新機制,讓《超級樂隊》不再只是又一個播完就算的電視節目,而是可以跟觀眾的生活發生連結,讓年輕人對央視節目更有在場感、參與感、認同感。年輕,就是要用力熱愛。
更年輕的央視,未來可期。
《超級樂隊》讓觀眾認識樂隊文化
關於音樂與生活的關係,我喜歡陳羽凡老師在《超級樂隊》裡講的這段話:「我在音樂這個行業裡,也摸爬滾打了很多年,很幸運能夠和他們在生活中成為夥伴,因為生活有時候比舞臺更艱辛。」
如果把1986年算作中國的搖滾元年,從崔健站上北京工體演唱《一無所有》的那一天開始,搖滾樂在中國迄今已有三十多年歷史。羽凡正是被搖滾精神餵養長大的那一輩人,而他和羽泉樂隊的音樂,也深深地影響了後面的幾代人。
搖滾夢想,樂隊精神,從來都是前僕後繼的接力賽,講的是一種代際之間的「傳承」。
所以,當陳羽凡跟左右樂隊站在一起,當張亞東跟旅行團樂隊站在一起,當致敬Beyond的《海闊天空》在央視的演播廳上空飄蕩,《超級樂隊》的舞臺才顯得如此之有意義。
即使生活永遠那麼不容易,即使臺下比臺上還要艱辛,那些關於搖滾樂隊的終極理想,從來就沒有在我們所身處的這片熱土消失不見。
搖滾是一種信仰
在陳羽凡眼中,「搖」,不是擺晃不定,而是對愛的信仰;「滾」,不是蠻潑張狂,而是童真的歡暢。
搖滾對陳羽凡來說,可能就是塑造他整個人生觀的關鍵:「年輕人在成長期,一定會有自己的思想跟態度,有一些掙扎,也有一些渴望……在某個時間段,每個人都是孤獨的。當你有音樂作品可以拿出來,跟有共鳴的朋友分享,互相鼓勵、彼此影響的時候,那個滿足感不是名利可以替代的,那是一種幸福感。搖滾樂不僅是表現的躁動,也是內心裡最直接、真實、真誠的表達。」
每個人,每支樂隊,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在《超級樂隊》的結尾,左右樂隊、旅行團樂隊各自翻唱了一次樸樹的《平凡之路》,正好是對中國搖滾這三十多年崎嶇長路的一個回應:就算是生於平凡,決不能耽於平庸,這就是我們應該堅持走下去的路啊。
在旅行團樂隊這麼多作品中,我最愛的是《奔跑在孤傲的路上》。這次能在《超級樂隊》舞臺上被那麼多人聽見,相信也是一種對公眾的樂隊啟蒙:「我奔跑在我孤傲的路上,使然看不見終點和希望,有太多火焰冷卻我的理想,我依然燃燒我仍在信仰……」
2018年的《超級樂隊》,讓我們看到了樂隊文化在神州大地星火燎原的希望之光,好希望這把搖滾之火能隨著節目的播出,而越燒越旺。
人生夢一場,勇敢追夢
對於鍾愛樂隊文化的電視觀眾跟樂迷來說,《超級樂隊》在央視的播出,當然是一個利好消息。
在幅員廣博的中國,縱然各種風格的Live House在一二線城市運作得如火如荼,但神州大地上,還有更多無法接觸到樂隊跟Live現場的角落。樂隊在中國,依然屬於小眾文化的趣味。
在很大一部分中國家庭的觀念中,甚至還存在著「搞樂隊就是註定沒飯吃」之類的守舊思想,只要孩子提出長大後想「夾Band」(組樂隊)的念頭,父母就會勒令他們換個志願,當個公務員、醫生、律師、銀行職員都比搞樂隊強……
好在,在那些樂隊文化普照不到、也夠不著的地方,我們還能看到央視,畢竟央視還是長輩最信賴的電視媒體。
不妨想像以下這樣一個畫面:在某個小鄉村裡,一直想要玩樂隊的孩子,跟一大家子圍在一起看《超級樂隊》,而從來都不知道樂隊為何物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第一次這麼完整地了解到,孩子的夢想到底長什麼樣子……
電視永遠是負責造夢的夢工廠。《超級樂隊》是一個為樂隊正名的機會,也是一個讓公眾更了解樂隊的契機。
在這裡,真心想要謝謝央視,有勇氣啟動《搖滾樂隊》一個如此吃力不討好的項目,是功德無量的。
一個節目當然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但世界正是這樣,一點一滴被我們的愛與善良慢慢改變的。
——這不就是那些搖滾樂隊用他們的生命與音樂,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