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小時候也怕黑嗎?
一個人躺在床上,小手緊緊裹著被角,後背緊貼牆邊。支稜小耳朵,捕捉周圍空氣中的細微聲響,大氣都不敢喘,總感覺黑暗中潛伏著什麼可怕的怪物。
等我們長大之後,也許可以把小時候的怕黑經歷,當作談資來聊。但是「怕黑」這個詞兒,絕對是每個人的童年噩夢。
其實對於3-6歲的孩子來說,怕黑,不敢獨自入睡,絕對是一種正常現象。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一階段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泛靈心理。
孩子往往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思想、有生命的東西。他們會和玩具講話,給布娃娃起名字,對他們而言,玩具不是虛構的物品,而是現實世界可感知的真實朋友。
人類在兒童階段,幻想多於現實,又難以區分幻想與現實,很容易將影視畫冊中見到的妖魔鬼怪與現實相混淆,從而產生豐富的聯想和驚恐的情緒。
但是就算道理都知曉,看見自己娃每天都因為怕黑,不肯獨自入睡,也確實是一件撓頭的事情。
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能幫助我們緩解孩子內心的焦慮呢?也許這個《床上的怪獸 床下的怪獸》繪本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02
繪本的作者,是法國繪本作家卡羅琳羅克和法國插畫家格雷瓜爾馬比爾。他們的作品,暢銷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本《床上的怪獸 床下的怪獸》,也因為構思巧妙,翻譯成法語、俄語、丹麥語等8國語言,深受小讀者的喜愛。
書中用老鼠一家購物的故事做背景,引申出老鼠姐弟的探險故事。故事充滿童真童趣,結尾突然反轉,讓孩子們不再害怕黑暗和分離焦慮,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這本繪本到底好在哪裡?
給孩子講的故事,情節情節其實很簡單。書的開頭,就用寥寥幾筆,介紹了故事人物和發展脈絡。
「和往常一樣,夜幕降臨後,小老鼠一家準備出門『購物』。」
老鼠之家一共四口,每天都趁著夜色掩護,帶著大背包、手電筒、奶酪刀等等傢伙事兒,去廚房「購物」。
這趟旅行可不是什麼輕鬆之旅。因為它們的家,藏在一張床的下面,而床的上面,有一隻大怪獸!所以它們去廚房的旅程,就處處充滿了風險。
好不容易一家人經歷千難萬險,採購結束。好奇的小姐弟倆,趁著父母睡著,偷偷溜出家門,開始了一場探尋「怪獸」的驚心動魄之旅。
姐弟倆會安全回來嗎?等待小傢伙們的會是什麼?
好多好多的問號,都會在書的結尾揭開。相信陪著孩子,一起讀完此書的你我,也都會露出會心一笑。
03
郝廣才曾在《好繪本如何好》中說:
「讀者心中的門沒有打開,有再多的訊息也進不去。但是門不能硬撞,讀者的心中之門並不是原來就存在,你必須輕輕敲,讓門的輪廓浮現,然後順勢推開。」
而這本《床上的怪獸 床下的怪獸》之所以能夠暢銷8個國家,被世界各地孩子喜歡的原因,並不在於它的故事多麼離奇,而是用輕鬆、詼諧的口吻,像孩子傳遞出一個觀念:
有的時候,懼怕黑暗中「怪獸」的原因,是因為自己腦補過了頭,自己嚇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除了怕黑,也許也懼怕上臺演講,失去玩得最好的朋友……也許都是懼怕未知,而陷入焦慮無法自拔。
但是繪本中姐弟倆的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限制、阻礙我們成長的,恰恰是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怪獸。
這些所謂的怪獸,就是心理學中常說的「限制性思維」。
所以我們能做的,不是在孩子恐懼時,一味強調不要怕。而是可以嘗試用R·拉佩教授建議採用的「偵探式思維模式」,幫助他們緩解焦慮和恐懼。
可以詢問他們:
「你擔心什麼呢?」「我們現在變身偵探,一起來找找證據。看看你的擔心究竟有沒有必要,然後破案吧!」
……
在這個基礎上,不斷追問孩子,幫助他們消除恐懼,建立自信。
希望每一個害怕未知「怪獸」的小朋友,都能和老鼠姐弟倆一樣,鼓起勇氣挑戰自己,發現更有趣的世界。